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地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晶 《统计研究》2012,29(9):24-3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参照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标准的有关研究,利用2010年工业和服务业数据,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地区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8-201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增加值达到25513.71亿元,占GDP比重为6.36%,比2008年提高0.54个百分点。从地区分布上来看,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较大,行业优势明显;中西部在发展规模和程度上均相当,其中西部略好于中部;东北规模最小,发展也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2.
加快培育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近期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2010年4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产业。201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内蒙古正处于经济结构转  相似文献   

3.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江都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江都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主要存在缺乏规模企业支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出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政策引导等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4.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调结构”放到了更为显著的地位,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质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升级的着力点则是新兴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学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新兴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必然需要相应人才的有力支撑,人才队伍的规模大小,素质优劣以及结构的合理与否均会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国各区域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科学、全面的区域人才发展规划,以切实保障区域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本文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的现状与问题,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人才发展的对策及人才发展规划制定的要点与实施建议,为地方政府或部门的  相似文献   

6.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突破从速度、规模等单一指标去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表象,创新性地概括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质量的内涵.同时构建了产业导向性、产业带动性、产业市场化、产业创新性、产业效益性五个一级指标和十七个二级指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28个省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东部省份综合质量领跑,但产业创新“掉队”;中部省份创新能力突出,但市场拓展“缺位”;西部省份市场表现积极,但产业反应“冷淡”.  相似文献   

7.
《统计与咨询》2011,(1):41-42
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六个产业,统计范围是年主营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涉及224个行业小类。通过对全省4000多户工业企业进行摸底调查,测算六大新兴产业的规模、结构等基本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黑龙江省四大主导产业、十大重点产业和六类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201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将不同产业范畴内的产业划分为"跃迁式"、"引导式"和"关联式"三种类型,配套提出相应的协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2010年9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通过市场培育,  相似文献   

10.
《统计与咨询》2010,(4):1-1
黑龙江省在推进工业发展中,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把科技进步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情》2010,(5):7-7
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四川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两个加快”战略的重大部署,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着眼未来长远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是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战略制高点、推动全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四川主动参与世界经济竞争、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产业发展特征,文章运用DEA方法评价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建立与产业发展相关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以中国29个省区作为决策单元,以2012年统计数据为依据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进行实证评价.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发展绩效较高,资源利用效率较高,不同区域间以及同一区域内均存在较大差距.同时运用DEA投影分析探究绩效较低的地区投入产出效率低下的原因,并以陕西为例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在产业政策方面应注重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现有资源的投入利用效率和产出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3.
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是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来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的重要部署。近年来,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发展,但其支撑作用仍有待增强。要进一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亟需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要素供给、产业协同、融资渠道、需求带动和发展环境等制约因素,加快健全以要素支撑、产业支撑、政策支撑、需求支撑为主要内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需求应运而生,绍兴市统计局初步建立起一套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在分析其实践中存在的名单核实难、产品认定难、尺度把握难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细化导向目录、增加界定指标、加强部门协作、打通进出渠道等建议,对统计体系加以改进完善。  相似文献   

15.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对我国29个省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和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区域差异特征.结果显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程度区域分异明显,东部地区的集聚程度最高,中西部地区的集聚水平较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呈现集聚与扩散并存的现象;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对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均有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规模经济、城市化率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大,资本存量的提升则有助于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  相似文献   

16.
为定量测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各级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发展效率,以容量耦合的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系统及其耦合发展效率测度模型。以2010年度横截面数据为样本,对中国31个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发展效率进行实际测度,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发展效率依次降低;31个省份中,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安徽6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领先于区域经济空间的发展效率,其余25个省(市)的发展效率则滞后于区域经济空间。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杭州市工业投资总体呈现产业升级加快、民间投资意愿增强、工业企业向县(市)转移等特点,但也面临着工业投资总量被嘉兴超越、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落后、外商投资比重回落等问题。建议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引进重大工业项目,优化产业布局等。  相似文献   

18.
楼宇经济是商业楼或商务楼中的新经济形态,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杭州桐庐楼宇开发业主及入驻企业的调查,发现楼宇经济发展与当初预定目标差距较远,总体呈现管理难度较大、产业层次偏低、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建议理顺管理体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发展理念等促进桐庐楼宇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谦  王哲 《统计与决策》2020,(16):110-114
基于2005—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子行业面板数据,文章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和占比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结果表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及占比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两者总体差异均呈递减趋势,区域间差异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差异的主要来源,超变密度为战略新兴产业占比差异的主要来源;东、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均呈多极化趋势,东北地区则呈两极分布;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呈现多极化分布,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呈现集中分布,东北地区极化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去年底,国家七部委相继召开的年终工作会议纷纷传出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强音。对投资者而言,七部委的强力支持,使得新兴产业必将成为2010年的重要投资主题。虽然《新兴产业规划》还未正式出台,但根据官方的说法,目前《新兴产业规划》最有可能涵盖的九大新兴产业市场分别是: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