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生活正日益卷入恐惧与权力的恶性循环之中,究其根源则在于这样一个悖论:权力削弱恐惧,但权力也依赖恐惧,而且权力更制造恐惧。通过政治和宗教的方法解决恐惧问题,其本质就是利用人造恐惧来取代自然恐惧,其结果只能是权力本身成为恐惧的最终来源。古典政治哲学充分认识到政治和宗教的本性及局限性,认为只有通过个人内在的灵魂改造才有可能真正战胜恐惧,而这意味着超越政治生活进入哲学生活的层面。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王韬小说《三梦桥》中的梦在整个小说叙述中所起的作用、它与人物心理、情节发展、叙事时间的关系问题。从叙述者对梦的利用、调控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持男性立场、带男性偏见的、狡猾的叙述人,他通过几个梦的戏法,把男人的一次婚变叙述成一桩奇迹。  相似文献   

3.
苏童作为当代重要作家,他特有的"南方叙事"吸引读者对其持续关注。他的小说还有一种神秘、鬼魅般的吸引力,读之使人兴味盎然,充满快感,深究其源不难发现苏童小说的审美核心是"恐惧"。文章从恐惧色彩这一特质入手,将苏童作品中营造的恐惧感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现象来研究,同时结合作家的文本与改编的影视作品,挖掘小说中的恐惧色彩是如何多角度展现的、它形成的重要因素及其艺术魅力,同时与其他先锋作家的"死亡、恐惧"书写作比较,旨在分析苏童小说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我的军营我的梦》以梦为契机,让人物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军人,享受期待已久的戎马人生。以梦圆梦,在梦中作者弥补了现实生活中的缺憾,谱画出心中的完美世界。主人公崔光明的行为举止和精神风貌展现了时代英雄形象,也使作者潜意识里的英雄情结得以释放;以梦为马,文学幻想烛照现实世界,作者收获了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相似文献   

5.
论元杂剧作品中的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元杂剧中对梦境的描写及基本情况 ,对元杂剧中梦与情的关系、梦与现实的关系、梦与悲剧意识的化解作了探讨。指出梦是现实痛苦的一种消解方式。  相似文献   

6.
抛弃恐惧     
  相似文献   

7.
反乌托邦作为乌托邦概念的反面与变体,起源于人对现实世界潜在危机的恐惧与焦虑。反乌托邦电影通过描绘科技泛滥、疾病肆虐、殖民战争、极权统治、生态危机等黑暗社会状况,隐喻了当下社会的诸多问题,展现了人类对现实社会问题与未来世界灾难的恐惧与担忧。反乌托邦电影与恐惧密不可分,利用影视技术与视听语言营造出恐惧、诡异的气氛,并通过多元化的景观构造与内容叙事由表及里地传递了恐惧及其艺术效果。而反乌托邦电影中恐惧的背后是对人性异化的深入思考,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思与讽喻,具有较强的警示与呼吁作用。此外,反乌托邦电影中人物面对危机时所展现出的抗争精神与坚毅品质带给观众崇高的审美体验;同时也抚慰了人类对反乌托邦社会的恐惧与担忧,展现了创作者对美好人格与真善美价值观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8.
梦是中世纪小说中常见的一种文学现象,尤其是韩国中世纪文学中有关梦的小说非常多,文学史上把它称之为梦字类小说、梦游录。韩国中世纪梦小说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仅有本国文学传统影响,而且还有中国梦小说的影响;不仅有佛教的影响,而且还有中世纪作家对小说的理解。中世纪作家已经朦胧地意识到了小说不同于史书,从而为写出区别于史书的小说做出了种种努力。他们在创作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小说描写的不是真人真事,它区别于历史,是架空之说,而梦恰恰就是编造架空之说的最好形式之一。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借用梦写小说,以至于和佛教的传入一道,梦小说达到了泛滥的地步。梦和中世纪作家对小说形式的一种初步认识有关,是他们用来表现现实的一种艺术装置,而到近代随着西方文学涌入,梦小说也消失了。  相似文献   

9.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之后,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梦是一个浪漫的话题.要理解中国梦,不妨从理解梦开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梦解释为潜意识的心理过程.然而,梦毕竟也是一种诗意的想象,单靠学理化的解释并不能道尽梦的真义.因此,讨论中国梦需要有四个维度:第一,何谓梦?梦到底怎么理解?第二,我们为何要有梦?我们为什么不能没有梦?第三,什么是民族梦?民族复兴之梦与国民道德有何关联?第四,什么是人生梦?人生之梦如何能够梦想成真?  相似文献   

10.
梦窗词虽然语言华美,意象凄婉,但并没有因华美而显冶艳,也没有因凄婉而见萎靡,这是因为梦窗的清词丽句之间体现出一种超逸和劲健的气质。梦窗许多作品中无论写景与抒情都体现出一种"清"的特色,词人所选择的意象是清丽的,所抒发的情感是清旷的,所表现的人格是清高的。梦窗词以华丽的语言包蕴了感伤沉郁的情绪,同时又有一种飘逸而劲拔的力量流溢于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心理世界中的“恐惧”情结是连接其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重要桥梁 ,也是人们进入神秘的张爱玲世界的一把钥匙。张爱玲“恐惧”情结的艺术表现是多方面的 ,这种“恐惧”情结使得其艺术世界中充满了孤独、焦虑、残缺和破碎 ,也给其现实人生涂上了一层苍凉的底色 ;它既造就了张爱玲独特的艺术世界 ,又给现实世界中的张爱玲造成了心理障碍和精神痛苦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公民对利维坦司法之剑的“恐惧”不是公民社会稳定存续的充分条件。建立在恐惧的基础之上,反作用于“恐惧之统治”的“信任”,对于稳定、持久的公民社会的存续具有重大的意义。信任的建立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模式具有了某种确定性,在此基础之上人类理性就能发挥作用。理性作用的发挥和由此带来的生活的改善增加了人类倚靠理性能力、抑制激情主导的倾向。信任藉由“提高人类禀赋中理性的作用”这一途径,实现对于人性的改造,进而改变人类的行为模式,并最终达到维护公民社会存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晚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面对外邦的入侵,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奋起反抗,在戏曲上,许多作家开始在剧作中表现他们的强国梦。《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中所收录的31篇剧作中就有7篇与晚清时期强国梦相关的剧作,在这七篇作品中,有对女权的提倡之女权之梦,也有对整个国民之梦想阐述的国民之梦,它们的创作对晚清社会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恐惧之源     
“还有希望吗?”这个问题对候选人而言相当标准,他自己也能想出来。在爱荷华沃茨堡大学的一次露面中,一名外国学生问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关于“9·11”事件以来啃噬美国人心灵,而许多政治家则希望藉此走向胜利的恐惧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恐惧是现代技术恐惧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技术恐惧与智能恐惧叠加引发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末日论和追求永生的文化传统,柏拉图灵魂不朽思想,浪漫主义对技术的批判,弗兰肯斯坦情结以及当前风险与恐惧文化的渲染等是人工智能恐惧存在的文化语境;人工智能发展的现代科技背景及其风险特征是人工智能恐惧存在的科学语境。超越竞争叙事、走出西方科学怪人情结、开创非柏拉图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主义文化和有机论思想,传播以人性化为核心的科学文化是应对人工智能恐惧的文化路径。负责任创新的总原则和总要求、安全可靠的道德智能体路线及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是应对人工智能恐惧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16.
南宋词人吴文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叙述其与恋人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的的词篇 ,这一段铭心刻骨的爱情 ,一是在其词中数量极多 ,占三分之一以上篇幅 ,二是用情专一 ,几乎所有的内容只围绕着一人所发 ,诉说着一件事情。这在唐宋词人的创作中 ,可以说是甚为罕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古代业已存在的梦的成因理论进行归纳。这些理论中有:日月星辰、阴阳五行、物理、生理等条件的影响说,因想成梦说以及超越意识范围的内容说。这些见解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梦的认识和探索。其共同的一点是梦的内容是有意义的,具有反映现实和兆示未来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8.
汤显祖基于“梦生于情,情生于适”的自觉认识,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借助真实描写梦境和创造梦幻般的境界这两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痛苦体验和对理想人生的强烈渴望。通过这些作品,我们既能够发现作家内心深处种种被压抑的欲望,也能够看到他为超越现实所作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戏曲经常描写"梦"."梦"在戏曲中主要有如下作用第一,其作为特殊精神状态的特点在作品中成为独立的审美因素;第二,"梦"的设置在剧情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到汤(显祖)剧之"梦",上述两种作用才结合起来,从而使梦与现实两种状态的对比成为作品内蕴的核心内容,深化了作品反思现实的哲理意义.这不仅引导研究者关注古典戏曲的丰富表现手段,而且可以启发我们思考有关梦与文学的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