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十世纪是信息论产生和发展的世纪,自从1948年申农发表著名的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维纳发表《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以来,创立了以信息论与控制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信息科学。信息科学是在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技术、仿  相似文献   

2.
控制论原理在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控制一词最初是技术工程系统中的一个科学术语。自1948年美国的数学家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问世以来,控制的概念才广泛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众多的研究领域之中。我们今天运用控制论的原理研究学科教学问题,对我们驾驭教学规律,传递教学信息,确保教学目标的实施,有效优化教学效率,都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上海财经大学思想理论教学部主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陈新议教授,是当今国内认识论和价值论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之一。在出版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真善美》、《评价论导论》之后,新近又出版厂《社会评价论》一书。他在学术上不断探索进取的精神,确实令人敬佩。(社会评价论》──社会群体为主体的评价活动思考,是作者在认识论和价值论领域潜心研究的丰硕收获和辛勤耕耘的最新成果。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不少有重要意义的新几解。该书的基本见解是认为社会评价属于认识论问题,或者说属于广义的认识论问题,这种归类本…  相似文献   

4.
<正>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三论”的热潮;“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宣传与研究方兴未艾,“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的介绍又汹涌而至。这说明我们社会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门槛上,代表这个新时代精神的崭新科学方法正在成长。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依元撰著的《走向系统·控制·信息时代——“三论”的崛起与社会进步》一书,就是这股热潮中的一朵浪花,值得人们注目。  相似文献   

5.
控制论是研究各种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由美国科学家诺伯特·维纳于1948年创立的。它一诞生就以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同等荣誉载入科学史册,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为包括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经济控制论、社会控制论、人工智能等多分支的庞大科学体系。控制论的产生和发展,为辩证唯物论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提供了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从而导致了世界科学图景的改观、科学家思维方式的变革、当代哲学观念的深化。因此,对于这门新学科比对于任何其他科学领域都更有必要作透彻的哲学分析。  相似文献   

6.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共产党宣言》(简称《宣言》)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历史条件下适应这种新的历史需要而产生的。这时《宣言》产生的社会、阶级和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当时的历史发展和民族运动的开展迫切需要革命理论来指导。一时流行的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如魏特林的共产主义、蒲鲁东的社会主义等充斥于世,亟需要有一种真正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革命斗争和民族运动,以代替冒牌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期间写成了《宣言》,1848年2月第一次以单行本形式在伦敦出版。  相似文献   

7.
蒋孔阳是20世纪五十年代末美学大讨论中初露头角,八九十年代发生重大影响的美学家。他的实践美学思想有一个形成、演变、定型的历程。形成阶段以1957年出版的《文学的基本知识》专著、发表的《简论美》论文为代表,核心观点为“美是一种由劳动实践创造的社会现象”;八十年代初出版的《论美和美的创造》论集是其美学思想承前启后的转换、过渡阶段;定型阶段以1993年出版的《美学新论》为标志,核心观点即“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二者之间既有差别,又有一以贯之的联系。在新时期的实践美学论著中,蒋孔阳的《美学新论》内容更为丰富、结构更为系统、理论价值更高。它为传统的实践美学向现代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新变提供了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 反馈控制与前馈控制是控制论的两种基本的控制方式,深入揭示它们的客观依据、基本矛盾、重要特点及其局限性等,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一、控制与控制系统控制是控制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明确的目的性。在控制论产生以前,控制概念具有类人的形式,它一般是用来说明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和行为,而目的性概念也只是同人或动物的活动和行为相联系。控制论的创世人维纳通过技术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生物和人的目的性的行为过程的类比,将技术系统的“信息”和  相似文献   

9.
一、知识经济的兴起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这种经济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与应用,这是现代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 “知识经济”的提法由来已久。1962年美国的马克卢普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首次对美国的知识产量和分布量进行测量和发展研究;1966年罗伯特·E·莱思在其出版的《知识社会中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衰落》中提出了:“知识社会”的思想;而丹尼尔·贝尔则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思想。在此思潮下,不少西方学者对未来经济作出了种种预测。先是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A·Toffler)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后工业经济”,后是美国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奈斯比特(J·Naisbitt)1982年在《大趋势》中提出了“信息经济”,再是英国福莱斯特1986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在西方,从二十年代始,在对恩格斯的非难中就指责他不重视人,只重视自然界.指责恩格斯把辩证法扩展到自然界是“对辩证法的误解”.这种曲解成为以后资产阶级学者加以发挥的中心议题.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这种观点进一步得到发展.近十几年来,达到了新的高潮.一些资产阶级学者竟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作为他们的研究课题.1972年,西德出版了一套比较百科全书,名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与西方社会》,其中写有恩格斯的专章,论述恩格斯同马克思的对立.1975年,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本得尔出版了《对马克思的背叛》一书,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的哲学观点称作是“对马克思的背叛”.  相似文献   

11.
社会控制论作为一种法学理论在研究中常常被片面地理解,这对于法治和人权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为此从分析澄清社会控制的主体、系统构成和维度问题入手,进而提出通过法律来设定“人权”作为基本的目标,利用指引、支持、规惩、扶持等复合的方式,对公权力领域和私权力领域实行两维的社会控制。希望结合我国现行的法律及其制度,探讨人权秩序化和走向法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东方杂志》与“五·四”前后东西文化论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绪三十年正月,即1904年3月,商务印书馆编辑发行的综合性大型期刊——《东方杂志》,于上海正式创刊出版.该刊始为月刊,自1920年第十七卷起改为半月刊.其主要内容包括图片、论说、译件、调查和大事记等.宣统二年即1910年,其销行数额即达一万五千份.《东方杂志》自创刊起至1949年末在大陆终刊,虽中国“一·二八事件”、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而三度停刊,四度迁徙,但终能勉力自持,涉渡时艰,历时四十余载,出刊四十四卷近九百期,是我国当时自有杂志以来寿命最长的一种,在近现代中国期刊出版界和思想文化史上,占据着极具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十分巨大的社会影响.尤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它作为思想文化领域中一方重要舆论阵地,在东西文化大论战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论白领犯罪的形成及其社会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领犯罪作为一种独特的犯罪现象,自开始在美国出现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人纷纷从犯罪学的角度展开论述。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和阐述的还不多。本文准备就白领犯罪的涵义、性质、原因以及社会控制等方面问题作一探讨。一、白领犯罪的提出 “白领犯罪”一词是美国犯罪学教授埃德温·萨瑟兰最早提出的,他于1939年在美国一次犯罪学会议上作了题为“白领犯罪”(white collar crime)的演讲,1940年在《美国社会学报》上发表了题为《白领犯罪》的论文;1949年出版了专著《白领犯罪》。至此“白领犯罪”成…  相似文献   

14.
西方思潮传入中国,并非始于现在,明清以来的西学东渐,或隐或显地在中国社会产生过冲击与震动。《冲击与思考——西方思潮在中国》(李步楼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首先追溯了十六世纪以来西方思潮对中国的冲击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中国社会自身思想文化领域的大论争。从文化  相似文献   

15.
查有梁同志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教育科学》,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以后,深受各方面的欢迎,被评为1986年全国畅销书之一。作者将当代科学的新成就——控制论、信息  相似文献   

16.
《大同书》是中国近代戊戌变法运动领袖康有为(1858——1927年)的主要著作之一,成书于1901——1902年。1913年在《不忍杂志》上发表甲、乙两部,全书出版在康有为死后的1935年。《大同书》出版虽然比较晚,但从康有为的诗文、自编年谱以及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有关记载看,该书的思想在戊戌变法前已形成。晚年,康有为又根据他所接触到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和空想社会主义,对该书的思想进行修改和补充。《大同书》幻想一个所谓“无邦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并企图以“不忍人之心”为思想基础,用改良主义的方法去实现这个社会。  相似文献   

17.
信息是物质世界的普遍现象,它与物质、能量一样地本原和永恒。信息科学则是七十年代开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它与被称为“三论”的系统论和系统科学、控制论与控制理论比较,相对而言,显得比较单薄。由周安伯主编、李正耀、丁小文共同参与编写的,1990年9月第一次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科学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为信息科学的深入研究、繁荣和发展,为信息科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运用,作出极为可贵、有益的探索和贡献。值得赞许和向读者推荐的是《论纲》的马克思主义析学的指导,设计思想的高度,逻辑结构的特色,学术观点的创新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注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四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松版和新MEGA的先行版,是国际上编辑《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两大流派的代表版本。汉译广松版的出版,对于我们了解广松流派(包括涩谷版)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中国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应该遵从以汉译广松版为基本文本、同时参照新MEGA的先行版和涩谷版的原则。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问题”以外,在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卡尔.马克思问题”、“市民社会历史观”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问题”。“卡尔.马克思问题”是马克思的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有无断裂的问题。广松涉提出的“从异化(Entfremdung)到物象化(Versachlichung)的飞跃”,实际上发生在1844年的《巴黎手稿》。“市民社会历史观”涉及重新评价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问题。马克思是通过对市民社会概念的批判才建构了唯物史观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差异问题。广松版的出版和新MEGA对马克思原始手稿的全面出版,使两者的差异问题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焦点问题。对上述四个问题的研究,将成为中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湖畔诗派:情诗的突破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畔诗社于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出版了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四人的诗歌台集《湖畔》(“湖畔诗集”第一集)。1922年9月出版了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1923年12月,出版了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三人的诗歌合集《春的歌集》(“湖畔诗集”第二集)。1924年冬,魏金枝、谢旦如加入湖畔诗社。魏金枝编的《过客》定为“湖畔诗集”第三集,因故未能出版。1925年,谢旦如的《苜蓿花》作为“湖畔诗集”第四集出版。他们在上海创办文艺刊物《支那二月》,共出版四期。湖畔诗派1925年“五卅”后基本停止了活动,1927年汪静之出版了《寂寞的国》,这可是湖畔诗派的余绪了。 湖畔诗派是五四运动的产儿,应修人是这一运动的积极分子,其他三人均在“五四”刚刚过后,即进入当时被誉为南方思想最活跃的学校之一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他们都呼吸了时代的新鲜空气,不仅品尝了异域艺术的美酿,而且吸吮了五四新文艺的果汁;他们都满怀爱国的热情,强烈地反对封建礼教,要求个性解放。他们把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几乎当作了个性解  相似文献   

20.
<正> 斯大林曾经说过:“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24页)很多人据此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辩证唯物主义首先产生,然后运用到历史领域,才有了历史唯物主义。如李达主编的《唯物辩证法大纲》中写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2—1846年创立唯物辩证法的过程中,根据当时自然科学提供的资料,首先形成了辩证的唯物的自然观。”(《唯物辩证法大纲》第131页)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马克思是在研究黑格尔法哲学、研究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中,即首先在社会历史领域走向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