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林建刚 《社会观察(上海)》2010,(3):76-77
衡量杂志能否成功的最好标志是时光。时光荏苒,宛如哪咤脚下的风火轮,当杂志在浩淼的时光中死去后,对这本杂志的评定才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青年》、《语丝》、《独立评论》、《良友》等民国时期的杂志无疑是成功的,沧桑的风雨过去了几十年,依然有许多人怀念这样的杂志,无情的时间给它们投去了多情的眼眸,这就是成功。 相似文献
3.
4.
肖民 《社会观察(上海)》2004,(1):46-46
农村基层政权何去何从,对中国来说,是个天大的问题。目前,不少学者对农村基层政权颇多责难,一是腐败,二是执政水平低,认为这是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因而呼吁“海选”,推行民主选举,进行社区自治,这些固然不失为农村进行改革的新思路,但到底要不要这样做,还需商榷。 相似文献
5.
6.
梅俊杰 《社会观察(上海)》2004,(5):47-47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不久,专门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美国学者拉迪就出版了分析中国入世的著作《把中国融入全球经济》。该书内容详尽,涉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的贸易体制改革,中国入世的进程和具体的承诺、入世对中国主要产业部门及对世界的影响,作者也提出了美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8.
咏史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可说是汗牛充栋,但传世之作并不多。因为,要真正悟透历史的本质与发展规律,非得有大智慧不可,何况还要将这一份感悟用诗的形式和语言表现出来。因此写咏史诗难,要写出好的咏史诗更是难上加难。笑非先生的《马关条约签约百年感赋》一诗,颇值一读:“风云甲午 相似文献
9.
10.
盛文沁 《社会观察(上海)》2010,(7):74-75
写下“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陈寅恪先生,是近十几年来国人最为关注的文化人物之一,也是不断“被书写”的对象。影响较大的如汪荣祖先生的《史家陈寅恪传》、陆建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及有些争议的余英时先生的《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等。这些著述多是从其治学、学术著述等处着笔,刻画了陈寅恪的文化性格,总结其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1.
每读胡静怡先生这首写意小词,便觉齿颊生香,心脾沁爽。至若描摹刻画之工,调遣营谋之妙,则尤其令人叹服。垂钓,本为寻常事,不谙钓趣者,即便临渊羡鱼,也顶多是退而结网,以捕捞为快,不会凝神守志地去“坐观垂钓”。以鱼为乐者,其志在鱼,其心必系于钓丝,此外则无所思矣。于是,垂钓者的情态姿容,垂钓地的湖光风物,也就往往被冷落、忽略。其实,这些美感带来的享 相似文献
12.
留白 《社会观察(上海)》2006,(2):62-62
海南出版社推出《我只养你十八岁》这本书,显然是当成畅销书来“做”的。书的包装很讲究:黑色套封,左上角一行红字——“一个震惊全国的教育案例”,中间竖排“我只养你十八岁”7个汉字,大小错落,黄白相间,格外醒目。打开书一读,还真被吸引住了。作者老周文笔不错,思想也很另类生猛, 而且与众不同的是,此君还能做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这就很有些了不起。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5,(17)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唯情"的美学观和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以生死轮回的独创性手法,拓展了中国古典戏剧的表现领域。《牡丹亭》所承载的文学意蕴满含着"情"的独特内涵,同程朱理学的"理"形成了对抗之力。汤显祖所追求的人性解放,对爱情婚姻的自由,是其戏剧精神的深蕴之意。通过对"唯情"美学观的深度探析,进一步深透其美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问:谁是中国历史和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答:陈芸,清乾隆年间苏州才子沈复的妻子。这是一个今天已为大多数人感到陌生的名字,但在五四以前,知识人大都不会反对林语堂的观点。沈复对妻子陈芸爱之弥深,亲撰《浮生六记》来祭奠她,并以此书纪念他们两人间的爱情。俞平伯把该书作为“个性解放”的读本;潘光旦对此则持批评态度,认为这种“个人主义的家庭观”会妨碍中国人进入现代竞争社会。林语堂赞叹沈复、陈芸的充满爱的“闲适生活”。他数易其稿,特地将《浮生六记》译为英文,向全世界隆重推出陈芸——“中国历史和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相似文献
15.
张梦阳 《社会观察(上海)》2008,(8):71-72
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还是上世纪70年代初号召读马列时细读过的。这次搬家整理书籍,无意中在书堆中发现了。拿过翻读,见到上面用红笔密密麻麻写着的稚拙的读书心得,不禁有如见故人之感。于是重读了一遍。 相似文献
16.
17.
《侵权责任法》作为我国在2009年通过、2010年实施的新兴法律部门,一时间引起了诸多法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笔者便从牛奶河事件入手,以归责原则为切点,进而简要分析《侵权责任法》的社会价值,以期对其有一个更加深入与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4,(1):240-241
《养性延命录》乃道教养生中的代表性著作,本文着重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此作品,即缘督以为经和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角度分析,两方面既有分别,又相互融合,缘督以为经出自《庄子·养生主》,很多学者对此句有不同的见解,本文通过对比采取其中庸之见,又分出三个小方面来论证其适中的思想,我命在我不在天也是《养性延命录》中的极为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这部分则从身与形的自我修炼来解读,更好地理解这篇养生学上的著作,通过不同层面的分析,可有助于更好的加强对《养性延命录》这部经典之作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佃国华 《社会观察(上海)》2006,(3):52-53
“黑色幽默”所谓“黑色幽默”,原是20世纪60 年代风行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得名于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成的一本美国作家小说片断集《黑色幽默》和美国作家尼克贝对该小说集的评论文章《致命一蜇的幽默》。“黑色”是指客观现实的可怕和荒诞, 相似文献
20.
黄凯锋 《社会观察(上海)》2008,(4):18-19
当生存权和财富权发生冲突的时候,生存权优先。这种“倾斜保护”的取向,是希望以明确的价值偏好来达到实际经济和企业生活中的平衡。当然,“弱者优先”必须有一个度的把握,弱者的生存问题只能伴随发展问题的解决而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