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人评论魏晋的书法风格往往以“韵”概括,但魏晋的书法风格是复杂的,在“韵”的主导风格之下,还包含着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这就是“清”。魏晋玄学思想的盛行、魏晋人自我价值的发现、魏晋时期书法的自觉等,是形成魏晋书法“清”的风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的言意之辨,在魏晋时代已经由语言学命题上升为本体方法理论。玄学中的激进、保守与温和三派各以言不尽意、言尽意和得意忘言为形上前提。因此,言意之辨以本体方法论促进了魏晋学术的演变与发展,其本身也就成为理解魏晋学术思想的一个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魏晋名士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放任、怪诞的行为,究其源是他们的性格使然。以《世说新语》为例对魏晋名士的傲诞行为与性格加以分析,并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家教背景几个方面追溯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中的《伤逝》篇全写魏晋名士对死者的哀悼和恸哭。从《伤逝》篇及其它的感伤故事可以看出:魏晋士人不仅以有情、重情、钟情为人格理想,而且竭力追求情感表达的自然与真诚。魏晋士人情感价值的选择与建构是在无情现实的基础上,经由无数情感的冲突,在玄学的观照下形成的,是对儒道两家传统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5.
李建中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撰文《神女与寡妇———对魏晋文学中两类女性形象的文化审视》指出,魏晋文学中,以“神女”和“寡妇”名篇的赋有近20篇。对于以男性为主体的魏晋诗人来说,美艳而欢愉的神女与孤寂而悲伤的寡妇,并未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正在觉醒的女性意识。魏晋时期无论是美艳的少女还是新寡的嫠妇,并非全是恪守礼教而甘作男性或艳羡或哀怜的对象,而常常能够大胆、主动地追求自由和爱情。当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意识已经随着汉魏之际的文化转型而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魏晋文学的“神女”…  相似文献   

6.
魏晋时期的文学自觉和清谈之风推动了魏晋笑话的文体成熟。以娱乐为主要目的和文体的独立是魏晋笑话成熟的重要标志。先秦笑话的主要目的在于说理,两汉笑话的目的是娱乐与说理并重,魏晋笑话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娱乐。先秦两汉时期的笑话存在于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之中,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而魏晋笑话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魏晋笑话对后世笑话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古代笑话发展的历程中,以《笑林》为代表的魏晋笑话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产物,是士族意识形态的人格表现,是当时的审美理想。魏晋士人们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下醉心清谈、饮酒酣畅、纵情山水,他们以独特的言行释放着内心情感,展示着魏晋时期特有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方式,诠释了后人虽不能为之而心向往之的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代被普遍认为是人的觉醒时期;魏晋名士向来以对传统的叛逆而著称。《世说新语》生动地呈现了魏晋士人这一独特的生命情调,它为人们了解这一特定的文化风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启示。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乱世。社会长时间反复震荡给士人增添乱世的刺激。理想幻灭,精神崩溃,痛苦不堪,寻求解脱渐渐成了时代流行病。而儒学自酉汉晚期羼入阴阳谶讳之说以来,日益沉入章句繁琐的泥淖之中,原始儒学重视人道积极进取的精神被阉割歪曲而成为人们精神的负累,士人据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在汉末大乱中彻底崩溃了。被压抑已久的法、名…  相似文献   

9.
嵇康是魏晋文学和学术的代表人物,他的论体文既负载了他个人的学术理念,也是整个魏晋时期学术思想的生动反映。该文在分析嵇康思想特点的基础上,以其《养生论》和《声无哀乐论》为主要论述对象,揭示了其论体文的学术内涵以及在思辨方式和写作艺术上的特点,试图为探索魏晋文学的学术特性或魏晋学术的文学特性,提供一个值得关注的边缘视角。  相似文献   

10.
在玄学的发展影响下,以嵇康为典型代表的魏晋风流人物,用一种简傲任诞的态度对待生活,“放浪形骸之外”。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生活习惯的简单反映,更是当时儒学式微、士人发现自我、个性情感得到解放的结果。这之中有对传统礼教的反叛,也有对建立新的人格美学的要求,是真与善的统一,亦是受玄学影响的魏晋士人“形骸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招隐诗、反招隐诗作为中国古代隐逸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隐逸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招隐诗、反招隐诗集中出现在魏晋,尤其是两晋时期。文章以魏晋隐逸诗为中心,来阐述招隐反招隐诗。魏晋隐逸诗运用多样的主题意象和主题结构来进行自我建构,以表达诗人的隐逸情怀。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朝诗歌的宣叙意象是以叙事和讲述抒情主体的心理、行为、动作为主的意象,它是对《诗经》中“铺陈其事”的赋象的扩展;它与汉乐府最显著的区别是意象由叙事结构发展为一种抒情结构;同时,以抒情、议论和哲理抒发为主的宣叙意象也在本时期大量涌现。魏晋南朝的宣叙意象是一种具有隐喻功能的音乐性意象,它以叙述的灵动、跳跃形成旋律、节奏的律动与气势,它比《诗经》、汉乐府中直书其事的赋象更加形式化、符号化  相似文献   

13.
神女与寡妇——对魏晋文学中两类女性形象的文化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文学中,以“神女”和“寡妇”名篇的赋有近20篇。对于以男性为主体的魏晋诗人来说,美艳而欢愉的神女与孤寂而摧伤的寡妇,分别寄寓着他们热烈的追慕与冷静的怜悯。但是,魏晋诗人对于这两类女性形象的认识和塑造,井未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正在觉醒的女性意识,魏晋时期无论是美艳的少女还是新寡的嫠妇,并非全是恪守礼教而甘作男性或艳羡或哀怜的对象,而常常能够大胆、主动地追求自由和爱情。当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意识已经随着汉魏之际的文化转型而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魏晋文学的“神女”和“寡妇”却一如既往地唱着昨天的歌,并千年不变地承传着古旧的文化心态。这种由男权文化所预设的“女性意识”,借助着“美艳”、“哀怨”的文本,在“怜香”,“悯孤”之心态的支撑下,流行几千年而很少遭遇文化意义上的审视与批判。  相似文献   

14.
魏晋何以"以孝治天下",论者多认为二者皆以篡立国,不便讲忠,固为确论.但考之史实,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魏晋的士族社会性质。家族势力的膨胀,政权相对不稳定,使豪门大族都以私家利益为本。以孝治国投合了世家大族的利益,是士族利益在政治纲领上的反映。而其他历史时代也并非不重视孝,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且更注意强调忠君。"忠"、"孝"的精神实质都是讲服从长上,都是为上尊下卑的社会秩序服务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阳陵邑遗址的平面布局和邺北城进行比较,认为以阳陵邑为代表的西汉中小城市是魏晋隋唐时期都城布局的源头。魏晋隋唐都城的源头和发展演变脉络表现为:以阳陵邑为代表的西汉中小城市→曹魏邺北城→魏晋时期的平城和洛阳→邺南城→隋大兴唐长安城。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魏晋“赋序”还不够重视,未见有单独将“赋序”做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魏晋文人在创作活动及理论批评方面的一些重要变化与追求,在赋序中有比其它形式更直接而普遍的流露,具体情况可概括为四:重视抒情;崇尚华美;追求真实;勇于开拓新的题材内容。许多学界未曾注意或涉及的赋序材料,对进一步丰富与完善魏晋文学批评有启示意义。两汉赋序的发生、发展情况,对魏晋赋序的写作有直接影响。过去或以为赋序以班固《两都赋序》为最早,实则早于班氏的扬雄、桓谭等已有赋序  相似文献   

17.
魏晋士风与两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任情违礼的士风打破了两性关系之礼制规范,主要表现为:夫妻之间由遵礼到重情;妻以妒忌形式争取婚姻对等;男女交往突破礼之大防,趋向自由开放。魏晋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使女性的个性得以张扬,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的言意之辨,在魏晋时代已经由语言学命题上升为本体方法理论。玄学中的激进、保守与温和三派各以言不尽意、言尽意和得意忘言为形上前提。因此,言意之辨以本体方法论促进了魏晋学术的演变与发展,其本身也就成为理解魏晋学术思想的一个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代,中国古典传记文学中的自传摆脱了传统史传文学的巨大压力,以独立的文体形式出现在文学创作的舞台上.论文本着文本研究的基本方法,以文体观念为基本出发点,在文中首先对中国古典传记文学分类作以梳理,明确了中国古典自传的内涵及外延;其次对"自传"这一概念作以历史的追溯,分析了魏晋自传的文体特征及发展状况;最后对魏晋自传的文体文风两方面作以深入剖析,确定了魏晋自传的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总之魏晋"自传"在文体上已经独立,并趋向统一;魏晋"自传"是后世自传文学的典范,他规定着中国古典自传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0.
魏晋士族门阀政治制度,是以正始玄学家王弼的政治伦理观为基础设计并运行的。王弼政治伦理思想是对"贵无论"的批判继承,确立了以"以无为本"的价值核心,为魏晋政权提供道德指向,并且厘清了"言、象、意"之间的关系,为门阀士族提出"得意忘言"的处世之资。老子"无为无不为"的思想,为门阀士族提出"循本规末"的治世之道。魏晋士族政治制度正是通过王弼提出的政治伦理观,为士族门阀制度提供了合理的思想内核和理论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