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私了”是广泛存在于民间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这种现象存在并趋于扩展有宏观原因,也有微观原因。公了获利少、成本高、共存伦理和公权私用等因素是促使私了生发的主要原因。从立法、执法、司法等角度着手,是解决“私了”现象的主要考量。 相似文献
2.
以国家法与民间法的整合为视角,由于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内在冲突、我国“二元整合”传统的历史惯性以及国家法内部的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对法制资源的整合实行的是“二元整合”模式。这带来诸多方面的问题。对此,可借鉴大陆法系主要国家法国、德国、瑞士、日本等的经验,从实体互动、程序互补和文化互联三个方面对我国国家法和民间法进行“一元整合”。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民间法"必须实现于各种社会关系中.基于提出"民间法"研究的不同视角,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参与者无论在类型上、参与方式上,还是在含义上均有别于与之相对应的"国家法"中的法律关系主体.通过对"民间法"和"国家法"中的社会关系主体进行比较分析,具体明确"民间法"视角下的社会关系主体,是关于"民间法"含义的最好的说明方式,也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对"民间法"研究的意义,以及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优先逻辑视野中的“私了”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了”是指发生纠纷的双方为了息解纷争,不经过法定机构和正式的法律程序,就有关争议事项私下协商自我解决的一种方式。目前在我国,存在很多案件优先选择“私了”解决。优先逻辑下“私了”现象的形成与主体特定的行为目的有关,有些则是主体对事物间的性态作一般分析后得出的结果。从优先逻辑系统的构造对“私了”现象进行优先逻辑分析为:一阶的好、一阶的坏、差等的好、差等的坏、一阶优先、差等优先。 相似文献
5.
试论民间法的性质及其效力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站在法律多元的立场上予以审视,社会的法律秩序不是一个由国家决定的单一的、系统的等级规范体系.在法律体系中,不仅包括国家法,还包括与国家法并存且一起起作用的民间法.民间法具有活法的性质,意指独立于国家法之外的其他法律的活生生的存在.民间法的效力基础在于社会权力、对主体需要的表达以及对"对象规定性"的尊重. 相似文献
6.
唐代契约实践中的国家法律与民间规则:以民间借贷契约违约责任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代社会,契约是调整民间普通民众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手段,官府对契约虽有一定的立法,但民间社会在契约的订立、形式、履行等方面也有一套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习惯。本文通过选取当时民间借贷契约违约责任作为考察的视角,分析认为:民间规则与国家法律的精神基本保持一致,但两者也有冲突和矛盾的一面,与此同时,彼此之间又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构建传统唐代基层社会的契约秩序。 相似文献
7.
国家法与民间法双向互动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帆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2):44-47
国家法由民间法发展而来。但由于国家的加入,民间法和国家法出现了分野,同时产生了冲突、互动和融合。笔者认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二元建构应在消除两者之间存在的文化上的差异和阻隔基础上,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和双向对接,并对此作了一些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8.
"死给"是凉山彝族地区在特殊环境中产生的特殊法律现象,"死给"的发生非但没有解决矛盾冲突,恰恰相反,"死给"使矛盾冲突升级从而使被动一方变为主动。从国家法的角度来看,"死给"作为一种自杀行为,与"被死给者"没有关系,但当地的习惯法却将这种自杀行为归因于"被死给者",而且"被死给者"也确实因此而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包括赔命价、道歉等。从"死给"案的发生以及解决路径上看,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冲突,而在冲突过程中,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矛盾冲突的解决正是当地居民在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之间妥协让步进而作出理性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乡土社会中之国家法与民间法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法社会学视角,就概念、并存成因、作用范围等方面对乡土社会中之国家法与民间法进行辨析,进而论述了二者协调与互动的必要性及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论民间法及其与国家法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律乃是一种使人类事业受规则治理的事业。完整的法律是国家法和民间法的有机统一。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国家法还是民间法,都不是自足的规范体系,它们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局限性。在法制现代化过程中,我们绝不能忽视民间法有效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功能,要充分认识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在保证国家法的权威和尊严的同时,逐渐消解国家法和民间法的矛盾与冲突,实现两者在法制现代化这一历史前提下的互动整合。 相似文献
11.
关于大学生“跟风热”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1):100-102
近年来,"跟风热"现象遍及校园每个角落,如果听之任之,将不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跟风"现象折射了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浮躁心态,主要根源在于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信仰丧失、攀比心理和信息不对称。社会、学校、家庭都应冷静思考,采取积极措施,抑制"跟风热"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2.
王远方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5)
"拆分"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电信业反垄断的救济措施,从行政法角度分析,拆分是一种政府行为,体现了政府管理市场的经济职能;从公司法角度分析.拆分于某些情况下等同于公司法上的"分立",与"合并"相对应;从反垄断法角度分析,拆分是一种反垄断的救济措施,中国电信的三次"拆分"推动了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但仍亟需反垄断法和电信法的出台. 相似文献
13.
"何光岳现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术水准普遍较低的特殊学术背景下,经某些新闻媒体和出版行业蓄意炒作及部分学者的大力鼓吹下催生出的特殊的文化现象。何光岳在古史研究中所暴露出的概念不清,逻辑混乱,驰骋想象,言之无据,滥引材料,不加审查等一系列学术失范现象,表明他的古史研究并不具备严肃科学的态度,其学术水准停留在较低水平。在新的学术背景下,对何光岳的古史研究重新进行学术定位,对古史研究中的"何光岳现象"作科学理性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古典学的未来发展走向。中国古史学界应继续重视古史理论的探索,继续重视古代史料的积累、审查与运用,加强科际整合,进一步提高古史研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国际私法性质的法理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私法的性质,即国际私法究竟应属于国际法还是国内法的问题,历来的争论和分歧均着眼于对国际私法规范本身的分析和研究,而问题的实质则应在法理学的层面上才能得到准确的解释。文章从"国内法"论者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他们对国际私法目的的认识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国际私法的性质应当是由国际私法的对象而不是其规范形式所决定;国际私法的目的是要对国际民商事交往当事人的行为予以制约而不是要去解决法律冲突。作者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国际私法应当是国际法性质的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15.
“平民小说”与“士人小说”概念的重新提出和定义,并用以宏观关照宋元以来的中国古代小说:《金瓶梅》以前的小说多是“平民小说”,明清之际小说主流转向“士人小说”,直至近代。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明代小说的“平民小说”性质。清代“士人小说”的流变及特征。 相似文献
16.
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语言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拟运用语言模因论对“山寨”一词的产生和迅速发展进行研究,指出“山寨”实际上就是一种语言模因,它的传播和影响揭示了语言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7.
18.
当代中国法学研究"范式"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今天的中国,国家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法治化的迫切需求不仅使法学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显学",而且还要求我们的法学为社会变革提供充足而高质量的理论资源.一个国家成熟的法律文化"不仅包括法律制度、法律命令和法律判决等,而且还包括法律学者对法律制度、法律命令和法律判决所做的阐述".①因此,一国法治化的进程应有与其相称的法学研究并直接作为该国法治水平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9.
许德楠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0):53-57
“钱柳因缘”体现了钱谦益和柳如是的人生契合与碰撞。而没有柳如是,也就没有钱谦益的“诗史”桂冠。这就形成“钱谦益现象”的主要内涵。“南移”则指“诗史”诗人的籍贯转向南方。本文探讨钱谦益获得“诗史”桂冠的条件,并分析产生上述两种现象的若干原因。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激励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方法,在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主动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增强激励方法的针对性、时效性、参与性和公平性,同时,综合运用理想信念激励、目标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与奖惩激励等,使激励机制发挥最佳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