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CGSS2015相关数据和有序Logit模型,检验自我雇佣对农民社会流动预期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父辈学历、政治身份、机会公平感知等农民难以感知、难以触及因素对农民社会流动预期没有显著影响;自我雇佣、住房产权、原生家庭所属社会阶层等农民易感知、可触及因素则对农民社会流动预期有显著性影响。具体来看:相较于非自我雇佣者,自我雇佣者更可能向下流动;相较于非夫妻住房产权者,夫妻住房产权者更可能向上流动或平行流动;原生家庭所属社会阶层地位越高,农民更可能向上流动或平行流动。公共政策应立足于提高农民从事自我雇佣过程中的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并致力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农民流动的不彻底性浅议卢福营1农民流动是指农民的社会位置变动。在社会层面上,它表现为农民在不同的行业、地域和单位间的流动,其实质是社会结构的变动。现代化过程中的农民流动,主要地是指农民由农业向非农业的职业流动和由农村向城市的区域流动,以及相伴发...  相似文献   

3.
从政策动员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中相关政策动员对流动农民返乡意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政策动员对流动农民返乡意愿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并利用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政策动员强度和频率越高,流动农民返乡意愿越强烈。此外,从政策动员对流动农民返乡意愿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发现,政策动员通过影响流动农民的政策了解程度、经济性流动动机和职业选择以形成流动农民返乡意愿的主观改变和利益驱动,从而促进流动农民返乡意愿选择。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民的职业流动及择业期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代内流动表对农民初职、现职和未来职业预期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今后我国农民非农化进程将减慢;最期望流向其他职业的是雇工而不是农民;个体工商劳动者成为了农民向高层流动的"中转"职业;尽管农民的流动人数很多,但都集中在声望值较低的职业之间,流动后的社会地位依然不高.如何加快农民继续向非农职业转移以及促进农民由低层向高层流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转变农民身份的一系列政策在这方面的作用已弱化,使农民具备向上垂直流动的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农民流动现象是三农问题的重要观测点,通过对个案的调查研究,探寻农民流动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描绘倒陀螺式流动模式及其冲蚀作用下的农村变迁,指出改变当前低质量的农民流动亟待制度改革突破传统利益格局,实现理想状态的农民流动。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对流动农民的社会认同分化(身份认同和地域认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流动农民的社会认同结果呈现“边缘—过渡—融合”3种不同的形态,不同因素对流动农民社会认同结果的影响存在差异:与人力资本相关的个体特征和政策制度因素对流动农民的身份认同影响显著;本地社会关系、居住方式、社会保障和外群体态度因素对流动农民的地域认同影响显著;居住时间与家庭因素则对两个维度的社会认同都产生了影响。在社会认同范畴的结果分析上,流动农民的社会认同整体上呈现出从边缘到融合的分化状态,不同社会认同范畴之间依然存在内群偏好与外群排斥。因此,提出应持续关注中国流动农民产生分化的社会现实,并需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政策的完善及对流动农民关系认知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自主权大大提高,日益频繁地流动于城乡之间,这不仅加速了农村社区的解体,而且为城乡二元、地域分割的封闭社会治理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保障农民流动合法权益,使其公平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与公共服务,针对农民流动性特点,必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促进在乡农民安居乐业、在城农民融入当地、流动农民享受异地可衔接服务。  相似文献   

8.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农民一次教育的缺失,使他们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对农民实施继续教育是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之一。本文首先探讨了继续教育的内涵,然后分析了继续教育与农民流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建立农民继续教育体系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9.
从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一体化与农民流动的关系视角,以浙江省为例,分析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对农民流动意愿、流动能力、流动过程产生的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加快小城镇化建设、减少农村人口总量和比例、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化,深化传统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基于身份和人群划分的制度规定,创新城乡养老保障关系转续机制、推进养老保障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并轨和管理整合三个方面,提出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促进农民流动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流动是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民工流动与农民问题的解决关系密切,而农民工流动的生态转向是未来农民流动的趋势。从生态哲学的视角对农民工流动进行哲学解读,是进一步建构农民工生态流动模型的基础和前提,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将从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维度对"农民工生态流动"进行解读,试图对构建农民工生态流动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应用研究的基本范畴或基本命题,是理论学习的重要切入点。立场、观点和方法都属于哲学体系、理论体系的范畴,而且都各具特点:立场具有前提性、根本性、彻底性、具体性、普遍性、原则性、价值性特征;观点具有理性认识、原理性、阐释性、真理性、创新性的特点;方法具有实践性、多样性、层次性、操作性、范式性、群众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义是路,是现象的有。有是假,故义有假。路有理,理的反映便是合理性,义是合理、陈述。陈述不真故作为陈述的义没有确定性。普遍道德原则因此是不可能的。所以,孟子提出义内:道德原则只能是某种价值判断,具有主体性。义是善。善有虚名。因此,善、真、有都应当接受批判。真正的义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道德行为。这才是道德的本体。对于本体,人们保持沉默。故圣人体无。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的国际冲突具有复杂性、突发性和连续性、国际化及相对弱化等特点。对其成因应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进行把握。从微观上讲,有民族、宗教等宗派因素,领土(海)和资源问题,现代帝国主义因素,地区均势因素及冷战的消极后果等;从宏观上讲,有国际环境,冲突管理机制,国内体制等;另外还有文化、信息技术及现代传媒等促进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电化教学过程和传统教学过程的探讨 ,主要阐述了两种过程中教学目标、过程本质的一致性以及教师的工作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信息反馈的不同 ;并对电化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说明了电化教学过程是传统教学过程的发展 ,两种过程并存于整个教学系统之中 ,最终必将趋于一致而统一 .  相似文献   

15.
现代灯饰已经进入现代人的家庭中 ,通过与其他室内装饰材料的有机组合 ,以其独特的光色、造型、质感及组合排列 ,点缀并强化了室内装饰的艺术效果 ,并起到突出和渲染室内空间层次的作用。灯具的照明方式通常是改变光源和灯罩来实现的 ,主要有直接照明型、半直接照明型、均匀漫射型、半间接照明型和间接照明型五种类型。灯饰布置与室内整体装璜风格的协调一致是非常重要的。当前绿色照明是现代灯饰的发展趋势 ,家庭装璜时也应尽量采用高效、节能、安全、环保、优质的照明电器产品 ,创造出舒适、经济、有益的照明环境  相似文献   

16.
论前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解释学主张克服前见以达到对文本的绝对把握,哲学解释学把前见看作理解的本体论处境,是理解得以可能的本体论条件,前见是无法超越的。这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人首先属于历史,同时历史又是属于人的历史。在本体论意义上,一切理解都是从前见出发的理解,是无法超越的;在方法论意义上,一切理解又都是不断超越前见的理解,前见又都是可以并且应该被超越的。对前见本身应当保持自觉的解释学意识,我们应该认识到理解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多样性与统一性,以及理解的可能性、局限性、派生性等等。前见决定了理解的相对性,同时又决定了理解的绝对性,理解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道德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不是一个理论问题,不是一种话语方式,而是一种活生生的实践。道德性不是以一种话语的方式存在,而是以一种实践的人格方式存在的。道德来自压力,人类理性的缺陷告诉我们,光从理性上来把握道德,不等于是道德的实行。政治道德来源于政治环境。政治环境的文明、民主、法治是决定道德的高尚、平等、友谊、公开、坦诚、热情。反之人们耍特权、欺骗、秘密、奸诈、冷漠。  相似文献   

18.
从 17世纪到 2 0世纪晚期 ,在伽利略、培根、笛卡尔和牛顿等所创建理论的基础上 ,出现了一种以机械论、决定论和还原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科学范式。这种科学范式的局限性日趋明显 ,在 2 0世纪受到一大批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批判和质疑。与此同时 ,一种以有机论、非决定论、混沌、复杂性和熵等理论原则为基础的后现代科学范式日渐成型。现代科学和后现代科学分别体现的是还原论和整体论的思维方式。由于二者都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所以应使二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9.
虚拟企业:企业在全球竞争环境下的一种强有力竞争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企业(theVirtualEnterprise,VE)的应用是企业在全球竞争环境下的一种策略。本文首先综括了虚拟企业的效应;其次提出了虚拟企业的四阶段生命周期:设计、组建、运作和总结;然后依次探讨了虚拟企业的设计、组建、和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我建构与中国人的休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Markus和Kitayama提出了独立型自我建构与互依型自我建构概念:独立型自我个体崇尚彰显自我价值和与众不同,愿意把自己从环境和他人中脱离出来;而互依型自我建构个体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关注他人的需求与感受,愿意把自己融入环境和他人关系中。自我建构概念对理解中国人的休闲非常有益。第一,互依型自我建构特征影响着中国人的休闲认知,大部分中国人认为参加休闲活动可以增进家人感情和促进人际和谐,该认知进一步影响了休闲活动选择和休闲制约。第二,互依型自我建构特征还影响着中国人的休闲情绪。中国人喜欢温和情绪体验,与西方人相比更喜欢静态的休闲活动。第三,互依型自我建构特征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休闲动机。西方学者认为休闲的核心特征是自由选择和自主性。但大量研究表明,它们最适于西方独立型自我建构个体,对处于东方文化中的互依型自我建构个体来说,人际关系和归属感比自由选择更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