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把马克思主义说成“新宗教”是西方流行的一种思潮。一些西方学者在“比较研究”的外衣下,从四个方面把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等同起来:把马克思与犹太先知作比较,得出马克思是宗教预言家的结论;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基督教世界观作比较,得出二者“共有一种世界观”的结论;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宗教末世论作比较,得出马克思主义是宗教宿命论的结论;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作用与宗教作比较,得出马克思主义具有宗教功效的结论。他们诉诸抽象类比和所谓的共同感情基础,把科学信仰和宗教信仰混为一谈,其目的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诋毁社会主义现实。  相似文献   

2.
<正> 1923年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发表后,对此书的研究很多,但对为什么把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①的创始人,为什么把《历史和阶级意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奠基之作?却未能作一个深刻的阐述,本文试图就此发表一点见解。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 80周年的历史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具体化的历史。毛泽东是我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 ,也是最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的第一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即“具体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 ,即“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离开中国化、民族化、具体化就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或“假马克思主义”。对此毛泽东作了精辟的论述 ,他说 :“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 ,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没有…  相似文献   

4.
关于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依据,主要是: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统一祖国的设想及其实践,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关于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从确定解决方针到初构基本思想,再到主要内容等方面作了概述;关于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贡献,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突破;对和平共处原则的成功运用;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及其建设社会主义也要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苏联、欧美以及国内的研究和评介作了宏观上的描述,并分别作了扼要的评判。作者认为:在理论立场和基本框架上提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多元化是不能同意的。在用什么标准来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这类关键性问题上,应该在争鸣中逐渐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有它的贡献,也有它的局限。但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走向现代形态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批判地研究其理论成果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围绕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论述了“真理一元论”和“真理多元论”是两种对立的真理观。全文共分三个部分:一、从对真理的“元”和真理本性的分析中,论述了“真理一元论”和“真理多元论”的对立,即是列宁指出的关于“有无客观真理”和“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这两个问题的对立;二、分析了我国的“真理多元论”与西欧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主张的“真理是多元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三、对“真理多元论”者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了剖析和评判,指出他们是由否定客观真理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的客观性;由否定绝对真理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的绝对性,从而使自己置于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完全对立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历来有强调“斗”即同各种错误东西作斗争的一面以及强调“和”即吸收各种合理东西的一面这两种观点。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不但表现为“斗”,也表现为“和”,是“斗”与“和”的辩证运动。“斗”与“和”,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发展历程,虽有主次之分,却是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国内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同志多起来了,出了一些成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也无形之中给人留下一种印象,似乎真有一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似乎“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了西方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事情恐怕不这么简单,下面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词究竟出于何处,始于何时,有兴趣的同志当然可以作些考证。这个词,六十年代以后才被较多的西方学者所使用;就国内现有的西方文献来看,把“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提出来而较有影响的作著,似乎应当首推英国学者佩里·安德森1976年出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原由》一书。他在这本书中正式提出一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或“型式”,列  相似文献   

9.
亨利·列菲弗尔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政治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声称马克思主义被“教条化”、“官方化”了,提出既要“继续”,又要“超越”马克思主义;主张从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中寻找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源泉,以便“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并加以“革新”。他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解释,并提出:“要按照两条主导线索来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这两条线索就是异化理论和国家理论。”他把“异化”一词看成是“显影剂”和“催化剂”,提倡沿着“异化”这个概念的轨道去探索一切问题。在所有“异化”问题中,他认为政治上的异化是最严重的异化,是“在国家中和在国家帮助下”的异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更进一步同中国实践、当代实际、时代特征、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具体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从实践和理论的双重维度,在平行的“地理空间”上,把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作一个对比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横向历史地位;根据中国国情和历史,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作“历时性”考察,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纵向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面对马克思主义对当今世界的巨大影响,西方学者中热衷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不乏其人,他们提出的有关见解更是多种多样。其中美国学者阿尔温·W·古尔德纳在《两种马克思主义》一书中提出并给予系统论证的“两种马克思主义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较广泛的影响。本文试图对古尔德纳的观点作一探索性的评论分析,看一看这种观点的错误何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复杂交织过程,既包含着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化”中国文化,也存在着以中国文化“化”马克思主义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应关注“文化认同”,更应关注“文化差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文化认同”不仅在于“形似”,更在于“神似”,即在于两者某种程度上都注重实践性;此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认同”要采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破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的“五个伪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亮 《延边大学学报》2010,43(1):5-9,16
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被理论界再次推动为理论热点的时候,诸多研究方式、研究问题也成为了反思的对象。在当今中国,“不断地向马克思主义求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的一个“共识”。若要真正推进马克恩主义大众化,必须破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存在的“五个伪命题”:马克思主义要不要大众化;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降低学术性;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看做“静态完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4.
加强"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高校的一门独立的公共政治理论课和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其在经济学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对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的状况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错误倾向或观点很多,但就其表现形式来说,主要有:过多地追求或习惯于对经典著作“注解”、“注释”;片面地或过多地“引解”、“引述”、“引用”;对基本原理的“误解”、“误用”;对理论体系的庸俗化理解或“割裂”、“歪曲”、“断章取义”;对根本立场的无视或“曲解”;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认为“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等的“消解”倾向和观点。对待凡此种种的错误倾向和观点,最重要的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批判,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前一段时期,哲学界有一种倾向:借抬高实践的地位,以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有的同志称这种倾向为“唯实践主义”,笔者以为叫它“新实践唯心主义”更切当。列宁指出,对实践“可以作主观的解释,也可以作客观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  相似文献   

17.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了创造性诠释。他提炼并阐释了诸多重要哲学概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学说,开创了社会意识两种形式说,对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问题作了新阐释。普列汉诺夫创新性阐释唯物史观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在“史”“论”结合中所具有的继承性、批判性、主体性和时代性。普列汉诺夫从哲学世界观的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为解决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危机做了贡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东渐”俄国的进程,对构建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性话语体系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角出发,对“类哲学”与“物的逻辑“、类与种、人与物等基本关系问题作了新的探讨;并对高清海等学者有关上述基本关系的一些论点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评析西方学者关于休谟人学思想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对休谟《人性论》中的人学主题作了系统考察。首先,考察了休谟的“以情感道德为人性立本”思想的提出、基本内容及其在西方人学思想发展中的意义;其次,剖析了休谟“‘彻底’经验论的根本矛盾”,指出其“知性科学主义”方法是使其“情感道德主体性”具有抽象性的重要原因;再次“对休谟人学的功过得失”作了整体性评说。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本身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西方学者对自然辩证法的“批判”,这些贡献却变成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歪曲和篡改。以这些“批判”为切入点,重新思考恩格斯对辩证法的首次集中论述、对辩证法“三大规律”的总结归纳、对辩证思维培养和自然科学研究之间关系的揭示等贡献,不仅对理解自然辩证法,而且对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