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战后日本思想观念的“西化”,是战后日本思想观念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将战后日本思想观念的变革视为传统与现代交叉的纵横座标的话,那么战后日本儒学观念的演变就是传统纵座标,而战后日本思想观念的“西化”则是现代横座标。同前者一样,后者也是促进战后日本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精神驱动力之一。一随着日本的战败和美国的对日占领,日本民族结束了由于战争造成的隔绝封闭状  相似文献   

2.
李光和 《社科纵横》2006,21(7):140-141
耆英是1842至1848年间清政府办理对外交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参与了战后奠基中西关系的全部条约谈判。“力争国权,整军经武”是耆英对外交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维护国家的利权,耆英曾据理力争,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挽回国家的一些损失;鸦片战争结束后,耆英倡导“整军经武”,为其对外交涉奠定自强的根基。  相似文献   

3.
姬国伟 《社科纵横》2006,21(6):118-120
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欧洲来说,“三环外交”政策具有其现实合理性。英国基于对欧洲事务的传统地位和战后的相对强势,是有能力主导西欧与美国合作的惟一欧洲国家;客观上让英国有机会在某种程度上维系了大国地位,有利于巩固国家的战略安全;促进了美苏争霸背景下欧洲新均势的形成;使英国得以平稳地回归欧洲。实际上,整体呈收缩趋势的“三环外交”政策是在英国保守主义传统的作用下表现出了理想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4.
《日本外交文书》所收“重庆号上对荒川领事家族施行暴行一件”对“重庆”号事件的概述有很大局限性.事件起于“高升”号被袭,日本“渝盟肇衅”之后.清兵进入英国轮船“重庆”号并非为伤害日本侨民,而是搜查荒川夫人一行随身携带的大量文件,清兵因此截获日本间谍重要军事密函,进而在天津破获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的第一起重大间谍案.事件中日方损伤程度相当轻微,远不能与“高升”号事件相提并论,荒川领事家人更未遭受任何“暴行”.在美国代为日本交涉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虽口头表示过道歉,但始终否定事件是攻击行为,并以日本须恤偿“高升”号伤毙人命和遗失财务为前提,断然拒绝日方赔偿要求,于情于理并无不妥.对于正在撤离中的日本使领馆人员,清政府是一路给予郑重保护的.  相似文献   

5.
1894年7月25日,在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前夕,发生了日本海军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击沉为清政府雇用运兵的英国商船“高升”轮,造成上千名中国官兵和大部分船员殉难的事件。这是一起牵涉国际公法和轰动世界舆论的重大事件。高升轮被日舰击沉后,引起英国朝野的激愤,英国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严重抗议,谴责日本海军无故击沉英国船只,是粗暴地违反了国际公法。但是后来交涉的结果,英、日两国政府不仅达成  相似文献   

6.
英国“三环外交”政策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多年间,英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三环外交”。一般认为,“三环外交”是不成功的,而且是不现实。但实际上,从“三环外交”出笼及其被推行的特定历史环境看,这一外交政策虽然没有达到设计者的终极目的,却仍然是可行的、现实的。因为“三环外交”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英国的大国地位,有利于英国处理好战后初期同美国和西欧各国的关系,使英国完成了由殖民帝团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历史的进步。虽然“三环外交”对冷战起到了推波动澜的作用,但这项外交政策并未失去应有的灵活性。“三环外交”体现了英国传统外交中丰富的想象力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高超的外交技巧,不能对其彻底否定,相反值得我们今天认真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经过八个月的海陆作战,自诩为“天朝帝国”的清王朝,被自己所蔑视的“蕞尔小邦”日本所败打。战争的结局,不仅对交战双方而且对远东的国际形势都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中国,一方面,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战后,在政活腐败、经济重压中迅速没落下去,进一步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中沉沦;另方面,资本主义列强在《马关条约》之后,步日本后尘,蜂涌而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民族危机面前,先进的中国人发出了救  相似文献   

8.
宋艳丽 《唐都学刊》2003,19(4):107-110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积极与英国进行鸦片交涉,迫使英国答应10年内逐步减少向中国输入鸦片,直至完全停止.这是清政府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禁烟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朝代。唐朝统治者改变了传统的华夷观念,大量任用国内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做官,甚至还有一些外国人在唐朝政府中任职。唐朝与国内各少数民族以及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积极引进国内各少数民族和世界各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吸收外来文化。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发达、文化先进的东方大国,完全有能力向其它国家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唐朝在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开放的现象。 一、华夷一体,一视同仁 唐朝统治者改变了前代封建帝王“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民族观念…  相似文献   

10.
李培锋 《社会》2002,(6):35-37
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 ,弥和了英国人民的战争创伤 ,为整个社会提供了一个安全阀和稳定器 ,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福利制度也使整个社会染上了一种“福利病” ,即在投资与工作方面造成了两个“动力真空” ,企业家不愿意投资 ,工人不愿意工作。这种失去生产动力的福利病不只见诸于英国 ,也遍及欧美各地 ,堪称是传统福利制度的一种通病。这一通病无疑给夕阳西下的英国经济雪上加霜。为了治愈这一福利病 ,英国自撒切尔夫人上台以来就对其进行了大规模会诊 ,但收效不大 ,福利病依然挥之不去。值得注意的是 ,工党领袖布莱尔独辟蹊径 ,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11.
杨会清 《创新》2009,3(7):9-12
南昌、秋收、广州三大起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将革命的重心逐渐由城市转向广大的农村。这一转移,也是共产党选择以"面"打"点"战略的开始。为了贯彻以"面"打"点"这一战略,共产党在各苏区进行了广泛的动员与组织,并围绕着反"围剿"战争的需要开展其他战争准备工作,从而使人民战争的思想在反"围剿"战争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活跃于清初顺治时代京城诗坛,被称为“京师三大家”的王铎、薛所蕴、刘正宗三位诗人,对清初京城后进的金台诗人群体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顺治末年至康熙初期的“燕台七子”“海内八家”“金台十子”等新兴金台诗人,多有受其教诲与提携者.  相似文献   

13.
《北京女报》是清末北京地区第一家妇女报纸,宣扬"兴女学"和"女子平权",在北京地区有开通风气之功。该报既是清末北京女子教育发展的热情记录者,更是推动它发展的积极力量。但是该报以维护风俗名教为己任,固守性别伦理边界,在总体上又显得保守。  相似文献   

14.
淫虽一理意则有别--西门庆与贾宝玉之"淫"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天河 《学术交流》2002,(3):118-122
明代小说《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与清代《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中乃至整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的艺术形象 ,但二者的思想与行为表现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前者为疯狂占有一切的“皮肤滥淫之蠢物耳” ;后者为“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 ,被“推之为‘意淫’”。从明清纲纪不张的时代特点等方面进行考察 ,他们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孤立的。  相似文献   

15.
高萍 《唐都学刊》2002,18(1):39-41
从叙事学的角度阐释《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视角模式看 ,《史记》在总体上采用全知视角 ,局部采用限知视角丰富叙事层面 ;而以“太史公曰”形式出现的第一人称限知视角 ,不仅开创了“叙中夹评”的传统 ,而且开创了“多元视角”的叙事观念  相似文献   

16.
联盟信任与联盟困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在双边不对称联盟中,联盟困境的"抛弃"与"牵连"对联盟信任的作用更为强烈,进而成为推动联盟转型的重要变量。在美韩联盟发展过程中,其联盟信任不断变迁。联盟初期,由战火锤炼铸就的美韩双向情绪性信任,中经"尼克松冲击"转变为情绪性—工具性信任,后冷战时代历经双方的战略调整与实力变迁影响,转为双向工具性信任。受联盟信任变迁的影响,美韩联盟也实现了由军事联盟向战略性联盟的转变,这是联盟信任下降与共有利益拓展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7.
冀运鲁  傅华 《唐都学刊》2012,28(1):14-18
明清鼎革之际,社会剧烈动荡,思想领域也异常活跃,公观念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发展。针对灭私立公的传统公私观,黄宗羲提出“自私即公”,并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公天下。为了保证社会的公正,必须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这种公观念带有朴素的民主平等意识,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不连读,两者涉及两种不同的仪礼。因为庶人无庙,故其君、上轼庙时不必下车回避,此即"礼不下庶人"。君使臣以礼,会见大臣当以礼意而非刑意,故"刑人不在君侧"。自贾谊在《新书.阶级》中以"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对之加以阐释后,所引起的争论迄今未决。在承认"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的前提下,通过对"礼"、"刑"的外延加以限制,将之修订为"某些或某种礼不及庶人,某些或某种刑不至大夫",这种说法在逻辑上是不通的;而据此否认"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真实存在过的制度,其观点虽有可取,但仍然存在前提性错误;"刑无等级"比"礼有等级"更专制。  相似文献   

19.
孙歌 《日本学刊》2022,(1):141-158
日本战败之后,经历战争的一代知识分子曾经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而致力于思想与知识生产,但随着世代更迭,战争记忆的传承在思想史上经历了一个断裂时期,而日本的学院体制也妨碍了其中国观的建设性发展。竹内好在这个时期敏锐地察觉到,日本社会对中国日益失去探求心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危险,即在日本,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未知国度”。中日之间为了真正消除战争,相互理解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友好的层面,竹内好设想的“内在于日本的中国”至今对我们仍具有认识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牛文浩 《创新》2013,7(1):29-32,53,126
以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儒家以"天人合一"理念为核心,指出了"兼爱万物"的重要性,并最终形成了中庸式的生态实践观;道家则崇尚"万物一体、道法自然"的自然观,提出了"道生万物、尊道贵德"的伦理观,并最终以"自然无为"为指导来实践其生态思想;佛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概括为"无我论"和"整体论",提出要"尊重生命,珍爱自然",就是要实现"普渡众生,境心清净"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