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解释学认为,作者思想的命运就是文本在理解中的命运:“前理解”、“语言”、“间距”和“解释学循环”等理解条件的辩证性决定了理解结果的辩证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二者是相辅相成、有机同一的,不能用一个方面否定另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 6期发表何卫平《解释与循环的嬗变及其辩证意义的展开与深化》一文 ,文章对“解释与循环”这一西方解释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的演进与深化进行了分析。在局部解释学阶段 ,解释学循环主要集中在语法和文字的理解和解释的层面上 ,局限于对本文原意的把握方面 ,循环主要是在词语 (部分 )和本文 (整体 )之间进行的 ,在这里 ,解释学的辩证法贯穿于本文的字词篇章的理解上。在一般解释学阶段 (即解释学哲学阶段 )包含有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几个环节。施莱尔马赫将传统的解释学循环从语法扩展到心理 ,使整…  相似文献   

3.
施莱尔马赫的普遍方法论解释学把解释学定义为理解的艺术,以理解本身而不是以具体内容作为解释学研究的对象,规定了解释的方法——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明确了解释的任务——比作者理解得更好,从而将传统的解释学循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后人开辟独立的认识论、方法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科学理解与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学问。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之进行了某种程度的研究,在概念的界定上,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界定为一门“解释”、“理解”或“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学问;在研究的具体内容上,对其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具体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在研究方法上,尽管运用了科学的哲学解释学方法,但方法论创新的程度还很不够。  相似文献   

5.
略论解释学循环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解释学循环及其意义纪光欣解释学循环(thehermeneuticcircle,或解释循环)是解释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的经典表述是:整体只有通过它的部分才能得到理解,而对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尔认为,解释学的发...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诸能力的综合训练。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对于一名刚刚步入作文门槛的小学生,尤其是对于孤陋寡闻、不善表达的山区小学生来说,可谓困难重重。他们更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正确的指导。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实作文起步教学除了授之以“渔”,还要授之以“娱”,以及授之以“欲”和“誉”。  相似文献   

7.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理论创新在于,他通过开放“理解和解释”的内涵,扩张“文本或本文”的外延,实现了其后现代解释学在理论上对传统解释学的积极突破。尤其将语言引入哲学和解释学,赋予语言和理解、解释以本体论的意义,强调历史传统在现实人们的处境及视域中融合创新,敢于肯定历史偏见的历史地位与价值,这是很富于时代人文积极创意的。但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无视理解、解释的客观实在性基础,淡化理解、解释的实践性矛盾斗争,漠视理解、解释的正当性与非正当性的原则区分及主导性与非主导性的原则差异,这是必须清醒加以批评鉴别的。  相似文献   

8.
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身后出版的《解释学与校勘学》中,此书的总序和导论以纲要的方式表达了他在这个领域中的基本观点。他明确地界定了解释学与校勘学,区分了普遍解释学和特殊解释学、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解释学的严格的实践和不严格的实践,突出了语言在解释学中的核心地位,对解释学循环作了明确的表述,并提出了浪漫主义解释学的著名口号——我们能像作者理解的一样并能做到比作者理解他自己理解得更好——等重要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用人在经验阅读实践过程中形成“解释学循环”理论解读《新视野大学英语》,可以发现它既方便于教师教、又有助于学生学,是一部编排比较合理、科学的教材。  相似文献   

10.
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对数学活动的理解,“满堂灌”的教学导致出现一批低能、被动的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优化课堂教学,培养高素质学生是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孟子的诗论,人们已经从文学思想,美学思想的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释研究。但是还没有看到从解释学视角切入的研究。如果我们用解释学的理论去观照一下孟子的诗论就会发现,它对理解解释的论述是非常深刻的,而且有很多地方闪烁着现代解释学的智慧之光。笔者不揣剪陋,率而操刀,而本人学识有限,尤其是现代解释学理论知之甚少,不妥之处,祈方家是正。解释学是西方的理论述语,又译做“阐释学”,“诠释学”。这一名词源于希腊,原义有“表达”、“翻译”、“解释”等几层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演进,又有了理解、方法、注解等含义。从希腊人对荷马的史诗和其他人的作品的解释开始,  相似文献   

12.
理解与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释学循环本质上不是形式逻辑意义上的循环论证,而属于辩证法的矛盾,体现了理解过程中的辩证法,理解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过程;解释学循环决定了理解的根本性质是相对的,但相对的理解中就已经包含着绝对的成分,理解的性质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辩证解释学:施莱尔马赫与伽达默尔的初步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施莱尔马赫解释学的辩证性和对话性对伽达默尔诠释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施莱尔马赫解释学的辩证性和对话性及其关系可从四个方面阐释:严格的解释实践与不严格的解释实践、语法解释与心理解释、解释学循环、我们能比作者理解他自己理解得更好。这四个方面的思想都对伽达默尔诠释学思想的形成有所影响,从解释学的辩证法方面来对施莱尔马赫与伽达默尔进行比较,比较异同,评述关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辩证解释学方面,施莱尔马赫堪称伽达默尔的先驱,他开启了西方解释学后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伽达默尔继续开拓这个思想方向并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释学循环与超越的追问,要正确处理真理的必然逻辑和偶然逻辑、分析逻辑和综合逻辑、先天逻辑和后天逻辑的内在关系。西方哲学从培根和笛卡尔到当代都没有真正解决之,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真正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为基础,把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作为解释学循环和超越的逻辑出发点;对理论与实际进行多视界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释学循环和超越的合理路径;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释学循环和超越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5.
自海德格尔提出理解的本体论意义后 ,整个解释学领域便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其后学伽达默尔步其后尘 ,坚持并发展了本体的理解观、随着其代表作《真理与方法》在 196 0年问世 ,哲学解释学正式成为一个独立流派。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 ,他把理解看成人存在的最基本的模式 ,通过理解的种种分析和研究 ,来论述作为此在的人在传统 ,历史和世界中的经验以及人的语言本性 ,最终达到世界、历史和人生的正确解释。本文笔者就理解的本体性、历史性、语言性、相对性及融合性来作一个述评。一 理解的本体性伽达默尔认为解释学表面上看似乎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海德格尔创立的存在哲学介入,在充分展示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对西方诗学与中国文论的本体论转换的影响的基础上,以文本意义与理解事件概念为中心,探究作为当代中西文学评论核心理念的"意义生成"问题的缘起、特质和本体论意义,阐发了文学解释学的本真蕴涵及其根本观念,意在展示出当代解释学与文学评论以及当下生活的密切关系,以达到对人文和精神科学的全新理解和把握。文学解释学视域中对意义的追寻和探求,涵盖三个层面:一是文学解释学的理论蕴涵和发生语境;二是文学解释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阐释语境,彰显文学意义阐释的本体存在之维;三是文学审美意义观的追索与建构,进而勾勒出由文本"方法论"转向意义"本体论"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解释学的两种类型: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认为,无论是以伽达默为代表的当代解释学,还是其所试图超越的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太为代表的启蒙解释学,尽管差异很大,都可以看作是为己之学,即其目的是解释者自己(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的自我认识,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这当然无可非议,但作者在这里则试图提出一种目标不同的解释学,即为人之学.这种解释学的目的主要不是自我理解,而是要理解他者,而且不是为了自我理解而理解他者,而是为理解他者而理解他者.而理解他者的目的则是为了寻找与他者行为处世的道德方式.  相似文献   

18.
教育叙事研究的哲学基础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哲学思想、现象学、解释学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哲学基础。在后现代哲学的否定性、多元化和差异性思维方式影响下,教育叙事研究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特征。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交互主体性理论和现象学方法是教育叙事研究直接的理论来源。解释学关于“理解”的观念,对以“理解”为核心的教育叙事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奥古斯丁在西方解释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圣经》解释学上,而且也表现在哲学的解释学方面。他接受了西方古代的斯多葛学派关于“内在逻各斯”与“外在逻各斯”的区分,并将其运用到基督教教义(如“道成肉身”、“三位一体”)的解释中,明确了在上帝那里,这两者只有理论上的差别,而在实际上是统一的,但在人那里,这两者并不总是能统一。这种差别导致了人在对内在逻各斯的追求中的过程因素,并体现为一种辩证法的精神。这些思想对伽达默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表现在后者对解释学的普遍性的理解方面,而这种普遍性指的是内在的逻各斯,而不是外在的逻各斯。伽达默尔在这方面与奥古斯丁存在着的内在的一致性,是我们深刻地理解哲学解释学的思想之关键。  相似文献   

20.
解释学诗学与当代批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依托现象学思想发展起来的解释学方法与当代批评理论间 ,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作为“澄清的艺术”的解释学 ,需要在文学批评实践里得到验证 ;另一方面当代批评理论需要借助解释学提供的哲学基础确立生长点。不仅解释学对意义的生存论反思取代关于意义的认识论自审 ,对于文学批评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且对于当代批评理论来说 ,如何从“说不可说”这一“解释学危机”中作出突围以实现“超语境理解” ,是其能否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