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谏,旧时指对君主、尊长的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现在常用"开门纳谏""从谏如流"形容某个单位、某位领导能够广开言路、积极向群众和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就"谏"本身来说,必定有好有坏、有对有错、有忠有奸。魏征进谏成就了"开元盛世",比干进谏遭遇了掏心之殇。如何成就一次完美高效的进谏和纳谏呢?笔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一、类别——从进谏者的角度分析进谏者提出意见或建议,往往有不同的原因和背景。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可以把谏言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2.
王金家 《领导广角》2001,(10):49-49
办室主任是“帘里官”,是名正言顺的领导决策幕僚,为领导决策谏言,是办公室主任的重要职责,是为领导提供高质量政务服务的具体体现。然而,要保证自己的谏言被领导采纳,进谏须讲究艺术和方法。或委婉表意,或直言陈之,或以理服人,或以情感人,做到不仅敢谏,而且善谏。  相似文献   

3.
古往今来,治理政事,总离不开进谏纳谏,而多少悲剧喜剧,就由此而产生。 为什么进谏难,纳谏难? 人们总是归咎于当政者的道德。若是忠臣,便应能“冒死直谏”;若是贤君,则当能“从谏如流”。此说当然也有道理,但是,假如两个以上忠臣同时对  相似文献   

4.
冯东书 《领导文萃》2006,(10):60-62
中国历代好心的大臣和儒生都劝君王为社稷着想,要“亲贤臣,远小人”,要“近君子,远小人”。但是,历代君王多会重用一些“是鬼不是人”的小人。有些好心的人遇到这种事,总是为君王惋惜,以为是君王没有看清小人的真面目,上了小人的当,用错了人。其实,稍微懂事一点的君王,都懂得不管是做人还是为君,都要识人,都要“近君子,远小人”的道理的。那为什么从古到今,做君王的(不管他叫不叫君王)总是要重用一些“是鬼不是人”的小人呢?这就因为他们有重用小人的需要。历史上的皇帝,是不可能有民主意识的(现在欧洲的一些君主立宪国王除外)。他们掌握国…  相似文献   

5.
刘殷从容几谏,不彰君过,深得君心,以寿考自终;陈元达面折廷争,犯颜忤旨,使君主怀恨在心,自己也忧愤而死。他们二人因进谏方式的差异而引起的宦海浮沉,以及刘殷之女刘娥秉承父教,委婉劝谏却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启示我们:进谏既需要直谏的勇气、渊博的学识、准确的证据和周密的逻辑,更需要婉转、圆融、变通的技巧,只有将二者融为一体,灵活运用,才能达到劝谏的目的,塑造良好的上下级关系。  相似文献   

6.
周振林 《决策》2006,(7):50-51
文章阐述了向上级“进谏”而容易被接受的五种方法。其实,实际生活中可以应用的方法远非这几种,还会举出许多。就这五种方法而言,运用起来也应该灵活多变,不仅要考虑上级心理因素的可接受程度,更要考虑所“进谏”内容的科学性和具体效果。我们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和艺术性,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工作和事业。  相似文献   

7.
小歌 《领导文萃》2010,(2):116-118
<正>身为部下,如何向领导提建议呢?古代谋臣的案例,给了我们无数值得学习的"建言"智慧,值得揣摩。唐朝宰相魏征,辅佐太宗长达17年,进谏数百次,且多被太宗采纳。他的说谏技巧,自有不可忽视的能耐。依笔者看,他的建言多  相似文献   

8.
翟峰 《领导广角》2002,(3):52-52
秘书向领导进谏,首先应注重自身的德行修养,这就要求秘书做到“言则忠信”、“行则笃敬”、“口则慎言”。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的督查制度,简言之,可以理解为就是“台谏”制度。所谓“台”,即“御史台”,而“谏”,则是“谏官”。前者是监督百官的,后者则是对皇帝进言,也可以说就是监督皇帝,甚至是专挑皇帝的毛病的。当然,古代的督查(“台谏”)制度同时还带有明显的监察痕迹。  相似文献   

10.
正秘书向领导谏言,是秘书实现其参谋职能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秘书专业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准。本文试图通过对古人进谏事例的剖析来探讨秘书向领导谏言的艺术。一、秘书向领导谏言需要有勇气与胆识中国历史上以敢于谏言著称的不乏其人。有谏言被统治者采纳而留美名于后者,亦有因进谏而惨遭不幸者,他们或受刑具之苦,或遭贬谪,甚或有为此而丢掉自己性命的。不论是谏言被采纳的成功进谏者,还是因进谏而遭遇不  相似文献   

11.
浑沌之死     
《领导文萃》2008,(5):122-122
在传说中南海的君王叫做“倏”,北海的君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浑沌”。倏与忽经常作客于浑沌的国土,接受浑沌丰盛的招待,倏与忽欲报答浑沌这样热情的款待,想着人都有七窍而浑沌却没有,就想要一天凿出一窍,让浑沌也能跟他们一样享受美食、音乐、愉人的景色等,没想到等七天凿完七窍后,浑沌却也因此死了。  相似文献   

12.
李敏杜鹏程 《管理学报》2021,(10):1494-1502
为建立中国情境下领导者自恋影响下属进谏行为的理论模型,对心理所有权的中介作用和权力距离倾向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探索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领导者自恋倒U形影响下属的进谏行为,适度的领导者自恋有利于下属的进谏行为,而过低和过高的领导者自恋不利于下属的进谏行为;心理所有权中介了领导者自恋与下属进谏行为之间的倒U形关系;权力距离倾向调节了领导者自恋和下属进谏行为,以及领导者自恋与心理所有权之间的倒U形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此外,还有“致事”、“致政”等雅称。  相似文献   

14.
士大夫进谏行为可以从文化、组织与个人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古代的逆向领导以士大夫进谏为主导,以仁政理想为目标,以君主开明为前提,以臣下进谏为关键,以伦理道德为准绳。士大夫积极进谏行为对现代逆向领导的启示是,组织道德化为逆向领导提供生成环境,上级去中心化为逆向领导提供前提,下级去边缘化为逆向领导合理发力。  相似文献   

15.
匡济 《领导文萃》2015,(8):73-76
<正>在古代社会,皇帝能否采纳臣子的意见是决定国运盛衰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对皇帝提意见,也有专用的术语,即"谏";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皇帝,则有"从谏如流"这一成语加以褒美。此语出自东汉史学家班彪所著的《王命论》一书,评价刘邦"从谏如顺流"。意思是刘邦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像流水一样自然。刘邦到底是否如此,恐怕不能仅凭班彪一面之词来断定。皇  相似文献   

16.
河之洲     
闽主曦(王延曦)嫁其女,取班簿阅视之,朝士有不贺者十二人,皆杖之于朝堂。以御史中丞刘赞不举劾,亦将杖之,赞义不受辱,欲自杀。谏议大夫郑元弼谏曰:“古者刑不上大夫。中丞仪官百僚,岂宜加之棰楚!”曦正色曰:“卿欲效魏征邪?”元弼曰:“臣以陛下为唐太宗,故敢效魏征。”曦怒稍解,乃释赞。赞竟以忧卒。闽主王延曦因朝中有些官员在其女出嫁之时未送贺礼,就“杖之于朝堂”。御史大夫刘赞又因没有举报、制裁这些大臣也将同样“杖之”,这本身已说明闽主的专横暴戾。谏议大夫郑元弼在这种情况下敢于逆上而谏,不仅有勇而且有谋。当闽主变了脸色,质问…  相似文献   

17.
作为管理顾问.往往能果敢地站出来甚至“死谏”企业主,千方百计去排除一些可能把企业的未来炸得粉身碎骨的“地雷”  相似文献   

18.
关于“直士”,历史上有一段精彩对白。魏明帝时,有人问楚郡太守袁安:“已故的内务大臣杨阜,难道不是忠臣吗?”袁安答:“像杨阜这样的臣子,只能称之为‘直士’,算不上忠臣。为什么说他是‘直士’呢?因为臣子如果发现君王的行为有不合规矩的地方,当着众人的面指出他的错误,使君王的过失传扬天下,只不过会给自己捞个耿直之士的名声,这不是忠臣应有的做法。已故的司空陈群就不是这样,他的学问人品样样都好。他和朝中的高级官员们在一起时,从来不讲皇帝的错误,只是私下给皇帝送了几十次奏折,指出皇帝哪些事情做错了,哪个缺点必须改,有批评,也有建…  相似文献   

19.
冯志刚 《秘书之友》2007,(12):13-14
参谋人员应主动向首长谈见解、亮观点,提出高质量的建议,充分行使“三次建议权”。关于参谋有“三次建议权”的说法,可能由民间“事不过三”这句俗语引申而来,也可能源于东汉文学家王逸“三谏不从,退而待放”之说。其实,建议次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谋人员的建议要有质量。在此,笔者就参谋的“三次建议权”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如果把由进谏和纳谏两个部分组成的谏诤制度视为我国古代民主的重要形式,那么,没有纳谏,就没有了古代民主的一半;甚至可以说,没有虚心纳谏,进谏便失去了意义,就等于没有了谏诤制度。诸葛亮曾在他的《纳言》中说:“纳言之政,谓之谏诤,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