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阮忠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4(6):13-20
朱自清古典文学研究方法集中在三个方面 :古典诗歌、古典诗论和古代经典。他对古典诗歌采用集释、参证、分析、考证的方法 ;对诗论采用考辨的方法 ,重实证 ;对经典则从“变”与论辩、社会文化、比较论说的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这三者都紧扣古典文学的本土和时代特征 ,求真求好 ,在慎思明辨中 ,形成自我的研究风格 相似文献
2.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6(4):126-134
民国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现代化的肇始期与重要转型期。对于这一时期的相关研究成果,学界早有关注,且在文献汇编、目录索引编制及理论研究与学术史回顾方面,均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踵武前贤,接下来的工作,应当在更全面、系统、规范的文献梳理、厘定基础上,来总结、确定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基本特征、理论价值与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晓清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1):102-104
从当前学术研究现状、文学历史价值以及理论思维方面来看,我们要从古典文学研究向古代文学研究转变.而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的突破,要从学术思维上开端,首倡涵贯思维.在一定哲学根基上提出的涵贯思维对古代文学研究有着打破僵化的界限、融通古今中外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台湾古典文学中的女性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友冰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6):84-89
女性文学研究在近年来台湾的文学研究中异军突起,显得极为活跃.本文主要以古典文学领域内的女性文学研究为考察对象,分析其研究思想的演进,并对其研究范围、特征、手段、队伍、影响进行分析、归纳和比较. 相似文献
5.
张海明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跨学科比较虽属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但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中国古代的泛文学观念、文史哲不分的传统以及文学和艺术的密切关联,为跨学科比较提供了宽广的用武之地,故自2 0世纪80年代以来得以迅速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现象。倘能结合古代文学研究的实际需要对该方法加以变通灵活应用,相信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古代文学的整体特性和对具体文学现象作更深入的考察 相似文献
6.
7.
莫砺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5):3-11
2009年4月26日上午,南京大学文学院莫砺锋教授应邀来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为古典文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作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学术报告。作为我国建立博士学位制度后第一位博士生,莫先生深情地回忆了25年前从国学大师程千帆先生问学和后来随同一起工作的经历,追溯了南京大学古典文学学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程千帆等先生带领逐步复兴壮大成为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的历程。报告着重就研究生治学方法作了三个方面的论述:首先是要在古典文献学上打好基础,其次研究选题要注重学术的价值和大小难易适度,最后写论文要选取与所研究问题性质密相契合的方法。报告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如话家常,尤多现身说法,亲切感人。听者满堂,或坐或立,如沐春风。 相似文献
8.
孟向荣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董乃斌的古典文学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识,表现在重视导言或结束语的理论建构,擅长阐发学术规律,追求新鲜而有效的研究方法等方面。他的以理论的创造为职责与指归的研究观念,与国际学术潮流相吻合。他在文学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上所作的努力,以及对文学史范式生长的描述,具有研究实践上的借鉴意义和理论上继续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古典文学传播研究旨在探究作家宴集唱和、流派结社以及文学作品的生产、流传和影响的特征及其规律。考察了古典文学传播研究领域的相关论文,对古典文学传播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探索古典文学传播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邱瑰华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2):13-15
苏雪林先生集学者、教授、作家于一身,在诸多方面都卓有成就,对古典文学研究更是钟爱有加,成果颇丰.其治学喜探新路线,常发人之所未尝发,得人之所不能得,有"文坛名探"之誉.其古典文学研究注重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结合、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相结合、学术感悟与考证相结合、经史子集互证互通,这些都给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以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出土文献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具有重要而直接的推动作用 :1 有助于丰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内容 ;2 有助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深入认识古代文学艺术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 ;3 有助于解决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上聚讼已久的公案性问题 ;4 有助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校读古代文化典籍 ;5 有助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革新 相似文献
12.
卢盛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2):33-38
从整体学术方向看,古典文学基础研究需要充分肯定和强调,轻视或忽视古典文学基础研究的看法是不可取的.30年古典文学基础研究从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上看,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在成果利用、新材料开掘、穷尽式的网罗式的基础研究,如何使基础研究有更为宏通的格局和视野,把史料考辨和整体研究结合起来,把基础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结合起来等方面,都还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友冰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3(3):41-46
对日本自大正至今140多年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历程进行分期,并逐一寻绎其演进历程;对其研究队伍的组成及其学术成果进行探究评估;对其学术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归纳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4.
华明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5):78-85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历史意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与发展的过程:前期,屈原<天问>与左思<咏史>是其萌发与初步形成;中期,在唐代,李白描述了历史规律并探索了它的成因,众多作家表达了多元化的历史观点,若干大型咏史组诗涌现,在宋代,苏轼与辛弃疾分别为其注入了道德理想、人生哲学与爱国情绪,这些标志着它的确立与完全成熟;后期,历史剧与历史小说在思想与艺术上各自有所发展的基础上,主要为历史意识的泛化与普及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陈仁寿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4):216-218
由于对传统中医的重视与回归,近年来中医流派研究十分兴盛,各地掀起了中医流派研究热潮。然而研究中存在着诸如概念与内涵不明、研究目的不纯、研究定位不准、评价不客观等问题,必须引起关注与重视。对中医流派要正确定义、厘清内涵、明确目的、客观定位、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16.
感叹人生无常是中日两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主题。无常意味着灾难,它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生离死别。中日两国古典文学对于“灾难”的起因和“生死”的看法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用儒家思想来解释“灾难”的原因,即无常是社会的各种弊端造成的,而后者则用佛教思想来解释“灾难”的原因,即灾难是无常世界本身造成的。对于“生死”,中国古代文人“忧生”,日本古代文人“崇死”。 相似文献
17.
王磊磊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80-85
作为西方大学的传统管理模式的教授治校源于中世纪的巴黎大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教授治校作为一种理念,曾在20世纪上半叶有过短暂的引进,并促进了我国大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行,许多高校开始了教授治校的新尝试。文章从教授治校的历史变迁、教授治校的内涵和外延、教授治校的影响因素以及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以期为教授治校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白振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鲁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观照,具有鲜明、独特的英雄气质。他对屈原、嵇康、阮籍的反抗精神予以肯定;对陶渊明诗歌世界中的英雄形象如精卫、刑天、夸父、荆轲高度赞美;对唐末、明末"战斗"的小品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鲁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英雄视角观照,是鲁迅自身英雄气质的反映和投射,这种气质,概言之,具有个性的反抗、决绝的复仇、孤独的牺牲等特征;鲁迅的英雄气质,既渊源于故乡越地文化特质的深远影响,也受到西方现代思想界英雄元素的滋养,更是清末民族复兴的时代政治、文化思潮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徐先凤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1)
受教授治校理念的影响,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探索教授治学的新途径,教育主管部门也通过立法积极推动教授治学.国内许多学者对教授治学现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尤其在教授治学的意义、困境以及路径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入,这些成果为大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教授治学不仅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理念,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的组织特性和管理方式;教授治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要求,在治“学”的范围上不仅仅局限于教授个人治学方面,而且也应当参与、主导一些与学术事务相关的行政管理;教授委员会是实现教授治学的有效载体,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大学学术权力充分发挥,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的科学、民主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王前程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6):41-45
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培养传统人文精神是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部对青少年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宏博、最生动的活教材,高校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古典文学的德育功能,使广大青年学生在学习古典文学的过程中获得传统道德精神的熏陶,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