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改革开放初期 ,为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管得过严、统得过死的弊端 ,中央逐步采取了“放权让利”、“价格双轨制”、“企业承包”、“企业转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进展不平衡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 ,采取地方保护主义措施 ,影响了市场体制建设进程。究其原因 :一是市场竞争主体的利益驱动 ,二是我国市场规则存在着浓厚的“关系”底色 ,三是地方政府本位主义工作思路 ,四是我国法律体系建设不完善。而克服“诸侯经济”的基本对策是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加强立法、执法和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围绕放权让利增强企业活力这一思路展开的,改革无疑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日益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而这一困境的出现是与企业管理者(主要指企业厂长经理阶层)陷入种种陷井和误区以致企业难以真正搞活分不开的.所以,改革能否走出困境与管理者能否脱离陷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管理者陷入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企业管理者具有的双重身份使管理者扮演双重角色.传统体制下,各级政府部门直接经营企业,企业不是利益主体.管理者由主管部门任命并以政府官员身份出现在企业中,其身份是单一,明确的.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日益成为经济利益主体,因而整理者日益成为企业利益的代表和体现.然而,管理者作为政府官员的身份实质未变,仍是国家利益(表现为政  相似文献   

3.
政府与企业:利益博弈与道德博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利益博弈中,政府与企业的博弈表现为第一部门与第二部门、权力与资本、公共人与经济人的三重博弈结构关系。在此基础上,政府与企业的现实博弈关系又具体体现为:“双轨博弈”、“多头博弈”与“利益联盟”。从理想的形态看,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博弈必须进行道德建构。本文由此提出“道德博弈”的问题,以寻求政府与企业在利益与道德之间的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4.
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包括两个部分,即政治利益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中央与地方作为一个系统,其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永恒的,也是统一的,同时,只要有中央与地方出对存在,就会存在中央与地方各自的利益关系。因此,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是明显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在不同的体制下具体协调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同。在社会资源主要由强权政治支配的体制下,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由行政性中央、上级命令与地方、下级服从的“行政关系”,或主要由这种“行政关系”来协调;在社会资源主要由平等交换的市场支配的体制厂,中央与…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6,(5):44-51
在国内外文献中关于产能过剩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本文厘清了"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内涵,认为其与国外所述的产能过剩现象存在巨大差别,是中国特有的经济现象。它的形成、恶化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央与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利益博弈、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的利益博弈关系相互关联,因而化解它需要从重建政府与市场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方面关系入手,要点是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转型。  相似文献   

6.
日本型政府企业关系模式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东亚模式谱系中有“原型”地位的日本型政府企业关系模式,既是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制度基础,也是导致泡沫经济产生与崩溃、酿成“平成萧条”的体制根源之一。研究日本型政府企业关系的制度框架,日本型政府企业关系的演变线索与基本类型、基本特征,对中国有多方面的重要启示。没有一大批民间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壮大,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就是通过市场及其规律来导引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一种经济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干只“看不见的手”(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调节着市场和企业的行为,调节着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与转移。每个企业都要按照市场信号,在利益的激励和约束下相互竞争,同以往的计划经济模式相比,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性明显加大。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以及党的十四大以后,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以此为出发点来考察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必须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转换: 1、“明星”与“配角”——企业与政府二者关系改革的目标。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以往理论界反复研讨的主题,而且也是以往计划管理体制下多次加以调整,却一直没有处理好,一直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建国以  相似文献   

8.
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了企业与国家及社会各方面的新型经济关系,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制度的经济关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型经济关系决定了企业与各方面利益的调整,形成了新的利益关系。这种新型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使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后,根据企业的经营权与企业投资者所有权的关系可将企业大体分为三类:国家单一投资的企业、包括国家在内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企业、无国家投资的企业。其中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企业是指经股份改制后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外商合资、合…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了今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实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是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它标志着我国经济成长的阶段性变化《建议》还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企业深化改革就是要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来进行.今后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将发生历史性变化,政府要转变职能.加强宏观调控;企业要转换机制,作为独立的法人,走向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政府和企业都强烈要求企业统计全方位、高质量提供经济信息、咨询和监督,这是企业统计发挥作用、提高地位、增强活力、求得发展的极好机遇.  相似文献   

10.
一、黑龙江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具紧迫性 黑龙江省原有国有企业制度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是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是属于“政府控制型”的企业制度。在这种企业制度下,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也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完全丧失了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地位,失去了其作为盈利性经济组织的含义,因而也就不承担经济责任和经营风险。这样,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就必然产生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合理、技术进步缓慢、产品质量低、交易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上述“政府控制型”的传统企业制度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样,被推上了改革的进程。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思路指引下,经过十几年改革逐步形成了以承包经营制为主要形式,以政府和企业双重经营为特点的现行企业制度。但是这种企业制度是以保留政府对企业的控制权和高层决策权为基本前提的,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和企业的自主经济、自负盈亏。因此,它并没有真正突破“政府控制型”的企业制度的传统模式。从整体上看,国有企业行政化,产权封闭化、组织形式非法人化、收入分配平均化的弊端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显然,要解决这些深层的矛盾,必须从企业制度的总体上研究,在微观层次上找出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企业分配体制是一种国家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分配体制,可以称之为国家统制分配的体制。在国家统制分配的体制中,企业是社会“大工厂”的一个环节,职工工资和企业经营成果全部由国家统一分配,统一管理;企业不仅没有工资决定权和利润分配权,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而只是国家统一利益纽带上的小螺丝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有关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讨集中在“轻重论”与“善因论”的论争中,并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大一统”体制。“轻重论”与“善因论”的长期互动、融合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综合辩证思维模式的特点,强调经济政策调控的同时还要注意相关的政治、伦理等问题,推动政府与市场互为支撑、相互协调,有力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体制。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有关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讨和思维模式的特点,不仅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超越,也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主流观点隐含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条件-例如相对完善和发达的市场以及有效、有限政府,在发展中和转型国家都是付之阙如的。中国的经济改革采取“渐进改革”的策略,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探索出极具特色的动态演进路径,成功摆脱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政府-市场关系的分析偏误和陷阱。中国先是通过一系列政府治理改革重构地方政府激励,形成地方竞争,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培育和创造市场,渐次完成经济转型所需的新型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创造”;然后,随着市场化进程加速,“官场+市场”双重竞争体制全面形成,政府与市场之间通过“双向塑造”共同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中央政府在塑造中国特色的政府-市场关系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引导、协调和纠偏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内部及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部门之间劳动力流动机制的考察,阐述了我国城市就业体制转换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文章认为,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企业和政府采取各种“买断”方式结清与职工之间尚残存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实现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就业体制转换的关键。政府反失业和再就业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应建立在设计与上述目标相一致的制度安排上,而不是急于追求劳动力市场形式上的统一。在劳动力存在制度性差异的现实约束下,政府在宏观调控上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无疑会降低就业体制转换过程的交易成本,这同时也是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中所蕴涵的一个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5.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国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且指出:当前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逐步建立起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且多次强调要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中理顺各种关系。如要“理顺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关系”,“理顺党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司法机关、群众团体企业单位和其他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理顺党和行政组织同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围绕这个中心环节,要正确解决好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这两方面的关系。而调整和处理好国家、企业与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是调整这两方面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将有助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本文主要就全民所有制企业来谈三者的经济利益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安全监管体制实行的是“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工作格局.在现行的监管体制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作为监管主体,他们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的关系.地方政府相对中央政府而言掌握着更多的信息,地方政府作为监管代理人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选择隐匿部分信息,主要表现形式是地方政府与煤矿企业合谋.为提高监管效率,减少矿难发生,需正视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信息搜寻、激励相容、建设高质量的监察队伍、发挥外部监督力量,来最大限度的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保证监管效率.  相似文献   

18.
回顾两年来政府机构改革的进程,必须廓清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应该把行政体制的体制性改革和创新作为不断尝试的内容,并以务实的态度解决好作为主体的公务员队伍与来自内部阻力的矛盾,“公仆”与经济人的矛盾。从而迎接加入WTO以后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府经济职能和管理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模式尚未根本改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企业推向市场,由市场引导企业,企业与政府在利益上脱钩,这对政府的商业管理将产生重大的影响。那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企业走向市场对政府商业管理有哪些影响,政府具有哪些商业管理职能,政府商业管理的机构如何设置,本文重点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政府与企业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组织,两者在性质上完全不同。企业大都以赢利为目的,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只要不违背法律法规就无可厚非;政府则是行使公共权力的机构,政府应该是非赢利性的,否则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就有可能将自身的利益置于全社会的利益之上。在中国,过去政府与企业这两种组织的职能常常被混同,人们用“政企不分”来形容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