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关于它的研究,一直受到史学界的重视。特别是近十年来,许多问题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较大的进展。本文只就其中一些主要方面进行概括性评介,并以此纪念太平大国运动140周年。一、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和历史作用太平天国是一场农民运动,但它是否是革命运动?一种观点认为,太平天国和此前的历次农民起义都不能改变旧的生产方式,也不可能摧毁旧的封建制度,不能称作革命。李新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从来没有把农民起义说成“革命”,但对太平天国,有时却称为“革命运动”。这是就世界全局而言,太平天国起义是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但从太平天国本身来分析,总体上仍是农民起义、农民战争,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因此,应称之为太平天国起义,或太平天国运动,不能称之为革命(《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起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近代史分期问题框架下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催化剂体现着自己的历史价值的。比较1840年鸦片战争开端说,1861年因为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太平天国安庆失守、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更有理由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相似文献   

3.
由《社会科学研究》编辑部和永川地委宣传部、大足县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反洋教运动和余栋臣起义学术讨论会”,于六月十日——十五日在余栋臣起义的策源地——四川大足县举行。这是建国以来首次召开的这样的专题学术讨论会。反洋教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从1861年的贵阳教案(一说始于1848年的青浦教案)开始,到1902年的景廷宾起义,斗争此起彼伏,几乎连年不断,经历了长达四十余年的发展过程(或说五十余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群众运动和历史事件。参加运动的群众十分广泛,有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也有兵丁胥吏、举人秀才、中小地主、权门豪绅直至封疆大吏,几乎囊括当时中国社  相似文献   

4.
2011年9月3日,浙江大学历史系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编辑部在杭州联合主办了史学研究新趋势高层论坛。参加此次论坛的有《历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中国史研究》、《学术月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献》、《文史》、《安徽史学》、《民国档案》等国内十余家重要历史学学术期刊的主编和编辑,以及浙江大学历史系的教师代表。各位主编、编辑针对历史学新近划分成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对历史学研究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在一九八四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获奖项目中,荣获三等奖的《李蓝起义史稿》一书,填补了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空白,引起了史学界与学术界的重视与好评。 在已经出版的各种版本的中国近代史著述中,都以较大的篇幅记叙了太平天国及天地会、大刀会、小刀会、捻军等起义斗争。这些伟大的斗争汇聚成波澜壮阔的洪流,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人民斗争的壮丽画卷,可歌可泣、可赞可颂。  相似文献   

6.
<正> 一九○○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高潮,至今已整整八十年了。为了纪念这一伟大运动,齐鲁各书社出版了一套《义和团资料丛编》,其中包括《山东义和团案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荣孟源等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路遥等编)、《山东教案史料》(山东师范学院近代史教研室廉立之、王守中编)、《1900-1901年俄国在华军事行动资料》(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董果良译)、《八国联军在  相似文献   

7.
郭毅生 《学术论坛》2001,(1):110-113
150年前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在跨入新世纪之际,回顾和反思这一段历史,太平天国胜利的辉煌与失败的黯淡,摧人振奋!令人叹息!使人深思!深入研究太平天国历史,正确评价太平天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将会使我们受益.  相似文献   

8.
最近重庆出版社出版了江地教授的《清史与近代史论稿》。五十年代初,江地对捻军史领域的拓荒研究,引起中外史学界的重视.连年耕播,已出版有关专著四部.《论稿》则结集了作者明清史、太平天国史、捻军史、农民战争史和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论文。在选题上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其中或注重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的问题,或发掘向为研究者忽视的问题,是《论稿》的一个特色。《论太平天国时期的北方农民起义》首次把其中规模较大、影响全  相似文献   

9.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孙克复《论丁汝昌》(《湘潭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一文认为,对丁汝昌的种种指责,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不论从外人评论和  相似文献   

10.
<正> 张其光同志原是我院历史研究室的负责人。从1963年起直到1984年初病逝,张其光同志一直领导着历史研究室的工作,其间经历了十年动乱。他的著述虽数量不算丰厚,然素养颇深,多以史论见长。张其光同志从事研究的主要是中国近代史,他的论文集《史论存稿》全书十万多字,内容涉及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事件,如对容闳、欧矩甲、孙中山、陈炯明、章太炎、朱执信、廖仲恺的研究,及对1903年广州“大明顺天国”起义的研究。其学术论文的主要特点是力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研究的指针,详尽地占有可靠的、典型的材料,辩证地实  相似文献   

11.
公羽 《东岳论丛》2006,27(6):250-251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和河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21日至23日在山东烟台举行,国内外8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提交论文60多篇.会议以"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为研讨主题,在这个主题下,围绕民族主义思潮的概念定义、学理渊源、发展脉络、层次类型、思想内涵、个案对象、价值评判、研究方法以及民族主义与其他思潮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文史哲》1982,(6)
<正> 郑鹤声教授是我国老一辈的著名史学家。现在八十二岁。1924年在东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先后在云南高等师范、东陆大学和中央大学任讲师、教授。1929年以后,在南京教育部编审处、国立编译馆、国史馆担任常任编审、主任编译、纂修兼史料处处长等职。1949年南京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研究员。1951年任山东大学教授。现任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和中西交通史研究室的名誉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地名及通志编委。郑先生学识渊博,熟谙古今,尤擅长中国史学史、中国近代史和中西交通史。治史六十年来,著述浩瀚,多达157种,两千余万字。在中国近代史方面计有:《中国近世史》、《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等。另外,还编了《东华录索引》、  相似文献   

13.
关于辛亥武昌起义的历史,在半个世纪以前,起义亲身参加者吴醒汉就有“武昌首义事迹,模糊影响,不切事实”,且有“是非颠倒,贪天之功”之记述,“令真正奋斗同志,生者灰心短气,死者不能瞑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五〉第83页)之叹。时至今日,无庸讳言,一些“模糊影响,不切事实”之谈仍继续存在。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对武昌起义中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述。现将有无蒋翊武八月十八日命令等六个有不同说法的问题作一考辨。所谓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室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通俗讲座》面世了。这是一本由主编单位部分研究人员和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历史系部分近代史专业教师分工执笔写成的普及读物。全书着重概述了中国近代史前期(1840——1919年)的人物和史事,共分四十二讲,计十七万多字。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时一百一十年,包括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侵略压榨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直至最后胜利的全过程,涉及思想、政  相似文献   

15.
吕实强先生,山东福山县人(今属烟台市),1927年6月16日生,现年59岁,是台湾当代史学名流。1953年,吕先生毕业于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史地系,1955年2月进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研究,以迄于今,凡三十余年。其间,1962年至1964年,曾赴美国哈佛大学以访问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两年。1969年起,吕先生先后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与历史研究所兼任教授,讲授《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社会史》等课程。  相似文献   

16.
从喻培伦家书看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经济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0年秋,访黄花岗烈士喻培伦的弟媳,同盟会员、河口起义参加者喻培棣的夫人马聪慧先生,求教辛亥革命史事。蒙其子喻钟珏同志出示喻培伦家书及喻培棣撰《追赠大将军喻公培伦年谱》。现存喻培伦家书三十九封,时间从1907年至1911年黄花岗起义前夕。其中有喻培伦兄弟在日本留学情况报告,有他们进行革命活动的隐约吐露。当年爱国志士忧国忧民,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的决心跃然纸上。《家书》以大量文字表达了喻培伦和当时在日本的同盟会会员吴玉章等人发展中国实业的理想与活动。本文拟就《家书》的这部分内容试作剖析,从一个侧面看一看当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经济倾向和喻培伦等革命志士为之献身的辛亥革命性质。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曾对中、日两国都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不可否认 ,近些年来国内外史学界在甲午战争史的研究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并在许多问题上能够达成共识 ,但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尚有争议存在 ,研究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继《甲午战争史》、《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晚清海军兴衰史》等专著之后 ,戚其章先生近著《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 (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9月版 )转换研究视角 ,另辟蹊径 ,从国际法角度切入 ,将甲午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置于法理天平上予以全新的衡量和再审视 ,力求还历史本初之原貌 ,不…  相似文献   

18.
日本军记物语中经常会引用或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但不是为了讲述中国历史故事,而是为了陪衬物语中的故事内容特意穿插进来的章节,因而其记述并不严格忠实于中国的文献史料。中国文献中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在物语中会被分解、重构或虚构,以适应物语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的需要。日本历史上军记物语的著名作品、被称为"史诗"的《平家物语》,记述了日本平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借用了许多中国历史故事。从史料运用和日本的文学传承等方面来看,《平家物语》中的苏武故事突出反映了物语对中国历史故事进行借用或改编、分解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李砂砂 《阴山学刊》2004,17(5):88-90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和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李鸿章在近代中国创办的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对科举制度的批评及对中国传统教育改革等活动和思想,是符合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李绍明研究员作序的王川教授所著的《西藏昌都近代社会研究》一书,作为四川省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中国近代史的资助项目,2006年2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4万字,314页,这是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的新成果之一。昌都地区是传统意义上康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社会发展及文化上是中国藏区的一个很有特点的区域。但是,目前对昌都地区历史和社会做全面、系统研究的学术成果还廖廖可数,至于其做系统的近代史专题研究,更是难得见到。作者王川是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这本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