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汉代的歌是独立的文体,在原初文献中有明确的“歌”字作为区别。汉歌仍然依附于本事,延续了先秦古歌叙事的特征,又因为文人多用歌体描写个体生活,增强了文人歌的抒情性。汉代歌由杂言向齐言发展,宫廷盛行楚歌,句式集中在三兮二、三兮三、四兮三三种类型,前者与西汉哀辞有关,后两者对七言的形成起关键作用。民间以四言、三言歌为主,三言七言相杂与四言七言相杂的歌反映了七言成熟的轨迹。汉代有少量五言、七言歌诞生,但不占主流。汉代的歌一般短句歌押偶句韵,长句歌句句押韵。歌一般一韵到底,两句一转韵的歌集中在楚歌中。  相似文献   

2.
以古代巴国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广大西南地区,流行着一种一元性霸主型山歌——五句子歌。它不仅是五句曲体的概念,而且词体结构也是以七言五句为主体、涵四、五、六行式的“泛五句歌”。 这个泽被西南,影响巨大的定格的五行诗现象,不见于典籍,也不见于文人创作。就连大型词典的“五”字条目下,有小小的“五倍子虫”,也没有大大的五句子歌。在民间,中华大地上除了巴境及其边缘,再也不见流行。甚至直接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周边国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介绍四川藏区“鲁”体民歌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对“鲁”体民歌的结构、内容和艺术特点作了一些探讨。其结构多为多段体,每段又多为四句或三句,每句有六、七、八个音节不等。内容除情歌外,都可以演唱,有诉苦歌、思念歌、赞美歌等。尤以赞美歌最为丰富。由于红军长征曾路过四川藏区,赞美歌中有不少歌颂红军的歌,是一大特色。艺术特点有直陈、比喻、对比、夸张、排比等,均具有藏民族特有的个性和风格。  相似文献   

4.
杜甫创制了“同谷七歌体”“曲江三章章五句体”“存殁口号体”等特殊诗体。其体制特征如下:“同谷七歌体”,由7首诗组成,每首8句,每句基本为七言,无平仄声调限定,其韵律安排非一韵到底,而是分为前后两节,前节6句押一个韵,后节2句转换韵部,且采用句句押韵的做法;“曲江三章章五句体”,由3首诗组成,每首5句,每句为七言,无平仄声调限定,在韵律安排上打破了传统诗歌偶数句押韵模式,将韵脚放在1、2、3、5句上,打破了人们对诗韵节奏的固有预期;“存殁口号体”,由2首诗组成,皆为声韵严整的七言绝句,每首诗前2句各举一存者一死者,且言其艺术擅长,后2句对其境遇发表感慨。后世诗论家肯定了这些诗体为杜甫首创。后世诗人多有仿制,情况不一:或对某些诗体体制逐渐认识,最终吻合;或守中有变,对某些成分做出变革。  相似文献   

5.
关于七言诗的起源问题,以楚辞起源说与民间起源说影响较著。本文试图提出一种新的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教。一、关于“七言之祖”《汉书·礼乐志》所录《汉安世房中歌》第六章: 大海荡荡水所归,高贤愉偷民所怀。大山雀,百卉殖。民何贵?贵有德。“大海”、“高贤”两句为七言。萧涤非先生云:“要之纯粹七言。两句连用,当以此为嚆矢”,“则是七言之祖,亦当推房中歌矣”。按,“纯粹七  相似文献   

6.
酉阳古歌     
<正>酉阳古歌主要流传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土家族宗教职业者——梯玛在法事活动中所唱念吟诵的歌词。它是南方古文化在武陵山区延续和衍变的产物,是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汇。酉阳古歌有双句押尾韵的自由体和两句一节、四句一节句尾押韵的格律体,多为四言七言句式,穿插连接。有高腔与平腔两种唱腔,颇有韵味。代表  相似文献   

7.
七言诗渊源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言诗渊源辑考跃进《玉台新咏》卷九始列《歌辞》二首,即所谓“东飞伯劳”歌和“河中之水”歌,以后依次列入《越人歌》、司马相如《琴歌》、乌孙公主《歌诗》、《汉成帝时童谣歌》、《汉桓帝时童谣歌》及张衡《四愁诗》等。这些均是七言诗体。依此来看,似乎七言始于“...  相似文献   

8.
具有悠久历史的儋州山歌,其艺术特点是:演唱形式有独唱、轮歌和对歌;四个乐句为一首是基本结构形式;音阶形式有五声、六声和七声等;曲调进行有四个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山歌内容的变化,儋州山歌产生了“二句半”和“狄青调”等新变体。  相似文献   

9.
宋代文人竹枝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深入研究了宋代文人竹枝词的变迁。在题材内容方面,宋文人竹枝词于风土民情之中,反映民生疾苦,揭露封建社会不平等现象,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宋文人竹枝词借当地古迹来咏史抒怀。“竹枝”的爱情之音是唐文人的主旋律,宋人绝少涉及,其原因与宋词兴盛有关。在艺术风格方面,宋代竹枝词颇多议论,有似宋诗风格,具有鲜明的诗人个体风格。唐文人竹枝有七言四句与七言二句体并存,宋文人竹枝只作四句体形式,二句体形式不再被采用。宋文人创作竹技词的主观性增强。宋文人竹枝词在唐人以“苦怨”为基调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诙谐风趣之作,成为后世文人竹枝词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篇文章是作者竹枝词新论系列论文之三。  相似文献   

10.
苗族人民把浩如烟海、内容广泛、逗人喜爱的谜语,编成形式独特的谜歌,使之成为很有价值的民间文学作品。现在,把它收集整理出来,对弘扬苗族人民优良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1 苗族谜歌,是一种既具备谜语的“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的艺术特点,又富有诗歌色彩与音乐旋律的民间文学作品。它的格式有两种:一是七言一句、两句组成一联,两联或三联为一首;二也是七言一句、三句组成一联,三联或四联为一首。言隐义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  相似文献   

11.
铜鼓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铜鼓客家的民俗民风及文化变迁。其艺术特征非常鲜明:其歌词在章法结构上以四句和五句为主,句法上多七言句式;修辞手法多运用比兴手法。其音乐形态特征也很突出:五声音阶调式,多为徵调式,曲式结构多为二句体或四句体。  相似文献   

12.
趣味深长话雷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歌是流传在雷州半岛的地方民歌.在雷州半岛影响极其深远。其内容丰富多彩。是反映雷州风土人情最全面的艺术瑰宝,情趣盎然,精妙绝伦.如牧童歌中的童趣、颠倒歌中的意趣、讽刺歌中的辣趣、艺术手法中的妙趣等。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民歌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民歌是由歌词与乐曲结合而构成的同一体民歌,他是文学与音乐交会的产物。土家族民歌的歌词属于语言艺术,它表情达意、被人感知;土家族民歌的乐曲以声音的外化形式,产生了美的抒情效果,直接作用于听觉,创造性的显现了土家族民歌的抒情内容。歌词与乐曲的结合塑造了音乐形象,丰富了土家族民歌,因而使土家族民歌的艺术魅力长存。  相似文献   

14.
东海渔歌语言的韵律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渔民捕捞作业中产生的渔歌是民歌中富有特色的一枝.东海渔歌数量庞大,豪放优美,幽默质朴,风格多样,在我国渔歌中颇具代表性.渔歌除了可从其乐曲和歌词内容进行研究外,还可以从其语言形式上进行分析.以东海渔歌为例,单就其言辞节奏韵律美的角度,能够欣赏其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校园流行语的语言变异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语言变异是一种偏离常规的语言现象。在湖南工业大学的校园流行语的问卷调查基础上,分析得出校园流行语变异特征主要有:使用数字或字母谐音,使用叠音词,旧词赋新义,创造大量新鲜词,使用缩略词,中英文混用,仿拟句子等。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论述了田汉在中国现代歌词发展史上的地位。作者认为,田汉是中国现代歌词的第一个伟大的综合者,他把现代歌词从“蜕变、崛起阶段”推向“创立、拓展阶段”;他以创作的实绩和社会影响,使歌词这一艺术形式迅速得到承认,并由此奠定了歌词的文体地位;在体式的建构中,他又突出歌的个性特征,使歌词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满族民歌中普遍存在着与"三"这个数字有关的现象,如三个乐节、三个乐句、三个乐段、大三度、小三度、三拍子歌腔以及歌词中经常出现的三个字、三句话等等.采用整体性的分析方法,追寻"三"这个数字同黑龙江满族整个历史、文化、风俗、神话、民族习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对满族民俗文化进行整体考察,探寻满族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理性精神"三"的文化意义之所在,可以说明满族这个民族"理所当然"的审美心理定势和满族独特的文化心理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刘宓庆的翻译风格标记理论,结合语料库量性分析方法,从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两方面探究白睿文的四部译本是否具有较显著的相同点,即是否具有他个人的译者风格。研究发现,白睿文的译本具有较鲜明的译者风格,主要体现为:译文用词简单常见;译本的遣词造句更能突出英语源语文本的特点;中英文做到句句对应,习惯于拆分长句;主题集中于家愁国难。  相似文献   

19.
民歌《杨柳青》如按西方音乐曲式概念来分析 ,就音乐的旋律组成来看 ,似乎可认作起承转合四句体的乐段体。而在《杨柳青》的歌词中 ,明确的内容只体现于前二句中 ,后二句则是由固定的衬词组成 ,由衬词组成的衬腔正是我国众多民歌中极为普遍的一种歌体现象 ,是基本上相对固定不变的 ;前二乐句往往因歌词内容不同 ,充满了民间歌手的“即兴创造性” ,形成民歌中的主体部分 ,衬腔则是主体部分乐思的补充和情绪的渲染。由此 ,《杨柳青》的歌曲体结构应是一个带有补充性的衬腔体的民间二句体乐段。  相似文献   

20.
丧歌演唱是现今湖南新化县丧葬民俗中一个重要且常见的活动内容。从其内容看,以劝善惩恶、弘扬忠孝为主;从其形式来说,它有着一整套约定俗成的演唱规则;从其整体来看,体现出梅山文化中丧葬习俗中鲜明的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