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与其服务对象沟通的平台,是实现电子政务的主要方式之一。以厦门市政府网站为例,说明政府门户网站从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个层次实现政府为公众及企业提供社会服务,从而实现G2B、G2C电子政务,并提出加强网上并联审批、构建即时通信平台以改进政府门户网站,从而更好地促进政府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电子政务外包的现状及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行电子政务就是用信息化的手段办公,可以有效地实现更高效、更廉洁务实的政府监管和服务。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在国内外大多委托专门的IT企业进行开发即外包。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政务外包市场正逐步形成,同时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阐述了国内外电子政务外包的发展状况,针对电子政务外包实践,分析了有关模式选择、规范化、安全保密和基于“包留”结合的对策,以推进电子政务的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3.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高效共享可以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随着我国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也应从知晓型向应用型转型.要提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价值,实现服务型政府的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必须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推进电子政务大集中,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和奖励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渗透性为服务行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电子政务推动着服务行政的建立。以汕头市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为例,电子政务与中国服务行政模式构建的相关性可以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转变;二是电子政务与政府服务程序改革;三是电子政务与企业服务电子流程系统的建立。因此,应当将相关因素有机融合,以先进的电子政务技术为手段,以公众服务为中心,才能构建健康的服务行政体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各国政府都将电子政务建设看成是提高政府办公、办事效率和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水平与公共服务质量以及增强本国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对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电子政务投资模型分析,借鉴国内外企业对IT投资与产出效益的判断,针对如何提高我国电子政务产出效益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满足用户需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政府管理体系架构以及加强对电子政务大型IT投资项目的管理与监控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有三大类,总体架构设计,即预先系统地考虑好电子政务的体系结构、建设、实施和应用,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增值和共享;数据资源整合的模式,也就是通过点对点数据交换模式和数据中心的数据交换模式来实现;开放式的WEB服务模式,具体指利用WEB服务技术的思想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并认为政府可根据几种模式的分析来选择最佳的共享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社会的要求,政府需要一种迅速反应的治理模式.以电子政务作为技术手段,创建迅速反应型政府是政府改革的目标.在迅速反应模式下,要以扩展个人自主空间为指导思想,通过释放市场和合理划分政府与社会活动的疆界来细化职能转变的框架,政府的角色是参与者;政府的结构是"无缝隙"的,具有散布式、虚拟化、团队型、开放性、学习型和柔性化等特征;电子政务是迅速反应型政府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8.
电子政务的实现需要技术和政府相关部门良好的配合,这样才能将效益达到最大化但是电子政务不应该成为创新行政止步的理由,还需要对于在创新行政管理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本文对我国政府电子政务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行政环境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电子政务是各国社会信息化的龙头,它可以实现由传统政府的管理职能向现代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能的转变。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起步较晚,同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文章旨在通过对我国发展电子政务的行政环境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提出实现我国电子政务健康、快速、稳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充分肯定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从“‘三重三轻’倾向”和“三大工作滞后”两方面剖析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转变服务理念、信息资源共享、解决安全问题、协同政务、政府改革、绩效评估、城乡协调发展、建立政府C IO制度等八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目的在于为今后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面向连片特困地区差异性市场环境特征,企业采取不同方式构建包容性商业模式:(1)连片特困地区政府采购既可以促进产业群由小变大,亦可以促进产业群从无到有,面向连片特困地区政府采购所形成的政府市场,企业主要通过促进产业群发展的方式构建包容性商业模式;(2)在消费者市场中,企业主要通过重新定义产品、市场的路径构建包容性商业模式;(3)在面向外部市场时,企业既可以通过重构价值链,也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群发展的方式构建包容性商业模式,而且,在重构价值链时,企业存在重新定义采购和生产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蚌埠市典型IT企业高管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探讨企业成长阶段企业家精神与促进IT企业持续成长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对安德科技公司的案例分析发现,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企业家精神主要特征表现为:识别创业机会、冒险、承担风险、创新、合作、积极进取和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并论证这些表现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因果理论关系,最后构建出基于企业成长阶段视角的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的关系模型,对企业实践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3.
建设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不仅是顺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新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对营商环境的质量感知最为直接。通过构建企业营商环境满意度指数模型(DBSI模型),并基于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对标国际标准的调查问卷,研究发现,总体来看,样本企业对杭州市营商环境的整体满意度较高,但与企业期望的理想水平相比仍有改善空间。目前,杭州市营商环境在行政效能、惠企政策、司法环境等方面仍需着力优化。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业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充裕的资金筹备是保证企业正常运作的前提。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业的历次宏观调控,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的筹资困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解决房地产开发中的融资问题,开拓新的融资渠道,成为每个房地产开发企业亟需考虑的关键问题。对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融资渠道的比较分析可知,要想从根本上实现房地产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不仅仅需要房地产开发企业结合自身条件选择最佳的融资途径,更需要管理层从整个金融体系和制度方面加强建设,为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融合有利于物流企业的发展和制造业企业的产业链升级,但这种融合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促进和规范限制。在分析物流产业融合对制造业产业链升级的作用及政府影响的基础上,建立政府、物流企业、制造业企业的三方博弈模型,分析政府、物流企业、制造业企业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抑制机制、降低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两个方面提出政府的策略,以期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关联企业集聚式发展,有利于降低彼此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群整体抗风险能力,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和投资回报率。黑龙江省与发达地区吸引投资强度的巨大差距在于企业聚集度不强,为此建议政府改善投资环境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有利于企业聚集式发展的产业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平台化发展逐渐成为趋势,平台化可以为企业开发更多的冗余价值,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新途径。通过分析新一代消费者的特点,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企业、消费者和平台集进行关系分析,构建完整的企业交流平台影响系统。通过数据分析、仿真模拟能够看出,消费领域的企业可以建立交流平台、实现企业平台化,在交流平台上了解消费者需求,改进自身不足,实现企业和消费者的价值共创,进一步创新企业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18.
模块化对制造经济的影响可从行业及企业两方面来考察。在行业方面,模块化使行业原来那种从原料到最终产品及客户服务的纵向链关系,演变为具有并行特征的扁平化网络;在企业方面,模块化增加了新的定位参数,即技术人员在模块化生存中的角色是设计师也是模块生产者。当“模块化”规则打开了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时,利用“模块化”利益重构武汉制造业,无疑是占优的选择。发展武汉现代制造业的新思维包括成为研发和设计基地,培育有竞争力的大产业,鼓励高技术装备企业的发展,吸引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元素到发展经济的大战略中,吸引创新投资基金的投入等。  相似文献   

19.
北仑港的发展,为北仑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北仑必须面对信息产业发展落后的现状,认真转变观念,积极引进人才、资金与科技成果,培育信息产业,搞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政府与企业电子化,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  相似文献   

20.
企业孵化器源于对小企业成长提供服务的经营模式,它通过向初创企业提供所需的设施来创造一个促进它们生长的局部环境,应当具有一定空间场地与相应的设施、专业服务体系和一支精悍的团队三个基本条件.企业孵化器模式是对企业孵化器孵化功能的最一般理解,涵盖促进企业与产业发育的政策与手段,突出企业与产业成长的环境与体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