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重国家--对国家本质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国家观认为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笔者认为 ,这一传统观点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性 ,必须确立新的国家观——二重国家观。从社会层面看 ,国家是社会国家 ;从政治层面看 ,国家是政治国家。社会国家与政治国家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从哲学、历史和政治三个维度对国家的起源进行全面考察,既探讨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内部因素对国家起源的决定作用,也分析了自然环境、社会意识等外部因素对国家起源的重要影响。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既是社会分工、阶级斗争的产物,也是公共权力分化的产物,是社会内部和外部多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因此,与其说马克思的国家起源观是典型的“冲突论”,还不如说它是“冲突论”和“融合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民族国家的阶级状况与自我认同的关系有两个层面:首先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下,国家与个人是互相建构的,而这种互相建构又是以阶级政治为中介的。其次,在当代西方社会,中产阶级更是使自我认同成为一个社会基础。在社会性别方面,女性主义运动和性解放运动都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自我认同,它们都试图把人从私人领域的权力关系中解放出来,使人能在私人领域有更多的自由自主和自我把握。而在由多元族群所构成的民族国家中,族群状况同自我认同的关系也是与民族国家密不可分的。一个多族社会中的族群关系问题可能以同化或多元文化主义的形式来解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经历了其诞生、发展、丰富、完善和补充四个时期,它主要具有以下主要内容:国家是一个历史和阶级的范畴,它最终将会自行消亡;国家具有特殊的武装队伍以及监狱等物质附属物,它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国家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种职能;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使国家第一次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原来意义上的国家即行消失。  相似文献   

5.
论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特点及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既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又影响到民族的繁荣和国家的昌盛。民族认同并非简单的文化认同,而国家认同也并非完全的政治认同。民族认同中包含了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利益诉求,而国家认同中也包含了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历史文化的渊源关系与联系性,并以此互为基础。因此,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可以通过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良性互动来促进二者的相生,遏制二者的相克,从而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实现民族的繁荣和国家的富强。  相似文献   

6.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以及民族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交叉领域。现阶段国内外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者是冲突还是一致、价值地位的高低以及其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等焦点问题上。而中国学者则针对中国具体语境下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展开了本土化的探索与思考,并形成了合理的理论表述。  相似文献   

7.
在多民族国家人民中,普遍同时存在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这两种认同心理。一般而言,民族认同意指不同民族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的认可和赞同,而国家认同则指公民对其所属国家的认可和赞同。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统称,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这一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有必要在思想认识上厘清、理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努力实现我国各民族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实际而创立、形成的一种新型国家理论,它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一、经济利益对立的阶级可建立联合专政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自己对社会历史的考察,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分析、证论了国家的起源、性质和发展趋向。他们指出:国家的产生是由于社会阶级的出现,是一个阶级用来统治另一个阶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国家从来就是阶级压迫阶级的工具,它绝不是什么仁慈的东西。伟大导师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指出:“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一切剥削阶级都是借助国家机器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镇压、剥削,实行最残酷的专政。夺得了政权的无产阶级也必须依靠  相似文献   

10.
雍籍牙王朝时期的缅甸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以缅王为首的封建主阶级,为了剥削和压迫农奴阶级,特别是镇压他们的反抗和起义,需要一套为自己服务的国家机器作为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以便建立一种“秩序”,使这种剥削、压迫、镇压合法化。这也就是封建主阶级对农奴阶级的专政。 缅王为首的封建主阶级的国家机器是由政治和司法制度即宦僚、兵制即军队和宗教制度即僧侣组成的。这些制度不仅有它的执行机构,发挥各自的作用,而且也有一定的联系,它们共同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1.
围绕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这一问题,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维系论"、"切割论"和"匹配论"."维系论"在公民身份与文化认同之间建立起单线对应的关系;"匹配论"区分了两种公民身份和两种国家认同,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起双线匹配的关系;"切割论"则主张彻底割裂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联.通过对政治制度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人类认识的特性、国家与民族的关系以及国际移民等要素的检视表明,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实际上是一种模糊和动态匹配的关系;通过对阶级属性、国际关系和全球化等国家认同的形成性因素的考察表明,公民的国家认同还表现在阶级认同、差异性认同、超国家认同和亚国家认同等方面;通过对人类认识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分析则显示,国家认同实际上是公民"理性地建构"与社会"结构性制约"双向互动的产物.由此可见,上述三种观点并不全面,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动态匹配"、"多元认同"和"双向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民族和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共同体。它们形成于何时?在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二者之间有无联系?通过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学习,我对上述问题有些粗浅的认识,现整理成文,以就教于学术界。一这里我们先讨论关于民族和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有人认为:民族先于阶级和国家而产生,因为民族形成于原始社会的末期,即野蛮期的最高阶段,而国家形成于文明期之初。①有人认为:民族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才形成的,民族是由部族发展而来的。②笔者认为,应该把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四个要素看作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并与阶级、国家有密切关系的社会存在。  相似文献   

13.
一 民族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无论古今中外,民族问题始终与阶级、国家、社会问题紧密相联在一起。民族问题也和阶级、国家、社会一样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有其在各个历史时代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是一个后殖民的移民社会,又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因此其民族认同问题非常复杂。澳大利亚的民族认同包含了欧洲白人遭遇澳洲土著人之后形成的种族认同,澳大利亚人为与英国人、美国人等相区分而形成的民族认同,白澳内部的爱尔兰人的认同以及华裔、德裔等不同的族裔认同。彼得·凯里那些取材于澳大利亚历史和现实的小说,建构了一个丰富的民族认同世界。在凯里小说中有白人和土著人的冲突,有白人对华裔的压制和迫害,也有殖民统治下的爱尔兰裔顽强不屈的抗争。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国家?目前流行的一些辞典或教科书,大都套用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的论述:“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如《辞海》、《简明社会科学词典》、《政治经济学辞典》等等。从而,给人们一个突出的感觉:国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显现,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国家范畴的内涵、外延、职能、实质,集中到一点,就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有一个著名的观点,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根据这个观点,人们通常把无产阶级国家的实质,看作是无产阶级镇压资产阶级的工具,是对资产阶级的专政。然而,马列主义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无产阶级国家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关于这一点,人们往往注意得不够。而如果离开了这一点,势必对无产阶级国家的主要实质,作片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有深刻的复杂性,提升其国家认同的有效性需要理论视角的创新。类主体理论揭示了主体间性,将国家视为群体意义上的类主体,国家认同亦被视为类本位中主体与国家的生成关系。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内在同一,且与少数民族的类主体身份高度相关。少数民族的类主体身份构建实质上就是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作为生存主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是多维度的,包括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时空维度、历史理解维度和历史评价维度。  相似文献   

18.
试论民族国家的演进及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民族国家应包括以下三个关键因素:人民、领土以及有权统治人民与领土的政府。关于民族国家起源的理论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四种:即融合论、冲突论、折衷论和权力中心论。“主权”概念在民族国家的研究中是一个核心问题。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民族国家的作用及地位受到了挑战,国际或地区性组织的影响和重要性增强,但民族国家仍是全球体系中的主角;民族主义的复兴对民族国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是既相互联系又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国际环境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已经影响到国家的结构和功能,这种影响在2l世纪将继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在党的教育方针基础上,从历史的高度、国家发展的高度、人类社会的高度,根据教育的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提出了人的新全面发展学说,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的全面发展是由教育的内部规律决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则是由外部规律决定的.这一学说既在科学上和政治上明确了教育的性质与培养方向,又在教育与国家经济、科技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方面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认同边界的改变能够激发或者强化新的认同类型,而社会发展和结构转型可以加速这一过程。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手段和政治力量实现了多民族的国家整合,实现了少数民族认同结构的有序排列。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结构的变迁,又重新激发了少数民族原有认同序列,出现了认同的冲突和矛盾,其中国家认同表现更为明显。因此就需要对少数民族的价值和认知实现重建,而公民教育就扮演这种作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