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唐宋时期,宰相治事机构逐渐专门化、由外朝移至禁中,宰相治事由兼职演变为专职.唐肃宗鉴于李林甫、杨国忠专权的教训,确立了宰相旬日更替秉笔治事制,唐德宗朝曾一度改为宰相轮日更替秉笔治事制.宋太祖为防范宰相专权,确立了副宰相与宰相轮流押班治事制.南宋不仅逐渐取消了副宰相与宰相轮流秉笔治事制度,而且宰相多兼领枢密院治事之权,这些制度变迁对南宋宰相权力膨胀起到了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朱元璋废丞相后,明代中枢辅政的迫切需要催生了内阁制度。随着内阁议政权的不断完善和一批位高权重的大学士的出现,内阁制度有向宰相制度发展的趋势。但内阁在规制上无权辖制九卿,在议政上又受制于司礼监,内阁衙署也非宰相开府。因此,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进程以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3.
开元时期宰相政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姚宋时期、二张时期、李牛时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则依次为经济发展时期、文化建设时期和制度实践时期.整个天宝时期只能属于制度实践时期.开元天宝年间始终不存在所谓"文学与吏治之争".  相似文献   

4.
自开元十一年(723年),唐代行政运行体制由三省制转变为中书门下体制,固定的宰相机构中书门下成立,宰相职能日益政务官化。至贞元、元和年间,中书门下取代尚书省成为国家常务的主要裁处者。宰相职能的转变,导致唐人心目中宰相观念的变化。三省制下,宰相的决策职能不被强调,突出的是任相者本职事官的形象。中书门下体制下,为了避免宰相权力过度膨胀,宰相反而被描绘成为"论道之官",而非政务裁决者。但是,作为"论道之官"的"无所不统",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宰相行政权力无孔不入的真实写照。唐代后期,宰相扮演了被咨询者、亲躬细务者和任使者多重角色。唐人宰相观念的变化,正是宰相职能在唐代官制演变过程中政务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清代内阁大学士通过票拟本章参议国政,行中枢宰辅之职。但清代君主专制政治已高度强化,政治中枢运行内重外轻的双轨辅政体制。作为外朝的内阁,不仅缺乏主动、稳定和全面的议政权,而且没有监督百官执行的权力。因此,清代内阁制度具有明显的非宰相性质。  相似文献   

6.
唐代宰相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数多、名号多。除了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尚书仆射(初期)、中书令和待中为正式宰相外,皇帝又经常让其他大臣以各种名号参预政事。最常用的名号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凡加此两种名号者,不论其本官如何,均为事实上的宰相。文献表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同三品与同平章事这两种名号同时并用,甚至在同日拜相者中,也存在有人为同三品,有人却为同平章事的情况。照理,两者之间应该有某种差别,但检诸《旧唐书·职官志》、《新唐书·百官志》及时下各种官制史著作,均未见说明。本…  相似文献   

7.
吐蕃王朝的宰相制度先后经历了前期的独相制,剪灭噶尔氏家族后独相制向多相制过渡并最终实行多相制的发展历程.吐蕃王朝在宰相官衔的使用上将实职与加衔相结合,实行以首席宰相领衔的多相制度,以宰相职领他官衔或以他官赋予宰相衔,并在唐朝宰相职务的翻译上采取意译而对其他职务进行音译的方式.这些显示,吐蕃宰相制度无论是形制,还是具体运行,均受到了唐朝多相制的深刻影响,深得唐朝多相制的精髓,其学习借鉴唐朝多相制度的过程,与唐蕃之间历史关系的发展脉络一致,对其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宋代致仕制度不断发展,打破任职终身制,加快官员新老交替,这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然而作为官员最高代表的宰相,致仕制度对其任职时间约束却很小,宰相致仕除身体健康状况外,主要由皇帝态度,与皇帝亲疏关系、为政作风以及朝政形势等因素决定,致仕原因不尽相同,凸显出制度运行与适用的特殊性。宰相罢相为官与罢相致仕具有本质的不同,反映出宋代中枢政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经济制度变迁与唐宋变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黄纯艳 《文史哲》2005,(1):42-45
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在唐宋时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一基本结论已为国内外史学界所认同。 2 0世纪以来 ,不少学者曾力求从文化、政治、阶级、阶层、经济、婚姻等不同的专题研究入手 ,试图对唐宋时期社会变迁作出“知微见著”的分析概括 ,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而社会经济研究 ,无疑是研究的基础。我们约请部分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就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商品经济、经济制度、制度变迁等问题展开讨论 ,以期推动对唐宋时期社会变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商品经济: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文勋 《文史哲》2005,(1):40-42
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在唐宋时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一基本结论已为国内外史学界所认同。 2 0世纪以来 ,不少学者曾力求从文化、政治、阶级、阶层、经济、婚姻等不同的专题研究入手 ,试图对唐宋时期社会变迁作出“知微见著”的分析概括 ,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而社会经济研究 ,无疑是研究的基础。我们约请部分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就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商品经济、经济制度、制度变迁等问题展开讨论 ,以期推动对唐宋时期社会变迁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