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卡西尔文化哲学经历了从文化批判走向哲学批判的独特道路,存在着从认识论到人类学的立场转换,发生了一场哲学观的变革。首先,符号形式哲学在认识论立场上实现了从理性批判到文化批判的现代转向,推进和深化了现代哲学的文化转向;进而,文化批判从文化的理论问题转变为文化的实践和伦理问题,文化哲学从实践诉求转变发展为人本主义转向。由此,人类文化哲学在人类学立场上实现了从文化批判到哲学批判的变革,从文化视角提出并回答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卡西尔文化哲学体系作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形态,除了先验性、唯心论、精神性之类的基本问题外,根本问题在于以文化视角作为文化哲学不自觉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2.
技术哲学的演进历经了对技术进行辩护的工程派传统和对技术展开批判的人文派传统,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向经验主义转变。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技术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序列已经逐渐形成。技术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技术人工物作为研究对象。对技术人工物的研究,体现了技术哲学的经验传统,目前已经深入到技术物的结构—功能关系内部。既要有技术哲学的经验分析,还必须有逻辑分析,这里的逻辑不是科学哲学中的演绎逻辑,而应当是具有实践特点的实践推理。技术哲学研究正朝向逻辑经验转向。逻辑经验分析是使技术哲学"哲学"起来的重要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作为在美国和加拿大都很具影响力的技术哲学家,安德鲁·芬伯格多年致力于新兴技术成就的应用和实践,他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批判理论为研究起点,以技术哲学研究中的经验转向为契机,借用建构主义的研究方法,把非常深刻的理论探讨与具体经验事例结合起来,深入到系统内部,对现代工业社会进行剖析,由此建立了一种新的技术批判理论,并在西方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研究,对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进行梳理与评析。这既是对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尝试性探索,又是介绍国外知名学者学术思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同时也希冀为我国当前技术哲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学术参考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明在技术理性的推动下造就了一个与传统社会相对立的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科技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灾难。相应的对现代性的批判也就集中在技术批判之上,形成了以认识论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文化价值论批判等为特征的理性批判范式和以海德格尔的诗性技术观和福柯的技术权利谱系批判等为代表的非理性批判范式。风险社会理论的出现,将哲学反思建立在对现代技术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经验描述上,实现了技术批判的风险社会理论转向。这种转变将技术的选择和讨论纳入到公共领域甚至整个社会中来,当公众的科学民主观念、公共空间权利探讨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重新成为了科学发展观和风险社会共同追问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也就发现了在风险社会理论的参考下去探讨科学发展观实现的可能性。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的经验主义的路向、现实主义的指向都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可操作性以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受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当代欧美技术哲学研究出现了"经验转向"。经验转向的技术哲学是在不同的学术范式中展开的,既有对经典理论的继承,又具有基本方法上的创新。从后现代哲学视域出发,有四条基本的技术追问路径:后现象学的,建构主义的,新实用主义的和生态学的。  相似文献   

6.
指出欧美当代技术哲学研究中的"经验转向"不是把这一哲学的分支学科转变为经验科学,也不是使它远离规范性内容,而是要求把关于技术及其效果的哲学分析建立在对技术的充分的经验描述之上.阐释了这一转向的存在根据即技术人造物具有的二元特性,即结构特性和功能特性,论述了这一转向在技术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和社会政治理论等各领域中的表现,分析了不同学者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观点,并就"经验转向"相关的某些问题作了进一步思考,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讨论为切入口,第二国际时代马克思主义内部分裂以后由卢卡奇等开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由政治、经济批判转向了哲学和文化批判。这种文化批判经由法兰克福学派的启蒙—工具理性批判和批判理论的发展而臻于成熟,由于它以抽象的大写的主体置换了现实的具体的革命主体,所以导致了理论与实践之间越来越脱节,并使其主体性哲学批判和异化批判的文化批判特色越来越暴露出来。尽管如此,它为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进行理论上的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安德鲁·费恩伯格在分析以往技术理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批判理论,从传统法兰克福学派抽象地批判社会转向对社会中最为常见的技术现象的批判.从理论基础、价值目标、理论内核、方法论框架和批判主题等方面对这一理论展开了剖析,其中理论基础是对传统技术哲学"接受还是放弃"技术的两难困境的分析,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理论内核是民主的理性化,使用的是社会建构论研究技术的方法论框架,批判主题是告别敌托邦.  相似文献   

9.
技术哲学文化转向的动力来自高新技术的发展、后现代主义思潮、科学哲学历史主义以及社会文化的多重影响。语境描述和规范界定,既是技术哲学文化转向的进路,又是技术哲学文化转向的方法。技术哲学的文化转向提出了技术哲学研究的新范式,扩大了技术哲学的研究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哲学的文化转向,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文化,实现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三位一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德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尼古拉·哈特曼哲学的简明而系统的研究.哲学一再追问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意识、人和世界、意义和价值这类终极基础问题,却始终不能最后解决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在形而上学这种矛盾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同时一直存在着哲学的批判活动.批判哲学主张不再从形而上学中寻找解决终极问题的出路,而要开辟新的道路.哈特曼提出的新存在学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文章论述了新存在学的最主要理论:批判传统存在学,阐述新存在学认识论,运用现象学方法对整个实在世界的存在结构及其不同领域和层次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范畴分析,以达到对世界统一性的存在学理解;简要分析了由存在学、认识论、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伦理学、美学和逻辑学构成的新存在学理论体系;指出新存在学在现代哲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了对康德哲学的"哥白尼转向"的反转向,将认识论置于存在学的基础上,为解决近代认识论批判所产生的认识形而上学奠基的难题提供了批判实在论的论证,确立了通向存在学的新道路;改变了胡塞尔现象学以主体意识及其意向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方向,从反思态度重返自然态度,走的是一条不同于本质直观和先验分析的范畴分析的道路;以新存在学为基础,实现了对传统的以主体意识为中心的人类学转向.  相似文献   

11.
信息时代所兴起的信息主义,必然也会在技术哲学中体现出来.技术哲学中的信息主义,表现在对技术的定义、技术性认识的特征、技术活动的转型和技术的社会形成等问题的看法上;有信息主义倾向的技术论者,在技术的定义上,视技术为一种特殊的知识体系以及人的意志的某种体现;在技术的认识特征上,视技术为建构我们经验知觉和信息世界的一种"透明"要素;在人的技术活动的类型上,视当代的技术活动从本质上已成为一种处理信息的活动;在技术的社会形成上,视技术为群体协商即信息交往的结果.信息主义视角体现了技术哲学正在走向研究方法与理论成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世界是技术的世界,思想家从不同视角对技术所呈现的世界图景进行了分析."装置范式"技术哲学研究纲领是技术哲学家阿尔伯特·伯格曼在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背景下,从现象学技术哲学视角对现代技术所引发的超现实现象进行思考的理论成果,这一思想与前人和他人相比,对人类思想史有着原创性贡献,即理论创新点.对这一问题的厘清,一方面有助于人类思想的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对我国现代化过程中技术政策的选择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海德格尔创立的存在哲学介入,在充分展示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对西方诗学与中国文论的本体论转换的影响的基础上,以文本意义与理解事件概念为中心,探究作为当代中西文学评论核心理念的"意义生成"问题的缘起、特质和本体论意义,阐发了文学解释学的本真蕴涵及其根本观念,意在展示出当代解释学与文学评论以及当下生活的密切关系,以达到对人文和精神科学的全新理解和把握。文学解释学视域中对意义的追寻和探求,涵盖三个层面:一是文学解释学的理论蕴涵和发生语境;二是文学解释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阐释语境,彰显文学意义阐释的本体存在之维;三是文学审美意义观的追索与建构,进而勾勒出由文本"方法论"转向意义"本体论"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费恩博格的技术批判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费恩博格的技术哲学理论。费恩博格把非常广泛的理论探讨与具体经验事例结合起来,提出了技术领域的民主化、技术准则、可选择的技术理性等理论,为“反本质主义”的技术哲学和可选择的现代化理论进行了辩护。他的技术批判理论不同于肤浅的技术乐观主义和阴沉的技术悲观主义,是有开创意义的,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技术哲学应首先关注技术创新的哲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的技术哲学研究较少涉及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绝大部分技术哲学研究者都只是对“技术”,而不是对“技术创新”展开哲学研究。实际上,技术哲学应首先关注技术创新的哲学问题,它既是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技术哲学乃至哲学发展的要求。从技术创新与技术的关系来看,要真正揭示出技术的哲学本质,必须从揭示技术创新的哲学本质入手。  相似文献   

16.
西方哲学关于技术价值问题的争论,形成了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负荷说的对立及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的对立,造成了技术的正价值与负价值、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现实价值与理想价值的割裂,陷入不可克服的理论困境,其原因在于西方哲学以二元对立的知识论方式抽象、孤立地看待技术价值。马克思从人的现实历史存在出发,将技术价值问题的思维向度从封闭的"技术本身"扩展到广阔的文化空间,通过文化价值系统整体来考察并完整揭示了技术价值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7.
赫费的技术哲学承续和充实了西方特别是德国技术哲学的研究成果,对技术的特质进行了多层次剖析:技术对人具有隐性作用,它以帮助人超越自我及创造自我为指归;强化技术的伦理意识,构建一种完善的技术伦理评价机制,能遏制技术对社会的负面效应,有效地实现与完善技术所具有的善的功能;技术是解蔽人的存在之方式,能使人领悟自身的生存意义。技术的正义责任在于提升人的生存能力,拓展自身的主体性;技术的进步为奢侈创造了条件,奢侈又是技术发展的隐性动力,两者间存在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