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女大学生的婚恋观直接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成才以及对待婚姻家庭的态度。文章通过对安徽某综合性院校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分析中西文化碰撞对当前女大学生恋爱观、婚姻观、性爱观的影响,探讨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并引导她们树立科学合理的婚恋观,正确处理婚恋与学业、事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大学生生存的社会环境变化,大学生婚恋观状况也出现了新特点和新问题.而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问题,传统的婚恋观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略显陈旧.以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当代大学生婚恋的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思考,寻找高等学校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新思路.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途径四个方面对婚恋观教育的新模式作了尝试性构建.希望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问题能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纳丁·戈迪默的《无人伴随我》不管是对政治社会还是人性道德的描写,都是对传统社会的根本批判。纳丁·戈迪默作为时代的先锋人物,在新旧交替时期,创作出了许多与时代相呼应的新女性形象。她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性爱自由""家庭与事业并重""同性恋"等多种现代婚恋观,是对时代新生内涵的回应,也是纳丁·戈迪默对南非未来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正【主持人语】一个人的婚恋观决定他(她)的婚恋选择,甚至通过他(她)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名望,对他人的婚恋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进而推动一个社会婚恋文化和制度的变迁。本专栏讨论我国当代婚恋观的现状和变迁,以及对婚姻发展的社会干预,我以为是非常有意义的。《福建省女大学生婚恋观实证研究》把学术努力投向女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是独具匠心的,这篇文章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用更具代表性的抽样资料比较客观地反映当代女  相似文献   

5.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婚恋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社会评价上纯美爱情观弱化、传媒社会责任感缺失和家庭示范作用不足等因素,使大学生正在形成的婚恋观受到严重负面影响.在此大环境下,一方面,教育者必须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强化爱情神圣地位,采取普遍教育与个体教育相配合的多种教育方式,加强正面引导;另一方面,必须强化社会传媒承担的社会责任,密切学校与家庭配合关系,多管齐下,及时有效地控制社会化因素对大学生婚恋观的负面影响,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美好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6.
论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观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农民工队伍的主体,当前,这一群体的婚恋观正经历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但由于社会及个人的因素,其婚恋观还存在消极的一面。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观的引导,促使其健康转型。为此,社会应营造良好的氛围,政府也要积极发挥职能,深化改革,特别是消除二元社会体制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观的健康转型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社会全方位的转型时期,各种新观念、新思潮层出不穷,女研究生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特殊群体,她们的婚恋观正在发生着温和而又深刻的嬗变。相对于女大学生而言,她们的恋爱目的更加明确和务实;在择偶标准上,具有长远眼光和理性色彩;对待与恋人间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更为明确。  相似文献   

8.
当代女大学生理性婚恋观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大学生的婚恋观理性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她们的学业和身心健康,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女性的婚姻家庭发展趋势,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本文主要从女大学生恋爱的普遍现象和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出发,探析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心理特点和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为高校教育工...  相似文献   

9.
雅典公民妻子作为古雅典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在古希腊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她们的生活中心是家庭,她们终生的事业就是生育合法继承人并抚养教育子女、管理家务、为丈夫提供服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产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社会性别视角,对北京市幼儿教师的美德和性格特点、家庭分工、收入、智力和思维能力、领导力、婚恋观以及幼儿教育实践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性别平等意识,但由于受到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其性别平等意识还有待提高.为此,必须对幼儿教师进行职前和职后的性别平等教育与培训,以推进性别平等意识的主流化.  相似文献   

11.
父系文化的强势渗透与影响,使女性始终处于"被看"的位置上,在婚姻、家庭、事业等问题上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人格的扭曲.<围城>中的女人大多是知识分子,受过新思潮的影响,有的还留过学,接受过西方现代文化的洗礼,所以她们不甘心接受父系文化分配给她们的既定角色,渴望着自由恋爱与家庭幸福.可是父系文化早已潜移默化,为他们的集体无意识产生了内化作用.本文着重探索父系文化在她们择偶上所产生的心理指归作用.  相似文献   

12.
老舍和曹禺独具特色的婚恋择偶标准既是他们女性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们和女性真切交往的现实反映。理性使老舍没有在那场刻骨铭心、美好曼妙的初恋失败后走向沉沦,反而坚定务实地寻找适合于自己的人生伴侣并组建起幸福温暖的婚姻家庭。激情使曹禺大胆走出不满意的婚姻,勇敢寻找自己的真爱和归宿,三次婚姻并不代表曹禺朝三暮四、喜新厌旧,恰是他作为现代文明人,认真思考严肃对待男女两性婚恋的明证。老舍、曹禺无论是从理论抑或实践都给我们现代人在婚恋择偶方面做出了示范,从这一点来说,他们对现代中国的贡献也许不简单地限于文学范畴。  相似文献   

13.
《太平广记》记载有大量反映唐代妇女生活状况的史料,对认识和探讨唐代妇女婚恋、家庭生活及社会活动、社会地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唐代妇女具有“择偶的自由”、“妇女不重贞操”、“男嫁女娶与妒妇惧内”等特点,充分反映出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确实有较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苏红编制的大学生婚恋观问卷,对304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婚恋观的特点及其差异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发现,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婚恋观的性爱抉择维度上、恋爱动机维度上以及婚姻自主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性爱抉择维度和婚姻角色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恋爱状态差异;在性爱抉择维度和婚姻忠诚维度上,本科生和研究生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性别、恋爱状态等因素影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婚恋观;相比男生,女生在性爱抉择上更保守,恋爱动机更清晰,但婚姻自主度较低;相比曾经恋爱过的群体,正在恋爱的群体在性爱抉择上更传统,在婚姻角色上更加开放;相比研究生,本科生在性爱抉择上更保守,对婚姻的认识上也更忠诚。  相似文献   

15.
英国19世纪女小说家的恋爱婚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19世纪涌现出了一大批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们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创作了不少不朽之作。其中那些女作家尤其突出。她们的一系列爱情故事小说表达了她们对恋爱婚姻的理解和解释。她们一致认为:幸福美满的恋爱婚姻是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上的。同时,她们也有完全不同的观念。简·奥斯丁揭露了门当户对恋爱婚姻观;夏洛蒂·布朗特认为男女在爱情上是平等的;爱米莉·布朗特则把爱情写成矛盾的漩涡,更有人不慎失足于其中;而乔治·爱略特强调女性要循规蹈矩,甘于平凡。她们充分表达了19世纪女作家的形形色色的恋爱婚姻观。  相似文献   

16.
婚姻、爱情一直是新时期女性文学极力彰显的主题。从执着追求爱情到毅然放弃神圣情感,从为了维持生活现状懒得离婚到为了寻觅人间真爱摒弃婚姻,女作家们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了处于情爱漩涡中的男女主人公们的婚恋心态及由此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从而构成了新时期文学创作中一个独特的景观。  相似文献   

17.
《傲慢与偏见》中的贝内特太太无知粗俗、愚昧依附、自我迷失,反应了当时女性主体意识缺失的社会现状,诸如女性智力教育权利的被剥夺、婚姻的依附以及人格魅力的缺失等等。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通过对贝内特太太和追求独立女性意识的伊丽莎白的对比分析,凸显了奥斯汀所倡导的男女智力平等的教育观、爱情第一的婚姻观、独立思考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8.
陈若曦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了优秀的长篇小说《突围》《远见》《二胡》和《纸婚》,通过婚恋与情爱故事探究海外华人女性的精神求索历程。在这类移民小说中,陈若曦塑造了一系列在中西文化冲击融会下艰难成长的华人女性形象,她们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却又置身于美国那种需要独立拼搏的西方文化中,勇敢地放弃父权社会中的爱情与婚姻,选择有尊严的独立生活来抗争,从而达成自强,遂成为她笔下女性形象的鲜明特征。小说中她们从迷茫到自立的成长历程,也是她们在异国生存中的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变化过程。这种身份认同,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进而达到融入异域环境;这种文化认同,源于对西方文化的包容,进而达到接纳,促进了个人自强,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呼唤女性自主精神升华的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19.
对《秋夜》的主旨,历来争议很大,如把它当作爱情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鲁迅和朱安的婚姻是没有感情的,和许广平开始恋爱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爱情之火被点燃,想爱,一方面又顾虑重重,怕爱,怕没有好结果.《秋夜》就是这种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0.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女性对事业和婚姻的定位取决于婚姻及事业的效用函数决定的总效用函数的最大化要求及两种选择的成本,在现实中,女性的事业和婚姻的定位受到诸多因素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而有不同.要提高女性的事业偏好度,必须努力营造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在全社会建立起女性追求事业的宽松环境和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