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汤达的《红与黑》无疑是一部经典名著。看《红与黑》,当然是先被于连吸引。我无法对其所影射的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有多么深刻的理解,感动我的,是人物本身。喜欢他的自尊与自怜。他的自尊中充满了任性和固执,这当然不是什么优点,但是,很个性化。让人感觉:这就是于连。我敬仰这个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中挣扎的人物。一叶在浪尖上颠簸的扁舟,即使葬身海底,也悲壮得美丽。人们总说他是一个野心家。我觉得他不过是一个顺应了“人往高处走”的生活逻辑的典型。他是一个真正的波拿巴灵魂的皈依者。他的野心让我喜欢他。如果我们不能像五柳先生那样有…  相似文献   

2.
我接触《老友》,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今年4月间,我因工作关系到一离休老干部家征求并询问有关党史资料情况,在他那里发现了《老友》。当时翻阅了一遍,并选了几本借回家细读。不读不知道,一读大开眼界。我认为,《老友》不但栏目多,而且内容有广度、有深度、有层次、有质量。在我订阅的国家级和省级的10余种刊  相似文献   

3.
《我弥留之际》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且荒诞,但是作家正是想通过这样的描述来展示人类的苦难,挖掘人类心灵所经受的矛盾与磨难。《我弥留之际》的另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救赎。福克纳把小说中本德仑一家置于人类两大灾难——洪水与大火之中,其家庭成员各怀心事、貌合神离地送女主人艾迪的棺材长途跋涉的情形像极了"中世纪送灵魂去赎罪"的仪式。福克纳不只是为了揭露人类的丑陋而写作,他更希望借此来帮助人们获得战胜困难的信心。  相似文献   

4.
《老友》2014,(3)
正我接触《老友》是1993年的事。那年,我从乡中学调到樟树市教育局工作。有一天,我发现收发室有一本从没见过的杂志——《老干部之友》,便拿到办公室看起来,看完觉得很适合老年人阅读,就送给了离休老局长黄时干。没想到第四天,黄老到办公室来找我,要我再找几本。他还说"这才是我们老年人看的好杂志……"又过了七八天,几位退休干部也来向我要《老干部之友》。我带着疑问去问黄老,他说:"我只看了一本《老干部之友》,就被杂志中的文章打动了,我从中找到了离休后  相似文献   

5.
对于《红楼梦》,我是再熟悉不过了,黛玉、宝钗、紫娟、妙玉等众多人物,我了如指掌。就让我来说说我心中的《红楼梦》吧!4岁爱宝玉《红楼梦》是我妈妈的最爱,可以说,我在娘胎里的时候就受到《红楼梦》的熏陶了。4岁那年,我让妈妈读《红楼梦》给我听,听是听不太懂,就知道妈妈笑我也笑,妈妈哭我也哭。当我看到插图里的贾宝玉时,觉得他脸白白的,那么漂亮,就像童话里的王子一样。我立刻就喜欢上了他。7岁爱黛玉“妈妈,黛玉姐姐好漂亮哦!“”贾宝玉喜欢的女孩儿能不漂亮吗!”哈哈,我喜欢黛玉,也是从“漂亮”开始的。那时,我的心愿就是长大了能像黛…  相似文献   

6.
雷雨田 《老友》2010,(1):64-64
我与《老友》结缘整整13个年头。读了13年《老友》,也陆续向《老友》写了一些稿子。13年中,《老友》共刊登了我39篇文章。13年来,我心目中《老友》的编辑们,是一个团结协作,热心为作者、读者服务的团队。  相似文献   

7.
《我的军营我的梦》以军旅生活为题材,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理想的人性化的现代科技军事世界。作者用极为简单、清晰的语言,将大量的军事机械与科技构想呈现出来,作品中既包含着作者对军旅生活的憧憬,也展示了他对军营生活和未来发展的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8.
李力扬的诗集《玫瑰花》(Rose,1986)、《在我爱你的那座城市》(The City in Which I Love You,1990)及《我的夜晚篇》(Book of My Nights,2001)堪称抒情三部曲。爱与死亡是他诗歌创作的主题。而爱与死亡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爱与死亡主要体现在李力扬对家人的回忆中,可以说他所有的作品都在回忆他的家人。李力扬以西方文化为主体,通过对家族的回忆,吸收中西文化来表达对现实的超越,实现灵魂精神的归家。  相似文献   

9.
走近海德格尔──我读《拯救地球与人类未来》行者海德格尔作为人类智慧的一个高峰耸立在那里,发散着神秘的光芒,令人望而生畏,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诗@语言@思》既抽象又晦涩。所以,我一直幻想能遇到一位专门研究海德格尔的专家并向他当面求救。今年春节前夕...  相似文献   

10.
惠特曼在《我自己的歌》一诗的开头写首:“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承担的你也将承担,/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尽管这个“我”总是以叙事者的身份在诗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个“你”却始终伴随着“我”,歌唱着《我自己的歌》。在惠特曼之前,从未有哪个美国诗人像他这样如此重视过自己的读者。文章从诗人戏剧性地表现“我”与“你”的关系中,探讨这首诗中抒情性与史诗性兼容并蓄的创作特点,从而窥视美国现代长诗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编辑/有心我今年29岁,在家务农,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是《山西老年》杂志的一名忠实读者。在刊物中,我看到了一桩桩、一件件,说不尽爱心无限,道不尽人间真情的真实事情,了解到了古往今来的名人趣事,学到如何安排饮食,如何拥有健康,懂得了法律知识,树立了道德观念,《山西老年》引导我领悟人生。说起来,我认识《山西老年》也只有两年的时间,那是2002年的夏天。夏天的农村经常停电,没电了,自然电视也看不成了,所以,我就到隔壁的四爷家去借书看。四爷是个老教师,现在退休在家,在《山西老年》刚开始发行时,他就订阅了。他的身体特别好,他常跟我们…  相似文献   

12.
每当空闲时,独处陋室,捧读《山西老年》,是我每日消遣的一部分,也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年前,在我刚刚退休、无所适从的时候,心中充斥的是困惑和茫然。每日除和老同志们闲聊或与电视为伍外,便是看下棋、学搓麻将。在一次闲聊中,侯吉祥局长知道了我的心情,便将他的《山西老年》杂志给我看,当时我本想只是随手翻翻,但一本未看完,就不禁暗自叫绝,频频喊好。该杂志排版的格局、内容和精粹文章像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我一下看完了三本,爱不释手,暇思不断。  相似文献   

13.
朱中辉 《老友》2014,(1):69-69
正我认真细读了2013年第10期《老友》杂志《婚姻家庭》栏目中的一组文章。这一组文章都是反映老年人再婚生活的,我读后深有感触。我也是再婚老人。这一组文章说出了我的心里话。2000年,妻子病逝后,我感到非常悲痛,家庭生活无法安排,儿女又没成家,我总担心后半生怎么过。在好友的关心下,我与现在的妻子曾金凤结了婚。曾金凤进门后,担负起了管理家庭、教育子女的重担。她不仅抚慰了我悲痛的心,还热心支持我在乡镇工作。儿女长  相似文献   

14.
一、鲁迅小说中“我”的写法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两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十二篇:《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由此可见,鲁迅是很喜欢用第一人称进行小说创作的。一个作家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结构小说,展示情节,突显主题,这是由他的创作观和艺术个性决定的。鲁迅写小说有着非常明确的创作目的,就是“想利用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老友》2014,(10)
正我喜欢《老友》,一有空就认真阅读,因为《老友》办得好。她是全省唯一一份老同志自己的刊物,学习她使我增长见识,受益匪浅。1996年,单位退管办为每位离退休干部订了一份《老干部之友》(《老友》曾用名)。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老友》。我每月拿到《老友》时,首先浏览一下目录,然后就开始一篇一篇地认真阅读。《老友》是一本好读物,对我的思想与日常生活都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孙自峰 《小康生活》2000,(12):50-50
我与《专业户》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爱读《专业户》,是因为我受《专业户》的影响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户的?哪位农家不向往《专业户》?一本《专业户》,一曲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高歌,把时代和青春的音符奏响。我爱读《专业户》,是因为她给了我知识和美的享受;我爱读《专业户》,  相似文献   

17.
《我爱这土地》以它与艾青其它诗歌的统一性汇入他的诗歌大潮中,但在整体精神相对一致的书写中已经包含了具体意象意境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出他对自我身份、生存价值、生命意义、死亡意识的认识的一系列发展,开启了后来的写作内涵。该诗成为艾青诗歌的一个转折点,是诗人对自己创作的一次自觉的界定,完成了作者对自我的三个层面的超越,反映了诗人的自我发展与时代要求之间的统一,由此更显示出它独特的意义与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专业户》杂志的老师:您好!在新的一年里,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向您拜年,祝《专业户》越办越好。我是一个农村青年,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在致富的道路上受到许多挫折之后,有幸结识了《专业户》。相见恨晚,如饥似渴,终于从《专业户》的许多致富信息中,认定良繁推广这条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19.
宋桂林 《老友》2008,(11):52-52
在为读不到精彩文章而苦恼时,老友向我推荐订一份《老友》杂志,说它会告诉你一切。从此,我与《老友》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年来,我从未间断阅读《老友》,这已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偶尔没有看到  相似文献   

20.
《简爱》与《我的光辉生涯》被评论家认为是女权文学的代表作,其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迈尔斯·弗兰克林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先锋。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作者生平、作品及其主要人物,阐明两部作品虽然在不同的时间描写了发生在不同国家的故事,反映的却是同样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