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5年7月2-3日,第三届两岸三地高校社会学研讨会在福州大学隆重召开。两岸三地高校社会学研讨会是由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与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学系组织发起的学术交流年会,会议主题主要围绕两岸三地华人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而设立,目前已成功举行了三届研讨会。第三届两岸三地高校社会学研讨会由香港科技大学主办,福州大学承办,会议主题为“经济发展与社会整合”。本次会议正式代表20多名,其中有在两岸三地享有盛誉的社会学家边燕杰教授、丁学良教授、高承恕教授、黄金麟教授、李强教授与景军教授等,收到学术论文20…  相似文献   

2.
2020年11月6~8日,来自省内外50多所高校和10多家科研院所的100余名专家和学者齐聚美丽的昆明,共同为中国环境社会学学科发展和研究进行了高级别的学术研讨。本次会议还完成了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换届工作。会议由云南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承办单位为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  相似文献   

3.
2010年9月25日,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日本农业历史学会、韩国农业历史学会主办的第十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南农业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为"历史上的水稻、水利、水运"。参会学者代表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广泛交流,其中关于明清时期的水利和水运研究是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为进一步促进学界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扩大交流,本刊编辑部邀请了几位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与会专家学者,就明清时期的水利和水运畅谈自己的观点,以期进一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中国环境社会学自创立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制度化的交流平台。在此基础上,第六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围绕“美丽中国与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主题召开,参会者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以及不同的理论视角,从不同层次和维度探讨了绿色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的呈现机制、环境公正、环境治理和“美丽中国”建设等议题,并且对此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会者的研究成果既有扎根本土的分析,又有全球的理论视野,体现了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凸显了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政策应用性,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机制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第五届文体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文体学研讨会在重庆召开,吸引了来自中国、英国、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100多所高校的200余名代表参加.大会主题为“新世纪初文体学研究的新进展”,议题涉及文体学诸多分支学科,充分展示了21世纪初国内外文体学研究的新方法、新趋势、新成果.归纳起来,本次盛会有如下一些亮点:(1)中外学者热情参与,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与会者提交的论文数量和质量高;(2)研究的视野宽阔,理论视角新颖、独特,研究方法灵活多样.既有理论探索又有实证研究,分析对象既有文学文本也有非文学文本,既有中外经典文本也有当下流行的影视文本、网络文本;(3)文体学的部分分支学科,如文学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认知文体学、叙述文体学等,成为本次会议的热点议题,成果丰硕;(4)文体学的一些前沿学科,如语料库文体学、批评文体学、多模态话语分析、英汉文体学对比研究等已进入中外学者的研究视野,并收到了丰厚的回报.  相似文献   

6.
孔哲 《东方论坛》2010,(6):127-128
2010年10月22日至24日,东亚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青岛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与青岛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来自韩国、澳门和我国各大知名院校文学、语言文字学、社会学等不同专业的6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共收到了70余篇论文和论文提纲。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着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意义和现状、东亚各国文学与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的经典作家作品研究等几个方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学习,思想与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10月10—12日,第四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在青岛成功召开。本届研讨会由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河海大学社会学系、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承办,《环渤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路径研究》(13YJA840023)课题组、青岛中传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协办,研讨会主题为"海洋开发与环境保  相似文献   

8.
2007年8月13日至8月17日,由九江学院主办,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学报编辑部及九江学院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陶渊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顺利召开.  相似文献   

9.
第三届中华成语文化论坛主要内容涉及:成语文化的蕴含研究;成语文化的应用研究;成语本体研究以及成语的其他方面的研究等。论坛充分展示了目前成语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新进展,表明了成语研究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正为纪念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开创120周年,纪念中国语文现代化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家、世界著名语言学大师、国际汉语教学之父赵元任先生诞生120周年,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十届年会暨首届汉语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10月13至15日在同济大学召开。本次学术会议由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和同济大学联合主办,近250名国内外专家学者与会,收到论文200余篇。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综合处副处长周道娟女士、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教授、上海市  相似文献   

11.
"东亚书院与儒学国际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成功举办。这次会议以多学科、多视角、新方法研究为特点,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书院本身、书院与儒学的关系、韩国书院研究三个主要方面展开学术交流。对韩国书院的研究是这次会议的亮点,而对中外书院的比较研究将成为以后书院研究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体系的崩溃瓦解和东亚的崛起,面对发生重大变化的国际形势,东亚各国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本国以及本区域的历史。其中,韩国历史学研究者白永瑞积极倡导重构东亚历史,并提出“作为知性实验的东亚”的概念,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成为亚洲学界有关东亚论述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亚洲本土东亚史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第三届欧亚论坛“形成中的中亚权力均衡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9月28日-2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六个方面的深入讨论与交流,使学界对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状况及在中亚各方面的影响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新区域主义已经成为东亚地区一种重要的理论与社会建构。新区域主义的开放性等特点适应东亚地区的安全现状,同时东亚的安全形势也为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新区域主义理念的指导下,有助于将带有冲突性质的国家间关系的“安全复合体”转变为具有合作性质的“安全共同体”。文章试图从新区域主义的视角探讨建构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垂直分工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的起点,但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东亚模式的最主要经验是引进技术为本国产业升级服务,亚洲金融危机的最大教训是避免外资影响本国经济的自主循环和自我积累能力。为最大限度地获取垂直分工的利益,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总体上应选择外贸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并在必要的时期辅之以外资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任何思想和文化的本质都不是独自形成的,而是与其他思想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通过比较韩国、中国、日本的思想和文化的本质,找出东亚三国思想的差异性,通过与西欧中心主义的比较找出其普遍性,从而使相对独立发展的,不强求相互同一化,但相互促进的东亚文化,成为21世纪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共同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金融动荡的主要原因是实施了东亚模式。东亚模式的内涵包括政府强力干预经济、推行赶超战略、依赖外向型经济和吸收过量外资。这些因素的负面作用造成了东南亚金融动荡  相似文献   

18.
2009年9月7日—10日,"近代东亚的接触空间:以中国东北地域为中心(1895—1945)"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华大学隆重召开。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促进东亚地区的学术交流,繁荣东亚地区的理论研究搭建了平台。  相似文献   

19.
关于古代东亚国际体系理论的研究,学界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然而学界的研究多集中在“汉唐东亚”与“明清东亚”,根据汉唐时期或明清时期的东亚国际体系所提炼出的要素对于10至13世纪的东亚解释力不足。虽然学界关于10至13世纪东亚各政权间具体问题的探讨,为宏观探讨同时期东亚国际体系奠定坚实基础,但仍未步入理论层面。制度化的封贡体系的形成时间正是在11世纪初,即辽朝中期。缺乏对10至13世纪的东亚国际体系的整体把握,无法正确、深刻地理解东亚是怎样由“汉唐东亚”步入“明清东亚”,进而也就无法正确认知当代东亚国际问题的历史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20.
2014年6月25日至29日,“远东文学研究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5周年研讨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与会的中外学者就老舍与外国文学、老舍在世界20世纪文学上的位置、老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老舍创作的海外译介等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这次大会彰显了老舍及其创作的时代意义和世界地位,实现了中国老舍研究界与海外老舍研究界乃至汉学界的一次充分交流,也总结了过去两年来老舍研究方面的经验、成绩和不足,这对于老舍研究乃至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