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1 毫秒
1.
本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关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著名哲学命题,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宝库,指导和推动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人有责任在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毛泽东同志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做进一步深入的挖掘。 一、“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与“实践──认识──实践”两个命题之比较 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同志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据此,理论界许多同志一开始就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以下简称“两变”),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科学命题。它是对认识过程中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关系的科学表述,是对马克思主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基本思想的正确概括。但是,有的同志把“两变”这个命题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对立起来,认为“两变”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否定,从根本上动摇了唯物论”。这里,涉及到如何理解“两变”原理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关系问题。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中的精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唯物论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核心。它是在认识,克服和反对主观主义思想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九二九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指出:“因为对于政治形势的主观主义的分析和对于工作的主观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哲学著作《实践论》里,阐述了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其中,由实践到认识,即由物质变精神这个飞跃过程论证得比较详细,认为它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对于由认识到实践,即由精神变物质这个飞跃过程则讨论得不够。马克思曾经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9页)关于如何改变世界,如何使“主观见之于客观”(《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45页,以下引自该书的只注页码)的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极有特色的一部分。需要我们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完整地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两个飞跃”的过程中,精神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本文想就这一问题粗略地谈点看法。 我们认为,在“两个飞跃”过程中,精神既可以向内发挥作用,也可以向外发挥作用。所谓向内的作用是指精神在头脑内部的作用,这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摄取感性认识并使其上升到理性认识;使理性认识转化为“理想意图”。向外的作用是指精神对外界发挥反作用,这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反作用于精神和反作用于物质。 那么,精神对摄取感性认识并使其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些什么作用呢?我们这样提出问题,是以人们已从外界获得一定精神为前  相似文献   

6.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管子》中的名言,见于卷首首篇《牧民》:“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轻重(甲)》篇中也有类似同样的话.这两千多年以前的言论,至今读起来还是那样令人信服.其原因是它在讲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时,体现了物质是基础,物质决定精神这一唯物的观点.所以它不论距离今天有多久,仍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永远不会泯灭.《管子》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命题,是因为《管子》清楚人们首先需要吃、喝、  相似文献   

7.
自从前年有的同志提出认识论的“感性、知性、理性”三范畴以来,认识发展阶段问题的讨论吸引了很多的哲学工作者,相继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就文章的观点来说,有的主张“三范畴”;有的主张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理性两个阶段,再从理性认识阶段进一步区分出知性和理性;有的主张知性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有的主张知性不能作为认识过程的独立阶段;还有的强调了认识到实践、精神变物质的阶段。总之,众说纷纭,各抒已见。为了使讨论能进一步深入发展,一方面当然仍应允许不同观点的发表,另一方面可以考虑作这样的工  相似文献   

8.
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这是由毛泽东第一次明确作出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原理。对于这一原理,怀疑者力图否定它、回避它,认为它难以同二元论和精神万能论划清界线;而赞同者则把该论断中的“一定条件”解释为物质条件。这些理解都是不对的。此外,把这个事关社会主义兴衰存亡的重大问题视为纯理论问题,长期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也是不对的。实践已经反复证明,轻视精神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性作用(有益的或有害的),放弃正确的路线和政策指导,放松思想、文化、理论战线的工作,会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多么严重的损失!我们应当对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决定作用的命题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反对误国误民的“反作用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9.
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关于认识源泉问题,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有的说“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有的说“客观物质是认识的源泉”,还有的说“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客观物质是源泉的源泉”,如此等等,看法不一。对此也谈一点个人初浅的看法。 实践产生认识,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但是,实践只能是人们认识客观物质的方法、手段或途径,客观物质才是认识的源泉。  相似文献   

10.
依据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原则,质疑“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由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方法论性质可知,事物的矛盾对立、运动发展的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邓小平同志主张“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方法论运用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我国社会现实中,似乎一提倡精神鼓励,就势必陷入过去“空头政治说教”、“精神万能”的“左”祸中;一提倡物质鼓励,就难免不误入“拜金主义”、“金钱万能”的歧途这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的理性认识误区和实践操作难题,借鉴西方企业管理的激励理论与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力图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探讨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高度有机统一、辩证有效实施的如下基本原则和方法:坚持第一需求原理,实施物质激励,必须实现精神动力化;坚持第二需求原理,实施精神激励,必须注重客观务实与情理交融的有机统一,最终使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融为一体,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2.
施启良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上发表了《宇宙统一于信息吗?———与王存臻、严春友同志商榷》一文,对“宇宙统一于信息”这一命题提出种种诘难。其实,施先生误解了这一命题。所谓“宇宙统一于信息”,不过是说宇宙统一于物质的属性,这一命题是对恩格斯关于物质同一思想的进一步阐发;宇宙“统一于信息”与“统一于物质”这两个命题之间不仅不存在矛盾,而且是一致的,前一命题以后一命题为前提,同时它又是对后一命题的具体化,它揭示了物质统一性的具体方式。互联网和克隆技术的发展,为全息统一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全息论正是把中国某种古典思想嫁接到现代科学发展之树上而出现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8年 ,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命题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是对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一现实的正确反映和科学概括 ,它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创新。但是 ,反思人们对此命题的某些论证 ,却可以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所以 ,在人们以往对此命题论证的基础上 ,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来分析、说明和论证科技生产力 ,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及江泽民同志提出和强调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命题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林彪、“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肆意割裂、歪曲、捏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某些原理、语录以及他们炮制出来的观点变成宗教教条,束缚人们的头脑,禁锢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思想僵化、半僵化状态。这种状态,在“四人帮”被粉碎后,成为在实际斗争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严重障碍,也成为理论发展的严重障碍。一年来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从根本上打破了这种状态,对于人们在各个领域冲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种种禁区,科学地研究问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研究并高度评价了这一讨论,认为这个讨论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尽管实践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尽管讨论已经进行了一年,仍有一些同志怀疑或部分地怀疑这个原理的正确性,看来讨论还有继续并深入下去的必要。为此目的,我们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继提出“三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 ,进入新世纪 ,江泽民同志又适时地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并将其概括为“五种精神” ,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 ,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 ,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众所周知 ,江泽民同志是在全国干部“三讲”教育向纵深发展的时候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这次 ,江泽民同志又在全国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迎接新世纪到来的重要时刻提出了“五种精神”。所以“五种精神”…  相似文献   

16.
<正> 早在我国战国时期,孟子在同陈相的辩论中,就用物质生产中分工的必要性,来论证脑力劳动(劳心)和体力劳动(劳力)分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而说明了一定要摆脱物质生产劳动,才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精神劳动的道理。在古代西方,也有类似的观点。当时欧洲的思想家认识到,只有摆脱物质生产劳动,才有条件从事精神生产(如亚里士多德就讲过:“哲学是闲暇的产物”);但是,他们都认为,只有把物质生产的重担推给广大劳动者并对他们进行剥削,才能做到这一点,从而表明了他们都是为剥削制度辩护的思想家。这些思想家也在他们的阶级立场上反映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事实: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的分离,同社会的分裂为不同的阶级。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同时发生的。  相似文献   

17.
敏泽在《哲学研究》撰文论述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差异性。他指出:第一,经济的发展与精神的生产是不平衡的。经济的发展可以带来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可以不是这样,其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人们可以从人类历史和当代的发展中,举出无数这样的事例。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应该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就是:我们在大力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自觉而努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8.
人的奥秘在于精神——高清海哲学思想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清海先生毕生致力于哲学思想变革,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人是哲学的奥秘”、“实践是人的奥秘”和“精神是人的奥秘”这三个命题中。高先生晚年通过对实践与精神之间关系的反思,最终以“精神是人的奥秘”否定和扬弃了代表着他所创立的实践哲学理论核心内容的“实践是人的奥秘”的哲学论断。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和历史文化语境两方面,并通过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这一命题的比较,揭示了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精神实质,认为“不平衡”论实际上是从物质生产同精神生产的复杂关系这个层面,更具体更深入地批判了庸俗经济学家对物质生产的庸俗解释,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性、过渡性  相似文献   

20.
高清海先生毕生致力于哲学思想变革,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人是哲学的奥秘”、“实践是人的奥秘”和“精神是人的奥秘”这三个命题中。高先生晚年通过对实践与精神之间关系的反思,最终以“精神是人的奥秘”否定和扬弃了代表着他所创立的实践哲学理论核心内容的“实践是人的奥秘”的哲学论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