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焕周 《学术交流》2004,16(4):147-151
抗战时期,老舍先后创作了九部话剧。讴歌民族英雄、渴望民族新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批判犬儒主义的人生哲学、探索中国新文化出路的文化分析,是其思想内容的两大特点。"出走"的情节模式和对照的人物塑造手法,是其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老舍抗战剧作的文学史意义在于它广泛而深刻地表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理而成为一面时代的镜子,开拓性的题材和新颖性的形象系列,扩大了现代话剧表现生活的穿透力,对于老舍后来的小说和话剧创作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研究现代文学,不应漠视老舍抗战剧作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2.
从当代台湾学人笔下的老舍,管窥台湾老舍研究之特点及趋势王晓琴从目前所能见到的台湾的报刊及学术著作中,不难发现,当代台湾学人对于有着“赤子之心”和“仁者情怀”的文学家老舍,真可谓情有独钟。早在五十年代,大陆作家作品在台湾尚普遍遭禁之时,台湾报刊对当时在...  相似文献   

3.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寻求外部援助的思想及其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科纵横》2017,(1):32-37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指出了"中国与世界不可分"这一重大事实,提出了"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的主张,强调了"目前是全世界法西斯阵线与反法西斯阵线的伟大斗争时代"的重要意义。它给我们的启迪就是:政党成长壮大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外部援助;事业成功有赖于坚持独立自主立场和寻求外部力量并重的方针政策;它为建立统一战线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立场和争取外部援助并重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4.
重现历史的凝重──评《战时东南文艺史稿》张杰慧,查晓明在历史积累的丰厚文学艺术遗产中,战争文艺历来是人类伟大的艺术杰作之一。只要稍稍翻开历史,中国抗战文艺这一在可歌可泣的年代里写就的可歌可泣的作品,就熠熠闪耀在漫漫的历史流程中。在抗战血火中诞生的战时...  相似文献   

5.
老舍研究的新视野──读《老舍与北京文化》王晓琴中国文学巨擘老舍与中国文化名城北京是紧紧缔结在一起的,正如他所言:这“是整个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不管我在哪里,我还是拿北京作我的小说的背影”。可以说,是北京创造了文学家的老舍,是老...  相似文献   

6.
吴小美教授(女),1933年9月生,江西金谿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分配来兰州大学中文系任教至今。现任兰大中文系教授,兼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校文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并历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鲁迅研究学会理事、中国老舍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甘肃分会副主席。理论专著有鲁迅研究论文集《虚室集》、《中国现代作家与东西方文化》、《论老舍的文化思想和小说创作》等三部,学术论文四十多篇。  相似文献   

7.
论北京人艺对老舍戏剧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即把文学和剧场“打通”了来研究)考察了北京人艺对老舍戏剧创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作家剧本的选择、分享经验、对剧本的建议和修改等方面,并通过精彩的演出促进了老舍独特的戏剧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今日辽宁》2008,(3):50-50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曹雪芹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得到国内外崇高的评价,而且视为中华民族文化优秀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品位与价值:战时东南文艺的历史检视王嘉良在我国现代文艺史上,战时东南文艺运动的存在是一个无可漠视的现实。在长达八年抗战中,时称“东南半壁”的浙、闽、赣三省及皖南地区,聚集过一批作家艺术家,打出“开展东南文艺运动”的旗帜,演出过一幕有声有色的抗战文艺活...  相似文献   

10.
彭波 《东西南北》2013,(23):68-70
鲁迅曾经“甩下”同时代的伟大作家们,独自走进语文课本。现在,他们回来了,相形之下,他好像离开了。  相似文献   

11.
68个春秋过去了,历史的风雨怎能吹熄我们心中卢沟桥的连绵烽火,和平的歌声又怎能隐去“七七事变”呼啸的枪声?抗战八年,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浴血反击的八年,也是铸就伟大民族精神的八年。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  相似文献   

12.
“让我们,中国和印度,联合起来吧;让欢迎伟大时代的歌声响起来吧!让我们两个国家把欢迎的灯点起来,迎上前去吧!”——泰戈尔(1924年)泰戈尔是印度现代的伟大作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泰戈尔在他的一生当中,非常重视中印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友好事业,他对中国人民是始终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最受西方重视的作家之一.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西方各国的作家和评论家从未间断过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评介.他们对中国近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研究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和国民党双方的抗战战略形成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指出领导中国坚持抗战胜利的重任,不能不更多地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相似文献   

15.
朱明 《社科纵横》2006,21(5):118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中国的抗战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取得反击侵略完全胜利的战争,是抗战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日侵略的主战场。中国的抗战对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起了重要的配合作用。并且,在抗战中,人民力量壮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陈爱  陈坚 《浙江学刊》2003,(2):92-97
张爱玲和老舍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家,均对喜剧性及幽默、讽刺、反讽手法存有偏爱,但在呈现形态上却风格迥异。张与老舍代表了喜剧艺术的两种型态:反讽的和讽刺的。通过喜剧方式,老舍体现的是社会关怀,张则是反思存在;老舍喜欢褒贬是非,张则超然物外;老舍常用夸张嘲谑,张则收敛沉练。  相似文献   

17.
夏衍作于一九三八年秋的四幕话剧《一年间》,是一部富有时代特点、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剧作。一九三七年开始的抗日战争,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空前伟大、空前广泛的民族解放战争。日本军国主义者妄图吞并中国的行动,在全中国范围内卷起了民族革命的高潮。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了民族和国家的生存而奋起抗争,民族资产阶级、乡村富农和小地主们对抗战也普遍表示赞助或同情,甚至连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当权派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也不得不赞同抗战的要求。团结抗日在抗战之初成为一切不愿  相似文献   

18.
尤红娟  高月丽 《唐都学刊》2009,25(4):105-108
老舍与张爱玲都是各自所生活的城市的忠实书写者.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成长起来的作家,受时代浸染,其小说创作或隐或显地呈现启蒙意识.老舍立足民间,直接承继启蒙传统;张爱玲将新文学传统隐蔽地介入到她的小说中,转化成叙事背景.对于二人都关注和表现的都市女性悲剧,老舍注重从社会批判的角度来解读,张爱玲倚重挖掘女性自身的劣根性,其创作延续并发展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提倡的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传统.  相似文献   

19.
老舍的短篇小说《歪毛儿》模仿了英国近代作家贝尔斯弗德的奇幻小说《恨世者》,但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进行了若干改造。贝尔斯弗德《恨世者》的主题是“恨世”,而老舍《歪毛儿》的主题却具有多义性。《恨世者》的主人公是个大智若愚的“隐者”,而《歪毛儿》的主人公充其量只是个徘徊于“敷衍”与“硬拐硬碰”之间的“畸零人”。老舍不赞同“恨世”,而主张用宗教的人格教育作为济世救人的手段;他认为,若能以耶稣外圆内方的人格为楷模,人们也可能在纷乱的现世中“得到许多许多的自由”。  相似文献   

20.
崔新京 《日本学刊》2001,(6):112-121
日本现代文学史的案头上 ,陈放着一个似已尘封的文学文本。它便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野间宏 ( 1 91 5— 1 991 )的小说《脸上的红月亮》1 。野间宏作为日本“战后派”的代表作家 ,一生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他还曾于 1 962年 5月和 1 982年 1 2月 ,两次率日本文学代表团访问中国 ,不仅与茅盾、老舍、巴金、丁玲等中国作家结下了深厚友谊 ,也为中日文学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在 2 1世纪的今天 ,重新解读《脸上的红月亮》,感受并体味这篇小说的深长意蕴和艺术魅力 ,或许会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