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菁 《社科纵横》2008,23(9):35-36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进行疏理,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论述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但在其一些著作里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必然性进行详尽的论述,其中许多观点仍对今天的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日本学刊》2021,(2):101-124
日本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产生于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农业部门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的同时,老年劳动力长期被束缚在土地上;经济增速放缓后,高龄劳动力大规模向农业回流,又进一步加深了日本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程度,从而对农业的产业竞争力提升和村落共同体功能维系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形成这一困境的重要原因是农业综合效益和收入水平偏低,而阻碍农业收入水平提升的深层原因是大部分农户长期以来经营规模过小。为充分利用大批老年农业劳动力退出农业生产的契机,加快构建以农业核心经营者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日本近年来在农业补贴、土地流转和产业融合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日本为摆脱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困境而进行一系列农业改革的经验,或可为中国农业农村治理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要素与兵团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1985-2005年间,兵团农业总产值平均以每年8.4%的速度增长,而农业实际从业人员数却在不断减少。本文依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通过对近20年来劳动力要素对兵团农业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从1985年至今,劳动力数量的增长与素质的提高是兵团农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4.
日本、韩国与我国是东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在互相交流的同时,三国之间又相互产生影响.通过比较分析可知,日本、韩国的劳动力在劳动力就业结构、行业结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与我国不同,这主要是因为日韩两国针对各自国家劳动力结构问题采取了相应措施,特别是在雇佣外国劳动力、加强教育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经验、对策对我国改善劳动力就业结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学术界在产权问题研究上,基本都把焦点对准“物”——财产,对劳动力产权很少提及.从劳动力产权的理论渊源来看,马克思和舒尔茨被学术界公认为是劳动力产权理论的先驱.劳动力产权研究的难点在于劳动力产权实现的基本条件;劳动力产权实现的途径包括劳动力产权参与利润分享、健全.劳动力产权保障体系和构建制度化的民主协商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樊欣 《学术交流》2007,1(5):108-110
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党中央以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农业基础论和农业现代化思想,把农业同工业结合起来、逐步消灭城乡差别的思想,争取农民转到工人阶级队伍的思想为理论渊源,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现代化的科学回答。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思想的经典论述,对于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长期性,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启示与制度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条件决定了以城镇化为目标、以城乡均等化为原则的政策思路.已有劳动力转移相关理论表明:制度变迁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果密切相关.在今后的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应在制度完善上充分重视,促进其产生良性效应.  相似文献   

8.
谷延方 《学术交流》2005,2(9):112-116
英国中古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获得较大发展,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农奴摆脱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向城市逃亡.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英国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业生产力的进步使得非农产业和城市人口获得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料,从而为劳动力转移获得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英国是西方最早完成劳动力转移而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给予我们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15,(6):31-38
当前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激励清洁技术创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引入异质性劳动和技术研发激励假定,模型演绎政策干预、劳动力结构和清洁技术的耦合机制。结果表明,自由市场环境下技术研发均衡的稳定性取决于两部门产品替代弹性,通常非清洁技术水平更高且其创新禀赋更优,清洁技术研发往往不足且环境质量改善有限。环境政策能够有效激励劳动力转向清洁技术研发,但政策效果却并不一定能够长期持续。  相似文献   

10.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雪瑞 《学术交流》2007,(2):110-113
目前存在的三农问题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其真正解决也只能是随着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而消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是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它涉及转变的时机选择、技术方向选择、农业经营制度以及在转变过程中的政府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多元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文捷 《阅江学刊》2012,4(5):87-92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上是以流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主的单一模式。近年来,受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进程加快和内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区域间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农村劳动力远距离就业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当地政府必须通过调整农业经济结构、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开辟国外劳务市场等途径探索多元转移就业路径,实现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12.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成了创造价值的首要因素。知识价值论不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否定 ,而是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Using 2011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baseline data,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family structure on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possible endogeneity provoked by family structure, we constructed regression models with instrument variables. Intergenerational co‐residence significantly decreases women's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by 14%, while it has no effect on men's labor supply. One potential reason for this result is residential circumstance. As it is custom to live with elderly parents in multi‐generation families in China, adult women often share the burden of all housework and are responsible for elderly care; thus, cohabiting with parents seems to have negative effects on female labor participation. On the contrary, Chinese culture dictates that men do not spend as much time as women on housework, thus, the probability of working in the labor market is not influenced by residential circumstance. If women were freed from housework responsibilities, the implication is that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labor force would increase.  相似文献   

14.
王晓升 《求是学刊》2004,31(5):33-40
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是通过对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划分来批判资本主义的,按照他的分析,抽象劳动包含了物化.他还试图通过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之间的转换来揭示这里所存在的物化关系.这既反映了他对马克思的误解,又表现了他对于资本主义批判的新角度.他对于马克思的三个弱点的分析进一步展示了他和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方面的不同的视角和目标.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劳动实践德育工程是一种德育范式。从马克思到中共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劳动实践德育的价值观培养,并根据实际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大学生在劳动实践德育工程中是:大学、社区、政府合作的示范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社区公共服务的补位者,社区治理的帮助者。大学生劳动实践德育工程的发展思路是:以实践德育文化的动力功能为核心,扩大大学生和社会公众参与;对大学生劳动实践德育工程加强引导和管理,联合志愿服务组织,丰富社会组织资源;优化大学生劳动实践德育工程的政策和保障;以大学生劳动实践德育工程为载体,健全社会支持结构。  相似文献   

16.
从《诗经》看周族先祖的农事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红 《学术交流》2005,(5):157-160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有着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因此,中国古代诗歌,不管是对现实的描绘,还是情感的抒发,不免带有农业文化的烙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农业社会的诸方面内容。《诗经》中的大量诗篇对周族先祖的农耕、纺织、渔猎、采集和畜牧活动都有详细的记述和描绘。  相似文献   

17.
基于贝克尔家庭经济学和时间配置理论可以证明,劳动剩余条件下的劳动供给并不是无限的。受制于家庭分工的约束,供给曲线呈特殊的阶梯形态:随劳动供给的增加,农业劳动力的保留工资不断提高,且幅度不断扩大。劳动供给对工资的反应是非连续的:只有当工资上升到新的保留工资水平时,劳动供给才会增加;否则,工资上涨并不能带来供给增长。与这种特殊的供给形态相对应,工资上涨的主要动力从农业收入转向工业劳动需求。内蒙、甘肃两省1,5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证明了上述判断。当劳动需求扩张时,由于工资的微调不能带动供给的微调,劳动力市场将长期难以出清。这提醒我们,当前农民工工资上涨与用工短缺并存现象很可能源于劳动剩余条件下的供给不足,并不必然意味着剩余劳动力枯竭,不能作为刘易斯拐点到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劳动力市场形式变迁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秀水 《学术交流》2004,(10):82-86
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存在着体制型、城乡型、行业型以及市场内生型等竞争性与垄断性并存的二元结构劳动力市场形式。要形成市场配置型的劳动力市场,必须进一步改革现有经济体制,实现劳动力流动市场化、劳动就业契约化、就业机会均等化、人力资本产权明晰化和劳动保障社会化。政府作为制度供给的主体,应当提供相应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尽快形成竞争性的市场配置形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农事诗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丽  杨亚军 《唐都学刊》2005,21(3):152-155
农事诗是古代思想文化的载体,是古代农业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统治者实施管理的有效途径,是珍贵的信史资料。从《诗经》到清末,农事诗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先秦,以周原贵族巡田、祭祀、祈求丰年为主,更多地传递出官方信息;汉至唐,以文人士子描绘田园美景为主,是田园诗产生、发展并在艺术上达到最高峰时期;宋元明清,是农技诗与田园诗共同繁荣的阶段,农技诗的出现,表明农业在诗歌中的地位由被动的从属地位上升到主动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观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洋 《学习与探索》2007,(2):140-146
过去的20年,中国农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社会发展方面却进步较小。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村发展观的转变。这个转变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农村不再单纯地等于农业,不再是单纯向城市提供农产品的地方,而是可以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所在;其二,农村不再是可以任其消亡的穷乡僻壤,而是可以体面地生活的地方;其三,农村将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重建组织和文化秩序。新的农村发展观将以"低度发展,高度和谐"为特征,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福利为最终目标。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参与必不可少,其媒介是村民委员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