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南京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南京地区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近期效果,为今后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2007年10月-2008年4月随机抽取南京地区15所高校4500名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基线调查,然后从中随机分层整群抽取1400名一年级至三年级在校学生进行同伴教育培训,作为同伴教育干预组,按同样的方法另选取2000名学生作为同期对照组。半年后再进行相关认知调查,根据认知情况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在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安全性行为、艾滋病患者等问题持正向/积极态度或行为意向的比例上,干预组较干预前组、同期对照组有显著的提高(P〈0.05);而同期对照组和干预前组在多数调查项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伴教育适用于大学生,近期效果明显,应用推广这一方式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江苏省建筑生产企业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相关健康信念及其与艾滋病预防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江苏省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健康信念与艾滋病预防行为的资料,分析其艾滋病健康信念和艾滋病预防行为及信念与行为的关系。结果:调查对象的艾滋病健康信念得分不高,总分7.2分,其中易感性得分和行为效益得分低于其他两项得分。外来务工人员发生性行为时每次都用安全套的仅占8.9%。相关分析显示安全套使用频率与健康信念4个项目得分均呈正相关。结论:外来务工人员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低,今后可以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框架来设计艾滋病行为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的艾滋病防治范式从总体上经历了从隐喻范式到规训范式,再到人权范式的转型。范式转型及其经验表明,以"隔离"、"禁止"为特征的立法模式并不利于艾滋病的科学防治;同时,只重视"干预"、"预防"的立法模式也存在一定局限。进入21世纪,以人权保护为核心内容的艾滋病防治策略被证明是一项既符合科学预防原则,也符合道义伦理、公平正义理念以及制度设计的立法策略。迈向人权范式,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一种可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迅速蔓延与高危行为有着紧密的直接的关联.艾滋病高危行为的产生与行为者的伦理态度以及社会伦理态度又有着深刻的关联.从伦理学角度分析艾滋病高危行为,可以从源头上了解高危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因.由此,从公共伦理政策构建的层面上对艾滋病高危行为提出干预,是有效预防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江苏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服务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VCT),是指人们在经过咨询以后能够对于是否做艾滋病检测做出自我选择的过程。开展VCT服务是进入艾滋病预防、治疗、心理社会支持和关怀工作的切入点和枢纽。在预防HIV的传播,对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减少对HIV感染者的歧视以及为感染者提供合适的治疗转诊服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VCT服务在江苏的试点已显示出大众对此服务的强烈需求。如果当前能在全省广泛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尽早发现感染者,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干预措施,将对江苏省艾滋病防治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及其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内地在艾滋病患者救助方面的工作模式也逐渐显现出不足:政府重预防、轻救助;机构救助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学界研究重理论、轻实务救助论证;媒体宣传不到位。香港艾滋病患者机构救助工作模式效果良好。社工、护士、物理治疗师、筹募团队“四位一体”密切合作,以艾滋病患者为中心,提供生活、心理、危机干预和个人发展等全方位的服务,这些实践经验为内地的相关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西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社会弱势人群和艾滋病性传播的桥梁人群,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引起关注。本文采取社会文化研究视角探讨社会文化因素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影响。贫困、性观念较开放、性知识缺乏、婚姻习俗、转婚传统、使用汉语能力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社会文化结构失范、宗教信仰约束力减弱、医疗服务条件较差等因素促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发生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应针对相关因素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及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防控过程中本土化资源的发掘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的较高感染率,已成为一些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隐患。由于医疗资源贫乏,再因各种原因资源配置不够合理,致使少数民族地区防控艾滋病面临困难局面。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防控工作中,在预防宣传教育、高危人群行为干预、患者及其家属的救助关怀等工作中,应该发掘利用本族语言文字、民间自组织、宗教信仰、民间仪式等本土化资源。  相似文献   

9.
从人类发现艾滋病到现阶段的二十余年时间,艾滋病已经给许多国家带来了严重危害,也给这些国家的儿童造成了极大伤害,包括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儿童和艾滋孤儿。如何有效保护而不是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尤其是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我国应根据具体国情,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和政策,加大宣传教育和干预措施,提高全民预防艾滋病的意识,消除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和偏见,给予他(她)们尤其是儿童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孤儿更多的关爱,使他们和正常儿童一样在社会理解和宽容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在性传播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主要途径的情况下,客观上要求把危险性性行为干预作为我国艾滋病防控的重点。目前我国艾滋病危险性性行为干预仍然面临一系列伦理难题,如性道德教育与性健康教育存在明显冲突,商业性性行为干预面临伦理、法律或政策困境,同性恋者面临“道德多数”的社会环境且基本处于“地下状态”,多性伴行为动机复杂,安全套推广仍然面临伦理、法律争议和实际困难,相当数量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未被发现等。面对这些难题,国家应在调整艾滋病防治工作格局、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基础上,明确把危险性性行为干预作为当前我国艾滋病防控的重点,同时对艾滋病各类危险性性行为干预面临的具体难题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昆山市娱乐场所从业青年生殖健康教育干预研究基线调查的结果表明:娱乐场所从业青年的流动性大;生殖保健知识欠缺;对性病/艾滋病的预防仍有误区,他们的性观念开放;无保护性行为比较普遍;有多个性伙伴的比例较高,是一个高度性活跃的年轻群体。部分从业青年涉及商业性性行为,已经成为传播性病/艾滋病的高风险桥梁人群。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控制的出路在于预防.作者审视了艾滋病预防过程中应遵守的伦理学原则,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分析综合现实状况,论证了社会宽容政策提出的必要性及其在应用中针对HIV/AIDS和高危人群的现实意义和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部艾滋病预防的社区生殖健康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艾滋病预防是保护育龄人群生殖健康的重要方面。本项研究说明,依托中国的计划生育服务系统,以社区为基础开展艾滋病预防的生殖健康教育,可大幅度提高育龄青年的预防知识水平,明显改变他们不恰当的态度和认识,为他们养成安全的负责任的行为方式奠定基础。全面的社区生殖健康教育是抵御艾滋病进一步传播的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自从1981世界发现第一例艾滋病和1985年中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各国蔓延,严重威胁着世界各族人民的生存与发展。艾滋病已不再是个人隐私问题,也不仅仅是公共卫生问题,而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当今医学界尚未找到治愈艾滋病的妙药良方之时,唯有加强预防与控制。然而如何最有效、有力地预防与控制艾滋病,这始终是世界各国都在孜孜以求却仍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健康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入手,针对普通人群进行宣传教育,从而让普通人群了解、掌握艾滋病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降低危害,让健康教育在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中发挥其独到的最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媒体对于艾滋病的相关报道在现阶段仍然以猎奇性为主要报道方式,相对与媒体对其他事件的报道,目前对爱滋病的报道还缺少准确和科学。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促使艾滋病在中国的迅速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想要有效的控制艾滋病在中国的迅速扩散,媒体必须更加客观公正的对艾滋病进行正确的报道,从而更加有效的预防艾滋病,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  相似文献   

16.
濮存听是我国第一个拍”预防艾滋病”公益广告的人,也是中国第一位“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他走进医院与艾滋病病人握手相拥,走上北京街头义务献血,“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而且我也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要把它做好。”对于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工作,濮存昕乐此不疲着,他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科学的崇尚,对弱势群体的  相似文献   

17.
架起科学与社区的桥梁--第7届亚太地区艾滋病大会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7月在日本神户召开了第7届亚太地区艾滋病大会。大会侧重讨论了当前在为全球300万艾滋病患者提供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在流动人口中预防艾滋病的工作策略,并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广泛合作方面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患者的自我歧视主要表现在自我偏见、担心公开、自我接受及社会关系等四个方面。艾滋病患者的自我歧视与艾滋病本身的特殊性、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污名化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排斥密切相关。消解艾滋病患者的自我歧视,必须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消除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污名,减少对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排斥,充分发挥国家在消解艾滋病患者自我歧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探究小姐群体的社会文化特征及其最新发展趋势,为地方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政策建议和对策。研究表明,目前小姐群体呈现一些年龄、族群、类型、婚恋生活等显著特征和趋势,艾滋病防治工作面临新挑战。首先,文化程度、族群成分与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内在关联研究证明,一些特定人群没有或基本上缺失艾滋病防治知识。其次,就从业根源、从业时间、金钱渴求、职业化程度、退出机制以及上升期待而言,一些小姐难有实质性的高危行为改变。再次,小姐的休闲方式和职业特征限制着行为干预的频率和效果。不过,通过考察婚姻状态、居住方式、返乡时间、休闲方式、社会关系网络以及仿婚实践,能够确定优先和重点干预的目标人群,建议推广定点定时干预模式与采用文化敏感性策略。  相似文献   

20.
流动人口特征与艾滋病防治对策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流动人口正日益成为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群体之一,掌握流动人口的特征并积极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的传播,成为当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难点。本文分析了流动人口的概念、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艾滋病对我国流动人口的威胁,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