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典型报道应坚持正确的理念和方法,准确把握时代脉搏,选择老百姓认可的典型;实现立体整合传播,让更多受众了解典型;深入挖掘典型内涵,还原典型人物本色;还要带着感情讲述典型故事,用真情感动百姓。从而使典型报道遵循新闻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回归到受众本位。  相似文献   

2.
典型人物报道在中国新闻传播中独树一帜,一直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回溯典型人物报道的发展历程,它走过了萌芽起始阶段、繁荣鼎盛阶段、畸变扭曲阶段,如今它又步入变革创新阶段,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运用文献分析方法,以延安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变迁为背景,对中国媒体(主要指报纸)不同时期的典型人物报道进行重点解读,通过分析代表性典型人物报道的文本特征,探寻报道文本与媒介生态的相关性,进而透视典型人物报道的演进历程、典型形象的变迁脉络,以及典型人物报道策略与传播技巧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3.
典型问题曾经被视为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文艺理论界和美学界曾经就典型问题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讨论,涉及典型的内涵、典型的共性与个性、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等。清末民初,王国维和吕思勉等人已经涉及了典型观念。在我国,最早直接使用"典型"和"典型人物"这个概念的是鲁迅。典型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引进有着重要的关系。1936年胡风和周扬有关典型的讨论成为典型概念传播的一个重要契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典型人物成为了文学评价的一个重要评价尺度,认为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理解。新时期,随着现代主义文学规范挑战和替代现实主义文学规范,同时也发生了一个"典型"概念及其理论体系崩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新闻内容范式与传播平台这两种生产要件的当下耦合,共同构成了电视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变革的内在动因。通过对2015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典型人物报道进行的框架还原及分析可见,普遍的形式常规、惯例的对象模板与可变的意义结构,成为了电视媒体回应上述变革要求的集中表达。同时也发现电视媒体"典型人物报道"的变革,可从生产规程(内容制式与技术符号)的空间重置;人物图谱(时间与空间双重意义)的条带勾连;文本意义的事实隐喻(从新闻语义场映射至宣传语义场)等三种取径来展开。  相似文献   

5.
井冈山斗争时期党的优良作风思想主要体现在:一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其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主要体现在反对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提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工作作风。二是用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头脑,正确开展党内批评。三是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挖掘和学习井冈山斗争时期党的优良作风思想,对于当前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实施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扶贫攻坚的模范人物,黄诗燕就是其中的典型和代表,将其优秀事迹改编成主旋律电影,既能凸显典型人物的榜样作用,又能向世界展现脱贫攻坚的中国经验。黄诗燕事迹的电影改编,其主题表达,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核心,在展示其感人的扶贫事迹同时,向世界传播中国扶贫经验;其人物塑造,要以还原真实、塑造典型为原则,彰显黄诗燕的榜样形象;其剧情设置,应突破传统主旋律电影模式化的叙事手段,以点带面,虚实共构;其影像画面,应利用现实主义手法,通过在地性的空间变化和符号化的典型意象,向世界输出中国影像。如此,电影改编才能产生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和观影效果。  相似文献   

7.
典型问题是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中的重大课题.恩格斯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给现实主义所下的这一经典定义,是对现实主义文艺的全部经验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我们从这一定义中不仅可以看出典型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而且可以看出典型问题的核心就是如何“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红楼梦》之所以是古典小说的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就在于《红楼梦》极其成功地、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本文主要就曹雪芹在典型创造上的卓越才能、可贵经验和重大贡献提出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三维空间是艺术与哲学上的一个概念,典型人物报道的三维空间即新闻人物背景、现场及细节。新闻报道中典型人物宣传如果巧用“三维空间理论”,可将其人物跳出平面、呆板的模式,使其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构筑典型人物报道的三维空间,是刻画典型人物报道的一个关键工程,事关典型人物宣传的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9.
典型人物依据其不同的个性心理表现可区分为性格典型和人生情状典型。这两种类型的典型人物各有其独具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典型报道是新闻宣传的重要任务,其成功经验为“可信、可敬、可亲、可学”,典型报道的根本目的是“可学”。以下四个方面,是使典型报道产生更好的“可学”效果的方法:一、把握好“度”的问题;二、要让普通人物成为典型报道的主角;三、典型人物要有时代风貌;四、要注意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传奇是中国小说最基本的叙事模式与传统之一,也是影响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模式生成、发展的最重要的"中国经验"之一,本文即试图据此阐明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说《边城》是一个传奇;二是《边城》作为传奇叙事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三是《边城》传奇叙事的生成背景与动因,以及其中传奇叙事传统作为"中国经验"对现代小说叙事以及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边城》构建了一个有形的可视空间和心灵意义层面的无形的模态空间。在描写自然山水和人物时呈现出的和谐的"丫"或"三"型空间结构之有形空间中,浸透着作家有关人性、文明以及社会人生的悲剧意识,由此而展现出一个深层次的悲剧式的审美空间,并超越历史凝成永恒的审美理想和经典印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撇开政治权力消长和意识形态转型所带来的偏见,以学术的方式考察“文革”时期“样板戏”在舞台艺术风格方面的特征以及“样板戏”主导者的真实意图。本文认为,“样板戏”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艺术编程。“样板戏”根据“文革”意识形态逻辑,在戏剧结构、音乐形式、唱腔设计、舞台美术以及戏剧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又是在政治权力指令下的自上而下的文艺生产制造出来的一种畸形的艺术。在庞大的意识形态神话破产之后,那些从意识形态躯壳上脱落下来的若干艺术残片,却仍散发出几丝迷人的美学光芒。  相似文献   

14.
姜丽 《延边大学学报》2010,43(2):139-144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是“汉语书面正式语体”的一种,其书面性和正式性的主要表现之一便是运用大量如“大力发展”、“切实加强”、“逐步改进”等的“双A+双V”的偏正搭配。这些偏正搭配在表达上严谨、准确,有的由于经常使用已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程式用语”。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以偏正搭配的两个组成部分“双A”和“双V”为节点词对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此种模式作统计,可以发现,此种模式的表达符合政府工作报告公文语体的性质,在表达上准确、规范、严谨、科学。  相似文献   

15.
六六的婚恋题材作品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而根据其作品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也在电视屏幕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王贵与安娜》到《双面胶》,再到《蜗居》,六六的影视作品在叙事风格上有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使三部作品的叙事从温情走向喧闹,再从喧闹走向了残酷。  相似文献   

16.
《力报》副刊是抗战时期湖南现代文学的主要传播阵地。通过对《力报》副刊的考察,这一时期湖南文学发展的特征逐渐显现:一是借助外力作用,实现对本地文学发展的丰富、扩容;二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占据主流;三是大量知名作家加盟副刊的撰稿队伍,成为提升湖南现代文学质量的最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朴趾源作为朝鲜后期的文学大家,其文学思想历来备受研究者的重视。他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为"真"的本质论与"法古创新"的活法论,这两大内容是针对当时因"模拟剽窃"文风而造成创作"毫无生机"的问题,以及力图走出"复古"与"创新"两大理论相互诋訾的困境所提出的。然而,由于不遇的人生际遇等原因,使其走上"以文为戏"的创作道路,并最终使其文学理念与创作实践并不相符。尽管如此,朴趾源对文学的"真情"与"自主"的提倡,对朝鲜文坛摆脱"复古"的诟病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沈从文为代表的“趣味化传记叙事”,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叙事的共同特征及审美趋向。我们甚至可以说,被丁玲反感、否定的沈从文式的“趣味化传记叙事”,正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现代性”属性中最为明显的特色之一。因为“趣味化传记叙事”的平视角叙事方法,既不把传主当作神(仰视)也不把自己视为帝王(俯视),这样就解决了传记作家与传主之间存在的叙事矛盾,更有利于展示传主那有血有肉的复杂人生。传记诗学理应在理论上为沈从文式的“趣味化传记叙事”正名,以促进当代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繁荣与理论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9.
汪洋 《东方论坛》2014,(5):69-75
辛弃疾现存诗歌数量虽少,但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其创作的基本情况。鲍照、邵雍不如学界所论是辛弃疾诗歌创作学习的主要对象,而陶渊明诗的内容、白居易诗的朴拙风格对辛弃疾的诗歌创作影响巨大。从辛弃疾诗歌的理性思辨色彩、大量用典的特点以及运用"点石成金"的江西诗法进行创作等方面来看,辛弃疾诗是典型的宋诗。  相似文献   

20.
重识鲁迅“剽窃”流言中的人证与书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缠绕了鲁迅10年的剽窃流言虽然早已熄灭,但这些莫须有的流言在当下又有沉渣泛起的迹象。笔者根据所搜寻的相关史料,详加考辨,反驳了种种不实之说。从人证方面说,相信张凤举,不如相信陈源;相信陈源,不如相信胡适;相信胡适,不如相信盐谷温。但最终也可以说,相信人,不如更相信书。比较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与盐谷温的《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二者在风格、性质、史料、论断等方面都存在根本差异,所谓“剽窃”之说,完全是捕风捉影,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