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政策是特定制度的产物,是决策者在这个制度框架内综合平衡的结果;而制度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含有制度设计者本身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倾向。公共政策评价在本质上是寻求、证明和确定公共政策价值的过程。鉴于公共政策具有对社会价值观的道德引导作用,应该对重大公共政策进行道德评价。公共政策道德评价是依据一定的伦理道德尺度,对公共政策过程及结果是非善恶的一种判断和评价。公共政策道德评价的尺度有三个层次:元尺度、基本尺度和具体尺度。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学界普遍认为,公共性是国家(政府)和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是其应然状态.国外学者认为,造成公共政策公共性偏离的因素主要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公共政策公共性偏离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政府应该作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政府迟迟不作为和作为不到位;另一方面,政府作为了,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偏离公共利益的方向,导致公共政策公共性偏离.造成公共政策公共性偏离的直接原因是:政府角色错位,社会转型期法制的"软约束",公共政策的供求关系失衡,在公共政策议程的确定、制定、执行、评估中公共性偏离等.克服公共政策公共性偏离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创新政府文化;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设透明电子政府;完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建设道德责任政府;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为公共政策公共性提供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3.
公民因性别、年龄和道德等差异会对公共政策产生不同态度,进而作出不同的行为选择,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在诸多因素中,道德是影响人们政策态度的重要因素.通过设计公共政策态度量表和多维道德量表,构建研究模型,对沈阳部分市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和Lirs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和模型分析,验证了我国市民整体公共政策态度呈积极状态,受人口统计学特征影响,我国市民的道德具有多维性,且这种多维道德对市民公共政策态度的形成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道德评价问题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成员道德水平的提高 ,离不开作为道德活动现象重要内容之一的道德评价。道德评价与其他社会评价比较起来 ,具有显著特点。掌握道德评价的标准和以之作出道德评价的根据 ,提高道德评价的能力 ,这对于社会成员对自己的行为准确地作出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 ,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 ,我们应该重视道德评价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古至今,道德评价都是社会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实施的杠杆。道德评价又分为动机论和效果论两大主流。在当今这个过分重视个人利益的市场经济社会,康德的道德动机论堪称一剂良药。康德认为,行为的道德性因道德动机而彰显。人作为理性的存在,其意志是自由的,而意志就是实践理性。意志自由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以人类才拥有道德的善恶。这是康德把道德动机论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前提。了解康德的道德动机论对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纠正和促进社会良好和谐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指社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及其执行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公共政策系统的政治参与思想、心理和道德习俗规范等的总和。在公共政策执行中,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建设与完善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执行的民主建设、廉政建设和法制建设;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对目标群体的需求偏好的有效回应,并确保政策执行主体重视公民政策权益的权威分配和公正落实;因而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最终促进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7.
公共政策问题确认中政府行为研究的前在预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问题确认是公共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对作为重要政策主体的政府在这一环节中的作用和行为倾向进行研究是当下政策研究的一个热点。科学研究总离不开一定的理论前在预设,在现阶段,对公共政策问题确认中政府的行为进行研究应该建立在公共政策问题的稀缺性假设、代议制下委托人-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假设、政府的"经济-道德人"假设三个基本的前在预设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对科学的道德评价,是指从道德角度对科学的发展引起的社会变化影响的评价;对科学的历史评价,则是从历史角度对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的客观地位的评价。前者是对科学的善恶评价,后者是对科学发展的必然性评价。从道德角度看,科学的发展确实既有利也有弊,人们不应盲目乐观;从历史角度看,科学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伴生现象,是一个充满客观必然性的、不可避免的历史过程。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科学的理性认识,增强发展科学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的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指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自主决定公共政策的议题、程序,通过国家的力量实现对公民社会的自治,这种参与要求公民具有理性的自我认识能力、基本的正义感能力以及形成合理的善的观念的能力作为前提.公民的这些道德能力的形成的保证是公民拥有参与公共活动的基本财富与公民社会和法治秩序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文明系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多维结构,然而文明多维结构之间如何和谐发展则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核心与关键。道德作为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维持社会良性运行的一种调节机制,对文明多维结构体系的和谐发展起着根本性的积极作用。价值导向、评价、整合是道德调节文明多维结构和谐发展的基本功能,而实现其功能的优化,则需要从公民道德的发展、道...  相似文献   

11.
影响公共物品供给和分配的因素有多种,但利益集团作为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阶级分化的产物,对公共物品尤其是公共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强势利益集团和弱势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社会在合理发展强势利益集团的同时,更应对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给予广泛的关注,并通过各种可行途径使其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公共政策的设计是贯彻和体现设计者价值目标的一种价值行为,设计者的价值目标决定和引导着公共政策的制订、执行和评价的过程性质和发展意向。民生幸福新时代,公共政策设计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本质必然要贯彻民生幸福最大化的价值理念,这不仅与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本质相一致,而且是由当今时代的主流价值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决定的,还是我们党和政府价值追求的现实体现。  相似文献   

13.
政策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对于当今世界尤其是已经“入世”的中国的公共管理的发展,起着越来越明显的推动作用。从而,公共政策也正受到人们愈来愈多的关注。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和社会链接的纽带,已经成为政府调控现代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了解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科学含义、运行机制、政治政策、经济政策以及科教文化政策等,可以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公共政策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科教文化各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经历了效率至上的传统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公平为主的新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和市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政策时期.上述各时期的公共政策价值目标囿于特定的时空条件,均未能科学地反映并解释公共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因此,对当代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的考察任务,就是要透过复杂的政策现象,超越具体的决策过程,于其中提炼旨在主导一切政策与决策的基本理念.基于公共政策的本质和特征,基于社会发展的态势与规律,当代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取向,只能是社会属性与利益属性交融统合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实现有赖于当代公共政策制定与运行机制的变革.公共利益的评价及其标准则无疑是当代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的现实回应.  相似文献   

15.
略论人的主体性活动的道德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的自由能动的创造性活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主体的活动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它要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包括道德制约。道德制约一方面表现为道德理想对主体性活动价值目标和方向的引导,另一方面表现为道德评价或规范对主体行为的调整。作为一定社会价值观的衡量尺度和人文框架,道德制约使主体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自由而不逾矩,能动又不随意,德是主体性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上海"钓鱼式执法"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已经演变成为关乎政府公信、社会道德等多个方面的公共事件.本文基于公共政策分析角度,以公共政策执行偏差表现及纠正为线索,对钓鱼执法行为的本质和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探讨,进而提出了纠正偏差、重塑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尽管我国公共政策研究面临的任务艰巨而复杂,但是研究公共政策社会心理逆效应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而科学防范或修复公共政策社会心理逆效应,已经成为我国公共政策理论研究现实而迫切的需要。本文从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和完善的实践出发,以心理控制逆效应理论和公共政策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公共政策社会心理逆效应构念,然后对公共政策社会心理逆效应的形成机制、主要变量、心理负荷等基本内容进行系统分析,最后基于结构方程模型设计公共政策社会心理逆效应的关键变量测量指标,初步阐述了公共政策社会心理逆效应理论提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公共政策社会心理逆效应原理和实证分析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一种伦理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伦理学视角下,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成员共同的道德心理、道德情感、道德品格、民族意识为基础,通过对本民族伦理价值的弘扬、保护、批判、反思以及对民族精神、民族道德的塑造,以实现民族平等、民族独立、民族统一、民族自决、民族富强的道德理想的一种社会思潮。爱国主义作为道德范畴,是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实践的统一。爱国主义作为一种道德意识,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四种因素构成的。爱国主义作为道德关系,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爱国主义作为道德实践,体现在道德评价和道德修养活动中。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是两个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辨析二者之异同有助于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的政治信任问题日益突出,是需要正视与解决的重大公共管理问题。本研究通过767个城乡居民问卷调查发现,公共政策评价和腐败感知显著影响政治信任。中央政治信任决定于公共政策评价、政治效能、腐败感知、社会信任、政治犬儒主义、权威主义价值观与媒体信任;本地政治信任决定于公共政策评价、政治效能、腐败感知与权威主义价值观。政治信任能促进个体的合作行为,抑制对抗行为。  相似文献   

20.
次道德。指违法者在实施不正当行为过程中自觉遵守所谓的“行规”,尽量给社会和他人减少损失,甚至还做出具有正面价值意义的道德行为。人作为次道德的行为主体具备生物性和文化性两种特性。从两种道德评价标准去划分社会行为,则在道德范畴领域存在道德、次道德、不道德三种行为。另外,对人的行为评价的客观要求呼吁着次道德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