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汉字为视角探讨汉字在修辞中的作用,可以发现汉字的作用几乎是全方位的。除了汉字的形音义因素之外,汉字的结构也在起作用,汉字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修辞思想和修辞方法,从汉字中,可以窥见汉字产生之前的修辞形貌。以汉字为基点观察修辞,得到的结论是:修辞是寻找语言内外的平衡点并将之表达出来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网络语言作为互联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呈现本土化的倾向,中文网络语言相对其他地区的网络语言具有相当独特内容和风格。文章着重从汉字的形体特征出发,考察中文网络语言中所存在的大量的汉字形貌修辞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汉字形貌修辞的独特语言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汉字是形、音、义相统一的符号系统,汉语是音和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文字游戏作品就是对汉字、汉语言的形、音、义的灵活运用所创作出来的艺术佳作.语言文字游戏作品的辞趣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声音和形貌的灵活运用造成的修辞效果.语言文字游戏的辞趣主要分为意趣、音趣和形趣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汉字的形体是丰富多彩的,从甲骨文算起汉字形体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汉字形体一直是汉字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却又是一个还不被人们重视的领域,至今文字学论著都没有界定什么是汉字字体,也就使汉字字体的种类不甚明了。本文从界定字体入手,将汉字形体依其性质和功能区分为字体和书体两个范畴。汉字字体是在某一历史时期在官方文书中使用过的有一定规范标准的汉字结构体式,并以此标准归纳汉字字体的种类。  相似文献   

5.
浅析中国书法笔触对现代汉字标志设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字标志设计中书法笔触的应用屡见不鲜,文章从汉字书法和笔触的角度,分析中国各种书法字体和笔触的特点,探讨了这些设计元素在汉字标志设计中被更好地应用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汉字修辞利用的主要材料是汉字的形体。汉字的形体带有很强的独立性,能够进行拆分与合并。汉字数量大、形近字特别多。汉字的排列和书写都遵循一定的顺序。这些特点都能用来形成汉字修辞。从象似性角度能分析汉字形体与汉字修辞的关系,可以揭示汉字修辞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文字与图形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的图形化是将图形与字体的因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组成完整的新形象字体,其方法有笔画减省、重组同构、意象构成等.  相似文献   

8.
汉字的形体结构总是和本义直接相关;也就是说汉字的形体结构是用来表本义的。字形与本义的这种直接关系在古代汉字特别是上古汉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现代常用汉字中,有很多字体已经看不出这种关系了。要知道这种现代汉字与本义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它原来的的字体来分析,汉字的形体与本义之间有四种关系。这四种关系也就是汉字的四种表义方式。这就是象形式、指男式、会意式和形声式。本文仅就形声为例谈谈汉字形体与字(词)义的关系。用形声式表义的字叫形声字。形声手由一个表义们旁和一个谐音偏旁构成。表义偏务简称“义旁”,是用…  相似文献   

9.
"和"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和"之美的审美理念就是由此而来。将汉字当中所蕴含的"中和"之美延伸至现代字体设计范畴,对于其传播与拓展有着重要意义。"中和"之美对于汉字的本土化设计非常重要。将"中和"之美这一传统观念与现代字体设计相结合,为"和"文化的传播与拓展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汉字修辞是利用汉字的形体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现象。文章以汉字修辞的语言事实,从美学的角度考察了汉字修辞格的审美功能,讨论了在交际活动中运用汉字修辞所创造的形象美、意境美、情趣美和变异美。  相似文献   

11.
在对赋体文学作品进行分类时,尽管《汉志.诗赋略》"杂赋"与《文选.赋》二者所面对的作品有多寡之别,但在分类做法与编次原则上有较多的相同点。分类方面,二者在以作品题材为标准的同时,还以作品所表现的情感色彩为依据,为特殊赋类命名的做法也相似;编次方面,二者均从儒家的价值体系出发,以政教功用为原则。《文选.赋》的分类与编次当受到《汉志.诗赋略》"杂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欲望号街车》和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的女主人公布兰奇和艾米丽都以悲剧性收场。两者都是没落贵族,均身处变革时代却保守顽固,拒绝接受新事物,最终沦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两者都有家庭的种种不幸,但对现实采取了不同的规避方法,生活在昔日南方贵族的精神家园中。  相似文献   

13.
法家类著作在古典目录分类中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汉书·艺文志》中法家类著作被归入到诸子略中的法家。从《隋书·经籍志》开始逐渐稳定下来,除在明代法家类著作被附录于杂家中外,从《隋书·经籍志》一直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被归入到子部的法家或法家类。伴随着这一过程,法家类著作种类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以法治为核心的法家类著作,到后来逐渐增加的宏观法制理论著作、治狱类著作、对法家经典进行考订的法家类著作、微观法制理论著作及辑本。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黄春明分别以自己的故乡为原型,通过想象建构了各自的乡土世界——商州和宜兰。作为直面现实的优秀乡土小说家,他们还敏锐地捕捉到了大陆、台湾社会转型期乡村日常生活的历史新变。处理生活经验和题材的相似为我们比较他们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基础。尽管采用的文体形式不同,乡土观念、创作视角、价值立场也有很大差异,但他们都在各自的创作中积极融入新的乡土经验,反映了转型期农民的生存处境和精神镜像,表达了对"精神家园何处在"的思索。  相似文献   

15.
曹植与李煜所处的时代相去甚远(前后长达700余年),但生活经历和创作的共同之处很多,尤其是后期生活所投射出来的创作才情,铸就了他们与众不同的文学成就,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实际地位。正是曹植与李煜后期的文学创作的共同特性,提供了诗史、词史在演进过程中由初级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6.
普列姆昌德与鲁迅人生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 ,创作方面 ,无论是小说的主题还是风格都很相似 ,他们都为本民族的振兴与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本文将从人生经历、文学创作以及对本民族振兴的探索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屈原与庄子的作品皆深于哀乐,根植于楚文化,具有超现实的浪漫色彩,因而中国文学史常以“庄骚”并称。但由于贵族与平民的地位及心态不同,在创作中所选择的艺术方式也有所不同:屈原为贵族宗臣,自发地选择了对楚歌的艺术改造;庄子以其平民知识分子的敏锐和强烈的自我意识,自觉地运用艺术虚构创作寓言。此为屈、庄同为浪漫,但却异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从各体文学的角度分析马致远与张可久散曲的差异可以看出,马曲以剧曲为曲,张曲以词为曲,代表了元散曲创作中两种不同的创作方向,体现了元杂剧和元词对元散曲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马曲俗中有雅,张曲雅中有俗,张曲对马曲又有继承之处,马、张二人成为元前期通俗生动的俗曲和后期文雅守律的雅曲之间过渡性的作家。  相似文献   

19.
川端康成与沈从文是活跃在抗战时期日中两国的著名作家。两人的代表作品《雪国》和《边城》都是在战争阴影的笼罩下产生的。然而这两部作品却没有丝毫的战争与政治气息。他们都用大量的景观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唯美、淳朴、忧郁的世界。将两位著名作家的代表作进行景观描写的平行解读,在比较中可以寻找到他们的契合点,以此来挖掘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共同发展给我们带来的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比较赵树理和张平 ,从文学观上看 ,他们都是自觉地要做公众的代言人。从作品所反映的题材看 ,赵树理仅限于农村和农民 ;而张平却广泛得多 ,既有农村和农民 (《天网》) ,也有工厂和工人 (《抉择》) ,还有公安干警 (《十面埋伏》)、学生 (《对面的女孩》)等。从揭示社会矛盾方面看 ,张平要比赵树理更深刻和更尖锐一些。从人物刻画上看 ,赵树理的功力显然比张平要厚重 ,他笔下的许多人物性格鲜明 ,活灵活现 ,能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而张平作品中的人物 ,还有简单化、平面化、理念化之痕。从故事设置和叙述方式上看 ,赵树理特别重视故事的吸引力 ,很少用心理描写和理性分析 ,追求的是让读者一口气读下去的效果 ;而张平则恰恰相反 ,经常使用大段的心理描写和理性分析 ,要把自己的爱憎情感鲜明地表达出来 ,这样的叙述方式对于深化主题是很有作用的 ,但同时却冲淡了作品的艺术性。赵树理和张平选择做公众代言人的文学道路 ,虽然走得比较艰难 ,但他们都不后悔 ,也不退却 ,这是非常可贵的。在转型时期的当今中国社会 ,仍然需要赵树理和张平式的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