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詹华 《新天地》2015,(2):34-35
正是因为有了我任劳任怨的衬托,她才能淋漓尽致地"萌萌哒"。用时髦的话说,我老伴长得有点"萌",圆滚滚的身材配着一张娃娃脸。我俩过日子就像说相声,我是捧哏,她是逗哏的。我是直言快语,她是冷幽默。"十刀头"剃须刀这些年,老伴也学会玩浪漫,偶尔也会为我买礼物。我过生日,她花了300多元,为我买了一把三刀头的电动剃须刀。虽然我很喜欢  相似文献   

2.
蜜糖变砒霜     
多年不联系的一个女同学,在MSN上意外逮到我。"好久不见了,这几年你跑哪儿去了?"开场白是她惯用的语气,一如上学时。"我能跑哪儿去,其实是你不在,应该说你跑到哪儿去了才对?"我在这边很平静地回答,这几年,的确是她不在而已。良久她才打出一行字:我在东京。  相似文献   

3.
正只要看到她的微笑,我就会感到心情愉悦;只要看到她眉头深锁,我就会感到不安。她,是我和班上同学的"良师益友",会陪我们一起疯闹、会为我们加油鼓劲、会为我们着想……她叫徐恬恬,是我们的美女班主任,教语文课。下面记录几个与徐老师相处的小片段,来表达我对徐老师的喜爱与敬佩之情。  相似文献   

4.
严阳 《老友》2010,(8):38-38
前不久的一天,83岁的母亲打电话给我,让我抽空过去帮她从过去几年拍摄的照片中挑出一部分,为她举办个人摄影展作准备。虽然这次个人摄影展仅仅是在当地老干部活动中心的橱窗里展出,规模十分有限,但是从母亲的话语中我还是能够听出她的那股高兴劲,因为毕竟搞个人摄影展对她来说是"新娘子上轿——头一回",而且她是在五六年前才开始学习摄影,真可谓"老来学吹鼓手"。  相似文献   

5.
赵珊瑚 《社区》2013,(4):61
婆婆是个"难缠"的角色,说话直爽,办事精明,整日里穿着新潮,装扮靓丽,身材保养得也不错,不认识她的还以为是三十几的少妇。我的几个闺蜜见了几回后也私下里喊她"老妖精"。老公听了有些不高兴,郁闷地说:"你们几个小妖精就羡慕嫉妒恨吧,过不了几年就是黄脸婆。"一阵哄笑过去,我却不免担心:自己如果不注意保养,难道要比婆婆老得还快!  相似文献   

6.
白雪是我的朋友圈中重量级的人物。她的体积与香港艺人沈殿霞相仿,但她年轻,并且好看许多。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她做东请我和几个同事吃韩国料理。开场白上,她说:"你们都是文人,俺是草莽……"我立刻便觉得应该上五斤牛肉、十八碗"三碗不过冈"。  相似文献   

7.
正比尔·盖茨的母亲说过一句话:"两个民族的竞争说穿了是两位母亲的竞争。"我认同这句话,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既有先天植入,也有后天渗透,可以说是贯穿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我母亲刘效坤祖籍浙江绍兴,她的父亲是北京知名中医刘润甫。我母亲个性突出,我小时候睡前她给我讲故事,那故事是她原创的,就一个故事,给我讲了几年。故事  相似文献   

8.
吴镕 《老友》2013,(9):19-19
我外婆去世50年了。她一辈子未能享到福。小时候,因我过早丧父,在无锡的一段时期,外婆做针线活养我。她没日没夜地为人家缝补。不仅如此,她还为我纳鞋底,补衣裳。她是合肥人,喜欢将我们几个出生于苏南的兄妹称为"小蛮子",嘱咐我们好好读书,将来好自立。有时人家送来一两个咸蛋,她都舍不得吃,要留给我,说是"小孩子要补脑子的"。她妹妹也就是我的姨婆婆,也在无锡做散工,就是为人家倒马桶、搞卫生,类似今天家政服务的钟点工。姐妹俩年轻时据说是合肥的美  相似文献   

9.
给同学送礼     
《可乐》2006,(11)
女儿就要上高中了,我们想把她送到一所离家近的重点中学。恰好那所学校的校长是我的高中同学胡兴,老婆便叫我去找他帮忙。可这几年我们一直没和人家来往,老婆说:"只要礼送得到位,还怕办不成事情?"晚上我和老婆拎着厚礼来到胡兴家。开门的是胡兴的夫人。她说她老公今天不在家,问我们有什么事情。我说:"我们今天主要是来看看胡校长,顺便……"我的话还没说完,就被胡夫人打断。她说:"我家老  相似文献   

10.
我的一个女友,有一颗浪漫的心。分别十年后的一天晚上,我酒醉后打电话跟她说:"我想你了,想见见你。"我们相距200公里。几个小时后,我听到敲门声,门外站着她和她老公。她说:"只为你那句话,我要来看你。当时已经没有到这里的公共汽车,老公为我租了一辆车。"仅仅因为我酒后一句话,她就来了。我抱住她,好久好久,流下泪来。感动,是因为朋友的真诚,有时也是因为那种震撼。  相似文献   

11.
预谋辞职     
独眼 《可乐》2008,(9):62-63
我工作几年了,热情不再,忙、累、收入低,晋级无望,人际关系复杂。一开始,娘子听我说这些会担心,提出种种建议。后来,她当笑话,说"人家也是为你好啊"、"多有意思啊"之类很不中听的话。最后,她瞄着电视嚼巧克力棍,有一搭没一搭应付我了事。  相似文献   

12.
几年前,我曾去平顺西沟采访过申纪兰老人。对于申纪兰最初的印象是来自我的母亲。大约是二十几年前了,我去宾馆看望来参加省妇联会议的母亲。我一到那里,她便用兴奋的声调跟我说:"今天可算是见着申纪兰了。"当时,我的反应比较平淡,不能理解母亲的"兴奋"。直到几年前,因为要对申纪兰老人作一次专访,在去平顺之前,我便将她的全部资料调了出来,这一看,敬意油然而生: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老人,半个世纪以来,走出了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她参加过世界妇女大会,受到了  相似文献   

13.
做梦也没想到,年届七旬的我,居然能成为一名"专栏作家"。当然,这得感谢我的小孙女苗苗,是她把我"捧"成"作家"的。退休后的前几年,我从繁忙的工作环境中走出来,突然间有了种"打开玉笼飞彩凤,解脱金锁走蛟龙"的"解放"之感。于是,整天同附近的老姐妹们聊天啊、唱  相似文献   

14.
这几天,我最怕年过八旬的老父亲问我一句话:"你三哥怎么还不回来?我想给他上上政治课。"不光是我,就是大哥、二哥和姐姐也怕听到父亲说这句话。因为前几天,我接到三哥的女儿也就是我的侄女打来的电话,她说她爸爸前一天夜里突发脑梗,住进了医院。于是,我和大哥、二哥、姐姐一起赶紧去往省城看望三哥。到了医院,只见三哥躺在病床上,左腿和左胳膊失去了知觉,不能动弹。  相似文献   

15.
《新天地》2007,(11)
前几年我唯一的女儿去德国留学,满心指望她学成归来承欢膝下,没想到她却留在了那片日耳曼的土地上,因为她和当地一个叫霍夫曼的小伙子热恋结婚了。霍夫曼是个"中国通",小时候看了一场中国的功夫电影《少林寺》,开始向往神秘的东方古国。他是在大学里跟我女儿好上的,管我  相似文献   

16.
正写这本书,是一个意外。2014年春的某一天,我突然接到《温州日报》"文化周刊"编辑潘虹女士的来电,她向我约稿。她说:"文化周刊"推出"走读瓯江"栏目,你在龙湾呆过十多年,为这个栏目写几篇文章吧。当时,我的长篇纪实散文《舅舅的半世纪》出版不久,被北京一家影视公司看上,准备改编成电视剧。影视公司要我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而这些  相似文献   

17.
李荷卿 《新少年》2013,(Z2):32-33
我有一个朋友名叫莉莲,她总是悄悄地跟我说一些秘密,我为此感到非常烦恼。一天,我们在体育馆里踢足球,她又在我的耳边悄悄地说:"过几天就是我的生日了。我要在生日那天举办一个溜冰派对,我想邀请你参加。但你不要告诉玛丽,因为我没有邀请她。她倒是很擅长溜冰,但她总爱到处炫耀!"  相似文献   

18.
正母亲来过北京两次。一次在1963年,一次在1981年。第二次来北京时,原说好起码要住一年的,但只住了一个多月就受不了啦。她对我说:"我整日这样吃喝,却没有人给我说话,这不是让我坐禁闭吗?"拗不过她,在决定返回故乡前,我问她还有什么心愿?她说:"什么也没有。就是我想要—个会画的人照我的样子给我画一张像。"我立刻就理解了,她想到她身后的"位置"问题。这是常情,岂有拒绝的理由。不过我给她的建议是去照一张相,然后放大。她很愉快地就同意了。  相似文献   

19.
正我是上海市群星职业技术学校的二年级学生,我的同桌是一位来自我国宝岛台湾的女孩——吕盈莹。她的家乡在台湾地区新北市。第一眼见到她时,就感觉她像春天里温和的风,及腰长发更添文静气息,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双城大不同2009年暑假,吕盈莹和家人来到上海,那一年她才小学6年级,上海的一切对她来说都很陌生,吕盈莹经历了一段较长的适应期。她笑着说,当时特别想回台湾……但在几年问,她慢慢习惯了上海的学习生活,更慢慢喜欢上了上海。说起对于上海的第一印象,吕盈莹说是"快"。原来刚到上海  相似文献   

20.
一个晴朗的星期五突然间却阴雨绵绵,今天是雨天也是我的"苦"日,一个顺顺当当的中午刚过,灾难便悄悄降临到我头上。我高高兴兴地来到座位上,同桌便诉出了她的苦事,老师在午饭时发现了她和几个男同学在教室里打扑克牌,气愤不已,便把他们叫到办公室训了一顿,她抱怨地说:"早知道,我把那饭吃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