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化人类学作为研究人类行为和文化的一个重要学科,诞生于西方人在异域经历中的"文化震撼",继而对异文化进行田野调查和文化比较,在19世纪中后期逐渐成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2.
当代社会学与人类学关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学和人类学几乎都产生于19世纪中叶,是两门不断发展的学科。不同时期、不同学者曾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过比较,提出不同的观点。本文从现实的、客观的角度,从学科的历史发展,自身的逻辑发展来分析两门学科在许多方面的交叉性,这对两门学科各自的发展、社会的良性运行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汤夺先  李静 《民族研究》2012,(4):91-101,110
本文通过梳理已掌握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学科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发展层面探讨了政治人类学的学科基础,指出当前西方政治人类学主要关注非西方社会政治制度、非西方社会中公民"身份认同"、现代政治组织、特殊群体和信息技术与政治之间关系等。政治人类学在中国的本土化,随着引介与吸收推广西方理论方法以及中国的学术实践而得以开展。深度交流困难、应用性不足和理论创新欠缺等是当前政治人类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政治人类学存在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哈正利  刘占勇 《民族学刊》2019,10(3):1-4, 98-99
本土化与国际化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建设中始终无法回避的一个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家对于本土化和国际化都曾有过热烈的探讨。本文在解读不同时期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和国际化主张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学科内外的困境,强调了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局限主要归因于对学科本体缺乏应有的共识。鉴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从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我们认为要实现彻底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必然依赖真正意义上的、充分的、平等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我的人类学之路经历了开蒙、洗礼、沉入、拐点、视野五个阶段。70岁之后,回首往事,作为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的一个亲历者,做一个小结,以为自己走进人类学的历程立一个路碑。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类学学者第一次聚集在一起讨论中国人类学的定位与规范,部分学者表达了对人类学学科与自己的社会和国际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宣示了他们对学术伦理和学科规范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诞生于19世纪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是两门基础而又综合的学科,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理论范式是兼容和贯通的。作为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兼容与贯通弥补了学科壁垒的裂缝,学科际是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8.
关于"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星亮 《民族研究》2006,18(5):41-50
关于"人类学"和"民族学"这两个学科名称的关系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国内有关部门的分类也较为混乱.本文认为,"民族学"这一学科的形成以1839年巴黎民族学会的成立为标志.早期的"民族学"学科是广义的,既研究文化,也研究体质.19世纪下半叶后,"民族学"由广义变为狭义,主要研究文化.而"人类学"这一学科名称在早期则是狭义的,主要研究体质.后来"人类学"由狭义变为广义,既研究体质,也研究文化.在当代中国,"民族学"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狭义的"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基本相同.把广义的"民族学"与"人类学"并列为一个一级学科,比较符合学科发展的历史和当前中国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美国学者顾定国(Gregory Eliyu Guldin)教授的<中国人类学逸史>(The Saga of Anthropology in ChinaFrom Malinowski to Moscow to Mao)一书,本来是专门为西方人撰写的,因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最近已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顾定国与中国学术界的交往及该书的成书经过,探讨了学科普遍性与本土化这对矛盾;所附的两篇西方学者对该书原著的评论,其视角与我们的有显著差异,或可起到"兼听则明"的作用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回顾国外人类学发展历程及传入中国的过程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找出存在问题,论说了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国本土化的必要性,其意义,要实现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2011年5月21日,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青年论坛暨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重庆研究中心挂牌仪式在重庆永川(以下简称"永川会议")举行。会议期间的书展上,有三套远道而来的丛书引人注目:按出版时间来说,第一套是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主编的《文化人类学笔记丛书》(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法社会学研究,只有立足于中国经验,深度挖掘中国经验的丰富内容,扎实开展学术研究,才能创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理论,才能进一步提升中国理论创新的生命力和活力。要真正实现中国理论能够踏上国际化舞台,需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推动基于中国经验的学术研究,真正创造出既能指导中国实践,又能与西方理论对话的"中国理论"。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基于中西比较视角探讨中国旅游人类学的缘起、新发展与新趋势。自20世纪末,人类学者开始引介西方的学术成果并尝试开展本土化研究。同步于旅游大国和旅游强国的发展历程,研究者广泛吸纳国外新概念与新理论,结合中国国情,研究本土案例,多方进行中西对话,中国旅游人类学在研究议题、理论建构、学科融合和研究方法等实现诸多突破,为世界旅游人类学的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和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一个一个鲜活的民间档案文献,经过历史人类学田野经验的解读,这些文献马上就可以"活"起来,而"活"了的民间档案文献有助于"文化中国"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在既有的费孝通研究中,乡土中国这一概念获得极大的重视,大量的研究皆沿袭从乡土到小城镇再至区域发展与全国一盘棋的线索来对其学术思想与方法进行解读。然而几乎未有研究注意到费孝通对于中国山川的关注,而恰恰是这种对于中国山川关注的前后变化为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学术思想和方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由此入手不但可以对其有关中国社会、文化及中国人的研究形成更为全面与整体的认识,而且也促使我们思考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关系。这种两重性决不可偏废其一,它们的平衡无论是对学科的建设,还是对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及中国人而言,都将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讨论国内对于科学人类学不同的定义、不同的称谓的前提下,基于对国际上科学人类学发展最为概要的回顾,提出了科学人类学的定义,也解释说明了采用"科学人类学"这一名称的理由,以及需要在这一名称中对科学一词采取最广义的理解的理由.  相似文献   

17.
如何运用人类学知识发展社会经济和开发人类资源,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被视为边缘学科的人类学是否能为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价值,本文通过阅读石奕龙《应用人类学》一书,并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相关问题,对应用人类学与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三者间的联系进行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人类学家,不管是投师于国外或国内,至今为止,几乎不能使他们的发现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人类学有用处.中国人类学的问题不是不够地方性,而是太地方性了.中国人类学当前所需要的是经过一个时期的本土化发展,然而再走出来,参与世界性对话.  相似文献   

19.
人类学根植于古希腊经典,而人类学中国本土化实践也与经典研究的人类学转向密切相关.百年研究实践表明,关注并深入经典是人类学本土化实践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当今反思、重建文化传统与解决民族融合、生态危机特别是人际生态等重大国策问题面前,中国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作为最重要的思想资源,无疑是人类学本土化实践必须关注的“文本田野”.儒家经典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四重证据法及其间性互补调和了证据真实与理解真实间的紧张关系,是人文社科研究中相对科学又具操作性的研究方法.然而实际操作中诸如物象叙事在何种程度上足以替代文字叙事,人类学和考古学对无文字社会的文化重构经验,在何种程度上适用于有文字社会,物证与书证矛盾时该如何权衡辨识等问题值得所有用人类学方法来研究经典者深思.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类学民旅学本土化的解读 20世纪90年代,鉴于学科边缘化的危机,人类学民族学的本土化讨论曾一度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学术热点,其中不仅有国内众多学者积极的参与,也有部分外国人类学家的密切关注。或许,这姑且可以视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从本土化到国际化的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