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通过对西藏林芝地区移民村落大坝村的帕措势力分布和村民委员会主任选举过程的调查和分析,以村委会的权力结构为中心,探讨了国家影响和帕措势力之间的关系,描述了国家所主导的权威和秩序怎样在一个有紧密血缘纽带的西藏村庄展开。认为:“帕措”认同是大坝村“权力文化网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大坝村权威存在和展开的基础,也是国家影响向基层延伸途径和渠道。大坝村的帕措势力是村内起主导作用的村治力量,这个村治力量主导村庄权力的运转,形成较为固定的村治特点。大坝村委会的权力结构体现了国家影响和村民“帕措”认同的双向制约。  相似文献   

2.
三岩“帕措”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帕措”是世界并不多见的父系氏族的残留,它主要分布在三岩一带。它的来源、分布、财产、婚姻以及它的内部组织、活动、议事规程都有其特征,文章在对这些特征进行描述的同时,运用社会学理论对“帕措”的正功能与反功能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行宪法关于国家权力的垂直配置的制度,被作为"国家结构形式"的内容予以探讨,并将中国具体的国家结构形式定性为"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然而,从国家结构形式的原理上考察,与同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东盟国家越南类似,中国(除台湾地区外)中央与地方权力配置规则除了以分权(decentralization)为前提的中央与特别行政区这一具备国际社会地方自治特征的制度设计外,由于传统注重中央集权的"单一制"观念影响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下而上的"地方自治"性质的内在张力,中国大陆无论是中央与一般行政区域,还是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并不存在单一、连贯的垂直权力配置逻辑。这种状况导致中国大陆中央与地方权力法治化面临无解困局。  相似文献   

4.
西南地区民族社会与国家权力之间的结构关系是一种"边缘"与"中心"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民族关系的特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应对和解决国家所面临的安全困境是民族国家进行权力博弈的主要原因,民族国家间的权力博弈一直贯穿在国际体系变迁的历史进程当中,权力博弈是民族国家权力竞争的必由之路,权力竞争则会在推动国际体系权力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导致国际体系模式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从现代国家建构理论视角对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以来的中国乡村权力结构进行学理性分析。分析表明,"权力结构变革"问题的实质系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相互冲突博弈的结果,是权力结构的民主化转型,其深层根源在于现代国家建构的内在要求。现代国家建构的根本目的是整合国家与社会、市场的关系,在建构过程中乡村权力结构的民主化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举体制的普遍推行,权力合法性来源渠道发生变化;二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村民自治范围的扩大。国家实行"权力下放",把更多的职能逐渐交还给基层社会,同时为避免乡村"失序",又"民主下乡",创新乡村社会治理,重建乡村秩序。  相似文献   

7.
权力具有引领社会变革与发展、整合社会资源的力量.新兴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掌握新兴技术手段的社会精英也必然掌握新的权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掌握新兴技术的社会精英回乡创业日渐增多,形成了新的权威主体.由此,新的权威参与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设中来,分享了传统农村社会权力,改变了传统权力结构,也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社区自组织的出现代表着社区新的动员主体的形成,这一主体的动员力量来自于国家授权与社会授权.国家授权为其提供了制度性资源,降低了动员风险,也带来了国家权力的柔性控制与隐形在场;社会授权使其获得了社会合法性,并展现出理性商讨、公共意见形成以及共意构建的公共性特征;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进行了组织内与社区内动员并付诸集体行动,这一动员模式可以被归结为“授权式动员”.授权式动员的理论基础是国家法团主义与公共性理论,面对面理性沟通及社区网络是授权式动员的社会基础,该动员模式体现着对协商民主和共同福祉的价值追求,“授权式动员”是社区自组织的常规化动员模式.  相似文献   

9.
"大跃进"中,农村集市贸易被迫停滞,农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国家重新开放了农村集市,这可以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在集市贸易的恢复过程中,国家权力和农民利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冲突,为此,政府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在满足农民基本利益的同时,也维护国家权力的权威性。在此过程中,农民的意愿和行为作为力量的一极也不可忽视,相应的沟通疏导渠道,也是使这种社会冲突不至于升级的重要保障。在制度变迁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对社会冲突的个案分析,有助于国家和市场在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中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0.
国家结构形式是立宪者对立宪之时的政治现实所作的宪法判断,并不存在优劣之分或者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必然过渡的问题。国家结构形式问题,本质上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国家权力纵向配置的"度"的问题。当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上级国家机关权力行使不规范、自治权虚置等问题,完全能够在现行宪政体制即复合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之下得到解决。通过科学合理配置和规范行使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权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在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规范理论》以宪法的终极目的为研究的起止点,在宪法学视野下,通过缜密的论证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国家权力架构内,如何克服权力"恶"的维度,从根本上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和谐。该著作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在权力设置上打破权力集中强制行使的状态,实现权力的分工和相互制约,宪法的作用就在于通过规范和限制国家权力达到维护公民权利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法治国家的问题是政治权力变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子系统,它自我编程、自我服务,法治国家的合法律性和正当性发生了分裂。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使狭义上的政治权力受到交往权力的制约。这种政治权力应该由交往权力转化而来,并受到交往权力的制约。这种交往权力不仅包含制度化的交往权力,而且还包含生活世界中的公共交往。在现代社会,这种交往将改变政治权力的结构:狭义政治权力的缩小和交往权力的扩大。  相似文献   

13.
农村社区外部权力结构:演进与现代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农村外部权力结构的发展经历了“二元——一元——二元”阶段的演变,文章以农村社区外部权力结构为视角,以国家行政权力和农村社会权力为分析工具,探讨了我国农村权力结构的这一演变历程及其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合理重塑农村社区权力结构的关键环节:政府治理理念和职能的转变,农民自治意识和自组织能力的提升,以及制度建设的完善和权力的制衡。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尝试从“本家”问题入手,讨论鲁迅小说中所内蕴的中国社会权力关系问题。作为家族、宗族制度的体现,“本家”不仅仅指涉小说叙事中具体的人物关系,鲁迅还有意识地将之引入对空间政治的塑造与表达,从中揭示新式知识分子在面对乡村权力结构时所遭遇的紧张张力。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开展社会建设事业,目的即在于要给予具有独特运行逻辑与发展需求的社会以充分的发展空间;亦是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而在这一目的之下探究社会建设,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即是明确何谓社会建设的主体。只有明确了建设的实践主体,才能进行有效的社会动员,最终顺利实现社会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家庭权力结构下的“边缘青少年”处于无权或少权的状态,当诉诸权力的渠道受阻时,处于家庭权力结构底层的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即弱者的武器。  相似文献   

17.
国家认同区别于族群认同,是差异化的族群成员通过"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形成自己情感与身份的归属。心理学路径下,个体的认同心理要素是一种从认知到情感,进而影响到行为层面的心理过程,并与整个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研究认为,心理学路径下公民的国家认同可从价值倾向、情感确认、行为投入三个层面入手。价值倾向的内容结构可分为世界倾向、国家倾向两个维度;情感确认的内容结构可分为自我分类、依恋归属、承诺、重要性四个维度;行为投入的内容结构可分为评价、行为探索、社会嵌入三个维度。建构心理学路径下的国家认同测量,需对国家认同已有概念边界、结构维度与测量问题进行分析与整合,并讨论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如何界定与测量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8.
徐艳丽 《金陵瞭望》2007,(21):49-49
“权力”与“权利”的概念.人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处于一种模糊认识中,使用时经常将二者当作同一概念交叉使用。甚至在我国的一些法律文件中也未明确二者的差别。经过十几年的普法教育和理论界长期的研讨、争鸣、公民权利是宪法精神的终结所在,国家权力只是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利强有力的手段和工具而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权力结构是指权力在各权力主体之间的分布状况或排列组合方式。其主要类型有:“强弱弱”权力结构、“强强弱”权力结构和“强强强”权力结构。在“强弱弱”权力结构中,行政部门滥用行政权的现象会非常严重,在“强强弱”权力结构中该现象会有所减缓,只有在“强强强”权力结构中,这种现象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抑制。因此改变权力结构,特别是提升市民社会在权力结构中的权力比重,对于有效制约行政权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牟军教授的《权力与结构:刑事侦讯本体论的分析进路》一书从刑事侦讯的结构出发,结合域外刑事侦讯的分析,深刻剖析了我国刑事侦讯失范的原因:刑事侦讯的固有结构决定其行政化特征;侦讯者把刑事侦讯当作自己的权力,都导致被侦讯者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失范成为必然。由此,作者提出了我国刑事侦讯的未来构想:改善刑事侦讯的结构,使其司法化;刑事侦讯只是侦讯者的权力表达,权力的行使与义务相统一,被侦讯者的权利才能得到重视,刑事侦讯的失范才能得到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