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明朝对西北民族问题的决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明朝对西北民族问题的决策杨秀清西北地区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聚居地之一,因此,对西北民族地区采取何种决策,直接关系到西北地区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朝对西北民族地区所采取的决策是:放弃西域,重点经营甘青藏族地区。放弃西域,虽使明政府闭关绝贡,退守嘉峪...  相似文献   

2.
明代蒙古地区和中原间的贸易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族历史上经营游牧的畜牧业经济.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业和手工业不甚发达,因此历来就与城市手工业和农业发达的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以满足其物质生活上的需要.到了元代,蒙古地区归辽阳、岭北、甘肃三行省及中书省直接管辖,进一步加强了蒙古游牧经济和中原农业经济的联系.明代,蒙古族的统治集团虽然企图和明朝封建中央分庭抗礼,但他们也需要和明廷建立经济联系,蒙古族广大牧民对与内地保持和平统一的经  相似文献   

3.
沙勇 《回族研究》2012,(4):27-31
洮岷地区自古是内地进入藏区的门户,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决定了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对这一区域的经营,明朝也不例外,自建立初期就着力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明初大批汉、回移民迁入,他们与当地土著藏族相互协作,相互依存,共同开发洮岷地区。到明中后期,居于这一区域的汉、藏、回三个主要民族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形成了互惠共生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马燕  和侃 《回族研究》2021,(4):30-36
中国北部边疆是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体系的交汇之地。历史上,各民族也因为不同经济类型而产生大量的经济交换关系,使曾经的荒野之地逐渐兴旺发达,出现了商业集镇,大量的驼运和河运使草原与中原各地物流通达,商业繁荣,汉族和回族的经济活动加深了他们与内蒙古当地少数民族的交往,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在文化上互相交融。交换模式也是一种社会整合模式,农牧经济互动把交换与社会的关联性推向了结构性的层面。农业、牧业、商业构建了一种互惠互补型的经济生态,从而改变了游牧社会的经济基础,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其中,民族间的经济互动与文化嵌入对消解两者之间的张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地方社会差异性与互补性的经济生产模式建构了族群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影响着族群的经济生产模式,也维系着边疆社会结构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陈亮 《回族研究》2012,(2):26-31
有明一代,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回回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等等,他们对明朝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西域回回"陈友以出使起家,后因军功封为世爵,成为明朝回回人当中的标志性人物。对陈友个人及其家族成员的事迹考述,对研究明代回回人的历史活动以及历史作用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亦剌思、阿都儿火者等人为例,探讨明朝对入附的撒马儿罕回回的安置及这些入附人员在明政府中的作用。入附明朝的撒马儿罕回回人有十多批,明廷多将他们安置在南京、北京、甘州等地。这些入附的回回人大体上享有与故元归附人员同等的待遇。他们与西域其他各地入附的回回人一道成为明代回回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景颇族是我国保留有较多的原始社会残余的少数民族之一。解放前,在经济方面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和旱谷。生产水平较低,但已能提供一定数量剩余产品。手工业、畜牧、采集都只是家庭副业,交换主要发生在民族间,与周围民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劳动分工。在生产关系方面保留着农村公社的特点:土地村社所有和私人占有。已出现个别相当于地主富农的剥削者。奴隶制没有充分分展,即在村社的基础上向领主制和地主经济两种类型发展。在社会政治制度方面保留着山官制的等级制度:官种、百姓和奴隶,但奴隶等级已只有个别家庭奴隶了。同时又受着傣族土司和当地县政的双重统治。在习俗方面,婚烟行一夫一妻制,等级同婚,同姓不婚,姑舅表优先婚配。婚前有恋爱自由,但结婚一般由父母包办,实行买卖婚姻。宗教迷信中万物有灵的观念点主要地位,宗教活动很多,祭司有较高的地位。总的说来,解放前景颇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内外各种条件影响下,发展是跳跃式的,形成了社会经济多种结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明王朝从建国伊始,便开始对西北边境进行经营,以构建明朝在西陲的防御体系.但由于明朝消极治边政策的影响、七卫问的内讧对七卫力量的削弱及明廷对七卫受到外敌威胁时支持不力等原因,导致明廷对西北边境的影响力不断下降,结果"嘉峪关外,皆为寇境".  相似文献   

9.
有明一代,西域回回人在中原与瓦剌的政治、经济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马克顺即为他们中的代表人物.他谙熟明廷与瓦刺间的外交事务,身兼瓦刺平章与明朝都督佥事之职,多次以瓦刺正使身份率使团进入中原.土木之变后,他以其特殊的身份往来于明廷与瓦刺间,最终促使事件得以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10.
烟瘴是一个历史性和区域性突出的现象,曾对南方少数民族及地区产生较大影响。明代广西土司区烟瘴肆虐,成为明朝经营和治理的主要困难,因此明朝在广西土司区采取了以土治土,倚重土官的策略。烟瘴,在一定程度上与广西土司制度的存在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1.
明代甘青川藏族地区的政治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对藏族地区的政策,主要依靠对藏族僧俗首领封授官职,通过他们管理地方的政教事务,同时通过和藏族僧俗首领之间的贡赐关系,以及控制藏汉之间的茶马贸易,以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维系和保持藏族各地僧俗首领对明朝的归附。有明一代,明朝没有在藏族地区采取过重大的军事行动,但是藏族地区对明朝的从属关系一直延续下来。在甘青川藏族地区,明代也是一个比较平静的时代,故而这一时期的历史资料留存下来的不多,而且零星分散在《明实录》等著作中,因此我们只能对明代甘青川藏族地区的历史作一个简略的描述。一、明代的甘青藏族地区甘…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亿万群众创造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从根本上打破了以高度集中统一管理和严重的平均主义为特征的旧的农村经济体制,使农民得到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从而使我国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广大农民生活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在这划时代的伟大变革中,每个农户都是农业经济的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并且都是相对独立的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细胞.农业经济形势如何,最终取决于亿万农户的经营状况.因此,研究和论证中国农业出现的问题,也就只能和必须从这些微观经济细胞入手. 目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经营方式有三:一,以种植业为主的小而全的小规模经营;二,以一业为主,兼营他业的初具规模的兼业经营;三,有适度规模的专  相似文献   

13.
16世纪,蒙古社会在杰出的俺答汗(1507~1582年)的领导下,经历了一系列的重要变化。一般说来,这种变化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蒙古人每年定期对中原进行破坏性抢劫,这种情况延续至1550年。其次,从16世纪40年代中期至1570年,大批汉人徙居蒙古地区。最后,从1571年开始为和平及明朝与北方游牧民之间开放互市的时代。通观俺答的一生,他起先试图通过对中国北方的虏掠,为其民众争得经济保障和抢夺基本口粮、日用品以缓解他们的贫困。其后,以中国农业定居者的保护人自居。当这些失败后,他成为明朝的封臣。  相似文献   

14.
明代女真大致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部。当时,他们主要和明朝、朝鲜及东部蒙古发生关系。就经济而言,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东蒙古较为接近,所以他们更多地和生产力水平大大高于自己的明朝及朝鲜频繁往来。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不少新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它们顺应了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但对于我国来说,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一定问题。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史和分析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清代西藏社会经济的产业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社会生产的行业或经济部门,它是一个介于社会经济宏观总量与微观细胞——如家庭等单位经济实体——之间的中观层次概念。由于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清代西藏社会经济的产业发展尚处于较为低下的阶段。在清代对西藏社会经济生活影响较大的产业主要有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清代西藏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总体特征是:畜牧业是清代西藏社会经济中最重要的产业,在当时的社会生产中所占比例最大。农业是清代西藏社会经济中第二大重要产业.手工业在整个社  相似文献   

17.
在明朝(1368—1643)统治的大部分时间内,其统治者对西藏的一个基本国策是邀请西藏的喇嘛前来宫廷朝觐,并恩赐给他们显赫的封号和丰厚的礼物.作为报答,这些喇嘛定期亲自或派使团来朝廷入贡.有颇多几位中国学者将这类事件视为有明一代在西藏维持中国“宗主权”的证据.例如,曾经在美国大学治国际关系的李铁铮教授认为:“……世袭的封号通过它们对西藏人意识的心理影响,有助于巩固汉人的权力.”并由此得出结论:“从忽必烈可汗时开始,西藏成了中国的一个侯国,并且在整个元朝和明朝一直维持着这样的地位.”还有,当时出任台湾东海大学国际法教授的杜恒泽(音译)先生也作如是观,他写道:“1269年,八思巴升号大宝法王,享有统治整个西藏的权力.从那时开始,西藏是由喇嘛们统治的,在汉人宗主权下的一个神权政治国家(Theocracy).”他还评论说:明朝第一位皇帝……太祖对其前朝之政策的成功印象极深,他决定维持这种神权政治国家,和如此的在西藏的中国宗主权.”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落后的灌溉技术与当今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方式极不相称,粮食增产工程的建设实施,使先进科学的灌水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转变;是党和政府倡导的共建和谐社会和节水型社会的需要,是党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工程的兴建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宋朝经营广西地区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是明以前广西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由于宋朝的积极经营 ,广西地区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有很大进步 ,尤以稻米种植、牲畜饲养、矿藏开采、海盐制取、布匹织造和陶瓷业的发展最为突出。交通业和商业也颇为兴盛 ,主要表现在交通网络的形成 ,一批商品重要聚散地的出现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内地封建影响也明显扩大 ,其中以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风气的改变和医药的推广使用较为重要。但广西经济基础太差 ,起点太低 ,发展速度虽快仍赶不上其他地区。宋朝对广西的税收榨取过重 ,也加剧了当地的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两宋积极经营广西 ,是为了争取较多的税收以裨国用并满足向辽、金纳银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古代维吾尔语中的n源于汉字真,n bitig的汉文词义为真契,此乃不少中外学者的共识。本文发现,在元代的一些汉文买卖契约中有亲契一词,卖主要将土地的原买情况记录于新契之中,称亲自画押之契为亲契;回鹘文契约Mi21反映了与元代汉文契约类似的情景:在续租同一地主土地的契约中,存在着佃户对以往租佃情况的叙述,表现了当事人对与自己有关的契约及义务的确认,称新的亲自画押之契为n bitig。笔者在本文中论证了n的发音通中古汉语的真、亲、新,认为回鹘文契约中的n bitig的最佳汉译用字是亲契。不同语言的文书中存在着相似的现象,它反映了蒙元时代边疆与内地在经济、文化、乡规民约等方面密切的联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