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词派纷呈,词学极盛。纳兰性德虽未开宗立派,标举词张,但散见于他的诗词作品、杂识笔记、书信序文中的词论观点是清代词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可以梳理为以下三个方面:尊词体、重寄托;主情致、崇境界;显个性、求独创。  相似文献   

2.
纳兰性德的词风,向称"哀感顽艳",而思想消极颓丧。思想发展与词风形成紧密联系词作是思想的艺术记录,思想知道词风形成,在由踌躇满志到心灰意冷的痛苦转变过程中,思想与词风始终统一。  相似文献   

3.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正黄旗人,生于顺治十一年,死于康熙二十四年。他自幼好学,过诵不忘,能骑射,善书法,工于诗作,尤喜填词。清初词坛分为两派,他的好友朱彝尊和陈维嵩分别是两派代表。陈派尊崇苏东坡和辛弃疾,词凤豪放雄浑;朱派尊崇姜夔、张炎,工力深厚,句琢字炼,格律严谨、醇雅清空,有形式主义倾向。纳兰性德自立于两派之外,崇尚南唐后主李煜,认为“花间词如  相似文献   

4.
有关纳兰性德第二次东巡科尔沁诸旗,索伦诸部的问题,由于史料缺乏、记载简单、措词含糊等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困惑于学术界,成为众说纷纭的问题.人们争论的焦点是:纳兰性德是否有过第二次东北之行;此论点如若成立,那么其东巡的中心任务究竟是什么呢?这些问题的真正解决,对于我们研究纳兰性德本人及其清初的民族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纳兰性德确实有过第二次东北之行,此行的具体任务是宣抚内蒙古科尔沁诸旗和索伦诸部.为此,本文试图根据纳兰性德本人的作品及相关的史料对上述诸点作出详细论证.  相似文献   

5.
清初词坛名家纳兰性德生活在一个鼎盛的王朝时代,其煊赫的家族背景,绝世的个人才华以及顺畅的仕途生涯,使人们习惯的认为他一定会成为一个盛世之音的歌颂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的词作中更多流露出的是与其身世、家族、王朝乃至整个时代完全相悖的哀婉感伤之音。事实上,他的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着十分广阔深远的社会现实原因和内在曲折的精神因素的。本文通过对纳兰性德人生经历的了解,从其所处的时代氛围和家族背景、独特的个人情感经历、来自汉文化的熏陶以及身处羁旅仕途的困倦之感四方面进行阐释,从而得出纳兰性德感伤情怀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南唐后主李煜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是中国词史上两位才华杰出的人物.两住词人的词作都充满了真挚沉郁的感情,词风都呈现出衷感顽艳的色彩,情感意象的选择具有相似性,语言散发淡雅自然的魅力.二人词作具有一定的继承关系,而悲剧命运和相近的气质才华是他们词作神似和契合的原因.同时两人又各具独特性.作者试从二人词风入手,探求其同样悲剧人生下,愁苦的意绪中,所显示出的别样词风.  相似文献   

7.
清代著名作家纳兰性德以诗词闻名,历来学界专注对纳兰的诗词研究,而忽视了其赋作研究。纳兰性德现存五篇赋,其中两篇咏物赋尚未引起大量关注。从题材、创作手法与情感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纳兰性德咏物赋的艺术特色,以及进一步探究纳兰性德咏物赋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四喻”看纳兰性德诗词中的“多民族凝聚”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喻”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表现手法。作为清代满族著名诗人的纳兰性德,在其创作的诗词作品中运用“四喻”手法抒发了“多民族凝聚”倾向这一主题,从而构成其诗词抒情的主流。本文阐述了纳兰性德诗词中“多民族凝聚”倾向的具体形式,辨析了“四喻”手法在表现这一主题所起的作用。文章认为,在纳兰性德诗词中,“多民族凝聚”倾向是抒情的主流,而“四喻”则是认识这一主流的窗口  相似文献   

9.
康熙二十一年春天和秋天,纳兰性德两次东巡科尔沁和索伦,是清初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在《纳兰性德第二次东巡科尔沁诸旗、索伦诸部考》等文中,我对于纳兰性德的第二次东巡进行了考证。在本文中,准备对于第一次东巡进行考证,然后把两次东巡联系起来考察。 两次东巡的性质是不同的。第一次扈驾巡幸,第二次是奉使出塞。但是,我们对于“扈驾”不能理解得过于机械。所谓“扈驾”,不一定是皇帝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皇帝在出巡途中,有时也会把某个随行的侍卫派到某地去执行特殊任务。  相似文献   

10.
康熙朝出现了满族书面文学的第一轮辉煌.刚刚闯入汉文写作园地的满人,由童蒙学步般的模仿开始,转而尽快地去寻找自我和表现自我,踏上走向民族文学个性成熟的道路.满族文学的成熟,既有赖于这个民族在文学上的整体展开、四面开花,更有赖于大手笔们在这一整体开拓中异峰突起的显性影响.满族文学大家纳兰性德、岳端、文昭三人的艺术成功接踵而...  相似文献   

11.
舞剧《人生若只如初见》主要以纳兰性德与卢氏的爱情和与顾贞观、曹寅、康熙三人的友谊为线索,以"梦"为形,运用现代高科技的声光电等舞美技术将汉民族传统题材现代化表达,凸显浓厚的汉民族人文精神。本舞评主要从舞剧的舞美、舞姿、舞意三个方面分析阐述《人生若只如初见》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与浪漫至死的纳兰性德。  相似文献   

12.
文化简讯     
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和承德满族文史研究会第2届年会,仲秋在承德举行。年会上宣读了10余篇学术论文。承德师专山庄研究室汇报了《热河志》标点、校订工作。两会顾问溥杰、溥任、端木蕻良、金肇野、任英、于岱岩分别赴会、题辞、赋诗,以示祝贺。  相似文献   

13.
赋到沧桑句便工──略谈鲜卑族大诗人元好问的诗歌创作杨子才元好问(公元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金代大诗人,属拓拔氏(鲜卑族的一支)。传世的《无遗山诗集》,有诗1300多首;今人编《全金元词》,收入他的词有103首;另有散曲若干首。他以...  相似文献   

14.
六盘山     
六盘山是宁夏境内的一座名山。六盘山的出名,是因为一首词,毛泽东同志的《清平乐·六盘山》。一首伟大的诗词可以使一座楼千年不朽,也可以使一座山天下闻名。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词的确好,与他的另一词作《沁园春·雪》,堪称双璧。《沁园春·雪》写于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刚刚投降。  相似文献   

15.
在边塞的一个小城。暮色沉沉,细雨霏霏;鸣雁低低的飞翔,初生的芦笋竞相拔高争长。正是在这春天的一个傍晚,骆驼队满载丝绸织品,穿过茫茫戈壁,向着西方的安西(今吐鲁番)进发了……这是唐朝诗人张籍在一首诗中描绘的丝绸之路上商队活动的一个小景,即“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相似文献   

16.
朝鲜《李朝实录》中关于“明珠之子往战大鼻鞑子”的记载以及关于“大鼻鞑子”与“鱼皮鞑子”关系的记载,是纳兰性德第二次东巡在邻族史籍中的反映。 有些人推测:所谓“大鼻鞑子”,只能指俄国人,或专指清初侵入我国东北的沙俄哥萨克人。我们认为:这样“望文生义”的解释未必是符合原意的。  相似文献   

17.
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的苏轼,经历了他人生中尤为重大的转折,他对过往的人生进行了深入了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灵得以提升,他的文学才情得以最大限度地展示.在他的词中,主体意识表现得更为强烈.本文主要从主体意识的寻觅、主体意识的坚持和主体意识的升华三个方面来分析苏轼黄州词主体意识的强烈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8.
《祝英台近·晚春》是辛弃疾的一首闺怨词,"有徘徊宛转之思、刚柔兼济之笔"[1],但这首词中多个字词存在异文共行于世,用字多符合诗歌对仗及平仄的要求.考虑到用字在词句中的表现力,它们所体现的语言意境有所不同,各类异文的差异中流露出的情感也略有分别,本文将以四卷本、《花庵词选》《草堂诗余》《阳春白雪》《绝妙好词》等书中字词...  相似文献   

19.
诺比德是十八世纪维吾尔三大抒情诗人之一。他的诗:词丽情浓、富艳难踪,才华横溢,风格奇特。上承阿塔依,鲁提菲,赛喀克与维吾尔文学之父纳瓦衣之卓越传统,为我们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篇,现存的即有格则尔一○八首、五行诗三首,柔巴衣三十四首。 尽管这样,就我所知,国内外对于诗人的研究,还少得可怜。苏联方面,仅有一九六○年,乌斯满·曼曼塔洪诺夫的《维吾尔古典作家评介》一书,论及了诺比德,但也只是在序论里,并没有设立专章;对于诗人的生平,成就和诗歌特征,一概缺如。国内对他的研究,才刚开始,一九八二年六月,拙著《维吾尔文学史》,同年十月新疆有W·奥浦尔和A·呼珊因两人合编的《维吾尔古典文学提纲》,都为诺比德立了专门章节。 像诺比德这样一位承先启后,开一代诗风的优秀诗人,不立专章,说不清问题,也难见其重要,为此,我才写这篇《初估》。  相似文献   

20.
魏晋名士"任诞"集大成者阮籍表面放肆不羁,实则内心常处于忧愁、矛盾的情绪中.他的事迹在《世说新语》一书中多有记载,而其抒发情志的代表作《咏怀》八十二首亦可以作为他多重心理感受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