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8月3日,197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去世.为此,我国的报纸杂志发表了不少文章:<俄罗斯座标上的雕像><俄罗斯为什么会诞生索尔仁尼琴?><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为什么是索尔仁尼琴?><索尔仁尼琴的忠告><俄罗斯的良心>等等连篇累牍,以致有人撰文说<索尔仁尼琴应该敬重但不要神化>.  相似文献   

2.
张平 《学术探索》2013,(3):136-139
摘要:从俄罗斯文化的视角诠释走下神坛的俄罗斯文化主教索尔仁尼琴,主要有以下六个文化视角:俄罗斯地下文化的传播者;俄罗斯侨民文化的领袖者;俄罗斯宗教文化的布道者;俄罗斯政治文化的认同者;俄罗斯西方文化的反对者;俄罗斯思想文化的谎言者。总之,索尔仁尼琴在俄罗斯文化界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索尔仁尼琴伴随争议引领俄罗斯文化前行。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在中国读者中的认知度较低。而在作家良知和责任感日渐受到质疑的今天,追踪索尔仁尼琴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进而对其文学贡献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已故俄罗斯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颇似圣徒的一生充满传奇.其非凡的经历与充满政治、布道色彩的著述引起了国内外评论界褒贬不一的持久争论.如果把索尔仁尼琴看作一位笃信东正教的宗教作家,一位热爱民族,热爱故土,关心国事天下事的传统的俄罗斯知识分子,那么,就会相对容易地理解其永远持异见者的形象和创作中的政治与布道色彩了.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索尔仁尼琴的创作经历、创作特色及其几部主要作品的分析、概括,揭示了索尔仁尼琴作为一个文学大家对俄罗斯民族命运的关注。在自己的作品中,作家再现了广泛复杂的社会生活,对人性与人道、社会与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与反思,此外,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使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展现了一个丰富、独特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6.
自索尔仁尼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美苏就针对此事提出各自不同的战略,苏联明确反对索尔仁尼琴授奖一事,并于1974年将之驱逐出国门;与之相反,美国则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于同年10月授予其"荣誉公民"的称号。针对美苏两国的做法,索尔仁尼琴表示既反对苏联的做法,又不认同西方的主张。他这种超越政治与历史而仅从文化理念去理解世界的主张来源于他的民粹主义思想,来源于他的带有宗教性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7.
不只是“伟大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于2008年8月4日去世了。在20世纪以来的俄国作家,可能还包括20世纪以来的整个俄国知识界,索尔仁尼琴都可以列入影响最大的人物之列。他以作家成名,其《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第一圈》等作品无疑是苏联赫鲁晓夫时代“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当年他也因此成为苏联作家协会成员。他后来获得的是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8.
上篇 倒转"红轮":索尔仁尼琴与"俄国历史的断裂" 不只是"伟大作家"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于2008年8月4日去世了. 在20世纪以来的俄国作家,可能还包括20世纪以来的整个俄国知识界,索尔仁尼琴都可以列入影响最大的人物之列.他以作家成名,其<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第一圈>等作品无疑是苏联赫鲁晓夫时代"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当年他也因此成为苏联作家协会成员.他后来获得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而非  相似文献   

9.
谁放逐了索尔任尼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索尔任尼琴在苏联当局者的眼里不仅是个叛逆 ,而且是个地道的反苏分子。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一直密切监视着索尔任尼琴的言行。1980~1990年间 ,根据当时的国家档案委员会领导的指示 ,总量达105卷“克格勃”的索尔任尼琴档案被付之一炬。所以 ,世传有关索尔任尼琴事件的全部秘密也在大火中烧掉了。因此 ,许多书籍在谈到索尔任尼琴的被放逐时 ,大都是以索尔任尼琴本人的情感波折和遭遇为主线的 ,从没有谈及这放逐的事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也就是它在最高层是怎么决策的。然而 ,“克格勃”的索尔任尼…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引人注目的俄侨作家,索尔仁尼琴的作品以及传奇的一生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民和世界各图文学家的关注,作家本人和他的作品因其复杂的经历而被赋予了神话般的色彩.这位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唯灵主义作家,对道德和真理的探求体现出俄罗斯文学的悠久传统,并将这种传统应用于小说<古拉格群岛>的创作中.作家在作品中以"写真实"的写作手法,以发散性的风格为读者展示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当我把《论别尔加耶夫关于俄罗斯人道主义的思想》一文(见《中州学刊》1991年第2期)发出去以后,又陆续见到一些苏联学术界研究别尔加耶夫思想的新资料。为了使读者了解苏联的学术动态,现将我编译整理的资料简要地公布出来。 苏联学术界的“别尔加耶夫热”已经持续了几年时间。有的作者将“别尔加耶夫热”与过去的“索尔仁尼琴热”相提并论,并认为“别尔加耶夫热”有更深的思想文化意义。许多人把别尔加耶夫看作是目前苏联“哲学复兴”的“中心人物”,各种权威性的或影响很大的杂志和一些出版社竞相刊登和出版别尔加耶夫的文章和著作。据不完全统计,到1990年6月,重新公布的别尔加耶夫论著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伏尔加》,1988年第10期);《人和机器》(《哲学问题》,1989年第2期);《俄罗斯保守主义的命运》(《文化与政治》,1989年第5期);《俄罗斯的命运》,莫斯科,现代作家出版社,1990年;《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根源和意义》,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90年,等15篇。  相似文献   

12.
1969年苏联当局因索尔仁尼琴不顾禁令坚持创作并在国外出版苏联劳改营题材的文学作品而将他开除作协,次年瑞典科学院却因索氏"在发扬俄罗斯文学的宝贵传统方面显示的美学力量"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随后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围绕索氏及其作品展开了激烈的舆论交锋,对索氏的处置问题随之也被提上了苏共中央的日程,但由于对索氏的处置既要顾及国际舆论又要顾及国内舆论,由于高层领导因看法不同或相互间的恩怨而造成的在这一问题上的意见分歧,也由于具体负责处理这一问题的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不愿在这件事上承担太大的责任和给自己的政治声誉造成太大的损害,致使对索氏的处置决定迟迟难以做出,直到1974年2月索氏才在安德罗波夫不乏超等手段的运作下遭到了被逐出境的惩罚.  相似文献   

13.
近日。沈志华教授主编,集老中青三代俄罗斯研究者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上中下三卷)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使用俄国最新解密的相关档案文献。把档案文献作为史实描述和判断的主要根据。在本书的出版座谈会上,多位专家一致认为,本书代表了相关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不久前,沈志华教授的专著《苏联专家在中国》也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苏联的三次改革为什么失败?中国的改革为什么成功?中国和俄罗斯的改革模式各自的优缺点何在?就这两部书的出版以及书中涉及内容。新京报记者张弘采访了沈志华教授。  相似文献   

14.
现在,人们常常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索尔任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得以出版应归功于赫鲁晓夫对他天才的赏识和对这本书重大意义的肯定。在这里,人们传播的一则很有趣的真实故事是:在1962年初秋赫鲁晓夫的心情十分好的时候,他的助手列别杰夫受诗人特瓦尔朵夫斯基之托,给他读了《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几个片段。这时,赫鲁晓夫正在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兴头上,所以对揭露斯大林专横暴行的材料很是关注。再加上列别杰夫的从中美言和鼓动,赫鲁晓夫马上连连点头说:“一本好书嘛!可以出版!” 《伊凡·杰尼索维…  相似文献   

15.
孔子論仁     
一《论语》里谈仁的地方,约有五十多条,不能算少了,为什么还要记载着一条“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呢?孔子对于仁的含义,往往针对着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内容,他从始至终没有明确提出一个统一的概念,使人感到他所说的仁的含义有  相似文献   

16.
《谿山琴况》作者徐青山晚年号"石山人",常见误读为"石泛"、"石汎"、"石讥"、"石汛"。《琴况》于1639年秋季到1640年立夏间在徐青山社友钱棻的影响下成书,非旧论成书于崇祯辛巳年(1641)。《琴况》的琴乐美学深受时代理学思潮的影响。徐青山传世作品依成书先后分为古琴曲谱集《青山琴谱》、乐论《谿山琴况》及演奏技法论《万峰阁指法閟笺》。上海图书馆所藏题为"稿本"之《万峰阁指法閟笺》实为晚于1691年拼凑杨抡《真传正宗琴谱》及杨表正《真传琴谱》等多个琴谱论集合的抄本。庄臻凤辑刊的《琴学心声谐谱》中标榜自创的"蝶庵琴声十六法"实是对《琴况》的抄袭与改写。  相似文献   

17.
南京的尼和尼寺溯原曾向阳南京最早的佛寺是建初寺,这己是公认的了。建初寺是三国时的吴大帝孙权为来自康居国的僧人康僧会所建,它是一座男僧寺。南京历史上最早的尼和尼寺的情况如何?关于这一点,知道的人却不多。宋人张敦颐的《六朝事迹编类》中说,铁索寺本是东晋尼...  相似文献   

18.
论仁     
仁,是孔学的最高成就,也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仁的考察和剖析,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正因为如此,两千多年来,关于仁的争论不计其数,关于仁的著述汗牛充栋。但直到今天,仍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仁究竟是什么?它具有什么样的时代意蕴?本文力图对这些问题做出一些较为合理的解释。《论语》中言及“仁”字达109次,但孔子本人从未对其进行过完整明确的界定。孔子的有关论述,大多数是在不同场景下对弟子提问的相机指点,因为对象不同,孔子的解答因人而异,这就更增加了人们理解的困难和歧义。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对“仁是什么”这…  相似文献   

19.
《文子》“四经”指德、仁、义、礼,源于《老子》对仁、义、礼的有限肯定。《文子》在《老子》的基础上继承《老子》“德”的含义,改造仁、义、礼的内涵,形成独具特色的“四经”说。《文子》以道家之德吸收儒家的仁、义、礼,根源在于德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仁、义、礼的相对性。《文子》建立了融合儒道的思想体系,不同于《黄帝四经》为代表的道法融合模式,属于战国时期黄老道家的重要派别。《文子》“四经”说的研究,对重新认识战国时期黄老道家的丰富思想面貌、重新评价战国时期的儒道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评介牛济《人文杂志》编辑部中西文化在近代才开始大规模地接触.那么,中国人所认识的西方文化究竟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认识?这种认识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胡滨先生在其主编的《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