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适宜的医学"是适应社会发展基本水平、适应医学科学自身水平和人民对医疗卫生期望的医学,是以适宜的态度、方式、预期看待医学发展、回答医学问题和理顺医患关系,有效推进医学健康发展,妥善处理医域各方利益,使医学有机融入社会的医学理念和方法。"适宜的医学"是一种理念,亦是当下化解诸如医政、临床医疗、医患之间多样化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可行之举。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近年来引起多学科的共同关注。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最初是作为一种网络越轨行为和家庭社会控制问题得以出现。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医学化的进程,意味着网络成瘾的家庭社会控制演变为医学社会控制,网络成瘾问题逐渐从越轨行为问题转变为临床医学问题。在网络成瘾医学化过程中,网瘾青少年的家长发挥着引擎作用。家长的能动作用分别体现在网络越轨行为初始确认、网络越轨行为非正式医学化、网络越轨行为正式医学化三个递进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家庭权力关系结构清晰再现,并决定着问题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表现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群体医学和社会医学的整合。高等医学教育必须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然而,高等医学教育仍然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如教育水平低、人才培养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只有采取积极的对策,才能实现高等医学教育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震 《天府新论》2022,(1):91-98
“医学化”意指“非医学问题被界定为医学意义上的疾病问题或障碍问题并加以治疗的过程”,它的提出和发展是对现代科技理性的反思,哈贝马斯的技术批判思想、福柯的权力谱系学以及科学知识社会学均是其思想基础。医学化研究强调疾病的社会建构,聚焦对科学主义、自由市场以及国家权力的批判。然而,针对医学化的批判未能澄清疾病边界,同时忽视了地方文化的差异性以及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性。本文强调不同地方文化中的身体观和疾病观差异导致了医学多元主义,同时从医生—患者互动、社会集体内部互动、个体—国家互动三个层面揭示疾病界定与医疗选择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5.
考察西方医学在清末民初传入中国时的途径,最初人们对这种新兴医学的态度和认识过程,以及后来的发展状况,可以帮助我们从文化传播、社会经济、国家政治的视角,了解西医传入中国后所引发的医学体系、医疗事业、医药商界的利益纷争和外交政治诸方面的变革,认识西方医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构建符合医学发展要求,适合社会需求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提高认识,形成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共识;合理设计,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统筹管理,科学设置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文人才。  相似文献   

7.
重大疫情防控的关键在医学防控,但由于重大疫情的社会特性和社会危害,往往又离不开社会防控。重大疫情社会防控是指根据重大疫情的社会特性,通过整个社会的组织体系,运用特定社会规范和应急管理措施对社会系统中与疫情相关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和约束,以有效防控重大疫情蔓延并减轻其社会危害的过程。重大疫情社会防控的创设机理是传染病学机理、人口流动机理、社会控制机理。重大疫情社会防控具有多种社会功能,主要有疫病传播的社会阻隔功能、疫情态势的社会监控功能、疫时秩序的有效维护功能、疫情应对的社会参与功能等。重大疫情社会防控的适用情境主要有疫病强势侵入社区的情境、医学防控相对被动的情境、医疗资源发生挤兑的情境、社会恐慌明显加剧的情境、社会秩序面临失稳的情境等。实践证明,医学防控和社会防控是重大疫情科学防控的一体两面,不失时机地启动重大疫情社会防控,对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入防疫抗疫行列,保证医学防控顺利推进,有效落实国家联防联控机制、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教育的整体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新型的医学人才必须是一种复合型的医学人才 ,因此 ,高等医学教育必须转变观念 ,深化改革 ,使高等医学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符合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 ,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194-198
社会建构论并不否认疾病实体的存在和其生物医学特性,而是基于disease和illness概念的区分,宣称疾病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强调疾病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维度,这与医学界转换生物医学模式的呼声彼此呼应。在医患矛盾突出和医患纠纷激增的背景下,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中的疾病和医学社会学研究无疑叩开了修复医学技术与人文精神裂缝的大门,也促使学界重新思考中国医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浅谈医学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哲学是现代学科大融合的代表之一。医学、哲学同本同源,共同产生和来源于生命,其研究的共同主体———人具有其生物属性,又有其社会属性。因此,未来医学的发展模式理应是全方位和综合性的,既要有有形的生理、病理治疗手段,又要有无形的心理、精神治疗方法,同时还具有“中性”的医学研究功能。对人类医学的研究,必须要以哲学的整体观、系统观、辩证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把医学置于社会的、文化的、生理的、病理的、心理的、疾病的全方位中来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