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研究本身也变得更加科学,更加严谨,我们终于发现,忽略作家生活、人格、心态和创作的独立性只会让文学研究的方法愈来愈背离文学本身。本文力图通过对作家童年、生活小环境等的解读,即从作家微观人生入手,找出创作原本的动力,并且通过对作家本人生活和文学创作中细枝末节的分析,发现与以往不一样的鲁迅及其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古代蒙古族汉文创作是蒙古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蒙汉文学交流的产物,搜集、整理和研究古代蒙古族汉文作家作品对探究蒙古族古代文学发展规律,洞悉蒙古文学本身的演进过程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对于蒙古族汉文作家作品的研究陆续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对古代蒙古族汉文创作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概括的同时,也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重估了研究方法,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学之反映现实生活,是通过作家的头脑实现的,也是通过读者的头脑实现的。也就是说,在社会生活与文学作品之间,还有一个极端重要的中介,那就是文学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而单就创作来说,文学就是创作主体对客观世界所给刺激的一种反应。因此,不研究这个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的创作主体,不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外部因素得以在文学内部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武汉作家的小说创作,近年来以其突出的创作成就而引人关注,因此,研究并分析武汉文坛目前的文学现状,认真地总结作家的创作得失,是当前武汉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作家创作实绩和创作特性的综合梳理与评论,来呈现近期武汉作家创作的总体趋势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的翻译必须要达到传神的效果.翻译作品失去情感性,就失去了文学的内在美和情感美,就不能打动人,吸引人.文学作品翻译的情感性是文学作品翻译成败的关键问题,文学作品的情感性是作家通过创作阶段的动情,即作家对生活、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感悟的体现.译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欣赏过程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经验体会以及领悟作家的思想感情,迭到入情,在此基础上进入二度创作即翻译一再创作,这样使作者与翻译者之间的情感能交流,趋于统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樋口一叶小说和五四女作家创作的比较,发现中日两国近代女性文学具有相似的启蒙主义精神和女性觉醒意识,以及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同时由于中日不同的文学传统和作家的不同经历,她们的创作又有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与思潮的发展离不开外国作家的影响,"异域作家与中国"的关系研究也因此成为中国学者不断关注和探讨的课题,马尔克斯作为一个广泛影响了中国新时期的文学的外国作家应该受到重视.以文化研究的视角,简要指出了马氏在本土与中国的所处的境况和对马氏译介及研究现状做一番梳理.通过选取中国两个代表作家与马氏的比较分析,用事实证明中国大批创作活跃的前线作家创作方面的变化是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吸收和创新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由于不同时期社会历史语境的影响、文学本身的发展、19世纪作家和同时代其他作家的影响、作家的个人经历和作家对文学传统的创新需求,其创作主题和形式都不断发生变化。其早期作品关注步出校园的青年知识女性的婚恋、职业女性面临的生活和工作的两难困境以及各种家庭事务。后来创作视野逐渐扩大。其中后期作品聚焦英国国内的一些社会问题和不断变幻的国际事务。创作手段由现实主义逐渐趋向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后期作品中,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段混合交织在一起。无论创作手段如何变化,德拉布尔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她的文学创作却始终遵循弗·雷·利维斯的文学创作观,以道德教育和提升为核心。  相似文献   

9.
生活,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人们总是说;生活是创作的基础和源泉。然而,生活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和自发地变成文学作品。生活必须经过作家的特殊“酝酿”,才能流淌出文学的醇香美酒。 文学创作是一种自觉地反映生活真实的审美创造活动。作家必须对涌现于视线中的生活现象加以过滤,排除杂质和假象,这整个发掘、感知、理解和表现的过程,是与作家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正> 给散文加上“女性”的限制,自然是指女性作家的创作.把它们归为一类加以研究,是因为有了“妇女文学”这个大前提.“之所以打出‘妇女文学’的旗号,并不是要和传统文学分庭抗礼,而是试图召唤起一支新的文学队伍——妇女作家群,以女子物殊的生活体验和女性创作风格,去有意识地丰富以男性作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学.”女性作家作为群体形象出现于文坛,始于反帝、反封建、提倡科学民主、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的“五四”时期;她们的出现,既  相似文献   

11.
思想性是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作家的创作实践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倾向性。即便描写或叙述一件比较小的事情,里面也渗透着作家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同时也包含着对某种新发现的独到理解。《白鹿原》在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渗透着作家对传统文化、家族文化、婚姻文化等方面的独特见解,使人们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作家的文化观、历史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主题呈现不同风格的同时,表现出大体相同的文化趋向,主要在爱情、家庭以及人文关怀三个方面,表现出女性作家的文化趣味和人生关怀。“五四”以来女性作家以父子对立模式表现青年一代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其目的并不在于爱情本身,而更在于通过爱情叙述一个社会化的故事,达到批判封建主义礼教的目的;不同的家庭观念也表现出作家的文化差异和审美趋向;女性文学的人文关怀,是对题材领域的超越,也是对女性意识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中的创作源于文学家内心深处的矛盾 ,是文学家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常表现为文学家对社会和人生的绝望、对生命的渴望、对未来的希望而进行的表达 ,最终通向对人性、人生的终极关怀 ,追问生的意义 ,体现了人们的生命激情。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高校文学理论教材中存在着三个问题:1.未能正确认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2.错误地认为文学是用形象反映生活;3.未能正确认识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意气风发的文学青年到风光无限却寂寞惆怅的蹉跎老人,郭沫若的文学观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中,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文学观念所包孕的范围在逐渐缩小,作家创作才能趋于钝化,艺术生命亦渐萎顿。郭沫若所走的文学道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20世纪中国文学从胎动腹中到苦涩青春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6.
情节与空灵     
喜欢听故事是人类及其孩提的天性 ,长期以来 ,中外儿童文苑始终向往故事情节的传统魅力 ,始终把情节的趣味性视为一条不可更易的美学原则。但是 ,改革开放促使西方现代文艺观念登陆中国之后 ,少年儿童的阅读兴味和作家对于生活的审美标尺相应发生了巨变 ,造成昔日传统文艺观向新文艺观的嬗变 ,造成儿童小说从注重情节向淡化情节的转移 ,造成文学空灵美现象的频频发生。昔日那种形式单一、表现手法陈旧和艺术风格呆板的弊病 ,终于透过作家们的创新突破而得到救治。  相似文献   

17.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有关文学释义的纲领性理论命题。围绕这个纲领性的理论命题 ,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和批评家对文学解释活动中释义者与释义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释义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深入而辩证的探讨 :既充分尊重接受者和释义者的主体意识———“意” ,又强调文学解释活动最终不能背离对作者和作品原意———“志”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还把文学解释活动看成是释义者之“意”与释义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形成新的意义的过程。“以意逆志”的文学释义方式比较好地解决了西方释义学理论无法解决的某些理论难题 ,其中所蕴涵的文学解释学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秦文君是一个自我意识、童年情结很强的作家,新世纪以来的创作文体特色凸显,作家的童年在文本中多次闪现,显现了一位创作与人生交织的儿童文学作家的独特状况。以秦文君2000年以后的作品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和解放儿童的儿童文学观,充分挖掘作家本人和她的小说文本的精神世界,力图与秦文君的作品进行一次比较个人化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的显著特征是对各种人生问题、艺术问题、学术问题进行思考,并以独具个性的漫画手法表达出来。或者说,以对广泛的人生问题的思考为背景,吴敬梓也思考了一系列的艺术问题和学术问题,如中国古代“礼贤下士”的叙事话语,其实质性的内涵是什么?古代文学中的豪侠形象是否具有足够的现实依据?由此切入,考察《儒林外史》对几种经典叙事的戏拟,考察吴敬梓所创造的漫画世界的道德理想主义图景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揭示,可以对小说家表达思考的特殊方式及其小说史、思想史意义有所发明。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是文学不同层面的本质。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审美需要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 ,以社会生活为内容的审美关系是作家与生活、读者与作品的本质关系。作家个体审美意识的形成是社会群体审美意识长期“积淀”的结果。文学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共同实现是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