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不仅是宏观经济条件变化的结果,同时又对宏观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货币政策方面,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及其实施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我国金融创新下的货币政策制定及其操作面临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金融创新宏观效应的最重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对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力影响不一,使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际效果下降,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产生影响。对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对策,以迎接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3.
金融创新的发展影响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方法分析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具体影响、金融创新影响下货币供应量是否还适合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等问题。研究发现,金融创新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但是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可以继续使用,货币供应量M2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效果优于货币供应量M1。  相似文献   

4.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货币政策要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其传导机制来实现.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大大削弱了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基础,使货币政策传导需要考虑的因素多元化,传导途径变得复杂化,基于此,提出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框架,探讨了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各个要素的影响,指出金融创新改变每种传导渠道的相对重要性,使货币政策传导同时受到加强和削弱的效果,即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具有非平衡性.  相似文献   

5.
当前,以金融创新为标志的金融革命已进入全方位、大规模、全球化阶段,对金融与经济产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也给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必须深入研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金融创新环境及其联结纽带,探讨金融创新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理。中央银行为策应金融创新应采取恰当的引导、监管与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6.
Divisia货币数量指数是当前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它是一种非线性的加总方法.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深入,金融创新品种的增多和创新速度的加快,对货币政策的要求也在提高,简单加总的货币数量指数测度的货币供应量逐渐不能满足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要求.通过运用Divisia货币数量指数对我国进行实证分析,论证了中国建立Divisia货币数量指数进行监控和预测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应对2007-2009金融危机,美联储对传统货币政策进行了"创新",这包括把官方名义利率降至零附近和实施信贷宽松政策两个方面。文章分别从历史因素、金融因素、现实因素、可行性四个角度阐释了美联储"创新"货币政策的内在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文章评析了危机时期美联储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和金融监管的调整,商业银行的动态风险管理行为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形成了对货币政策传导的风险承担渠道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目前货币政策传导风险承担渠道研究主要包括研究缘起、内涵、相关理论机理及存在性检验等方面,其研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加深对商业银行行为的认识,并为货币政策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创新中的重要一环,它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影响货币政策相关文献的梳理,运用理论和实证方法综合分析互联网金融如何影响现有的货币政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它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在加剧,货币政策的可控性和有效性在减弱;特别是对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货币供应量以及利率水平的短期冲击较大;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供应量有较大的正向冲击,对利率水平存在较大的反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金融等金融创新发展,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已经很难适应作为货币政策制定者的中央银行进行合理度量和有效调控的手段。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实施效果来看,我国现阶段采用的货币供应量调控模式对社会经济造成很大的波动,调控效果难以持续。因此,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应尽早采用合适的利率规则,以减小经济的波动幅度,实现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构建市场竞争、货币政策和银行风险承担的理论模型,对中国124家银行2007—2020年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货币政策调控对银行风险承担效应相应强化,货币政策变动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具有放大效应;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变动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具有显著的“加力”效应,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变动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具有温和的“弹性”效应。稳健性检验发现,在利率期限差异下不同资产规模的银行中,总量性货币政策变动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存在异质性特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具有较为显著的引导性影响。因此,货币政策调控要在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遏制市场竞争加剧下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上升,运用期限结构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金流向,逐步优化经济结构,运用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实体经济精准滴灌,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支持,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货币政策影响经济主体风险承担水平,进而影响金融周期波动机制的研究中,基于风险承担渠道的相关研究较为成熟.区别于以往相关研究多关注货币政策实际采取的立场,文章基于货币政策反应函数渠道探讨了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对金融周期波动影响的时变机制.滚动回归的实证结果显示:无论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还是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货币政策对信贷波动反应的敏感性主要影响金融周期的波动,但在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下,基于信贷视角观察金融周期波动时,货币政策信贷敏感性与货币政策资产价格敏感性对金融周期影响差异较小;较之于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货币政策对信贷波动反应的敏感性在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下,对金融周期波动的影响更显著,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随时间扩大的趋势.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强调了货币政策通过政策反应函数渠道而非以往研究中较多关注的狭义风险承担渠道影响金融周期波动的事实,并构建计量模型对货币政策反应函数渠道影响金融周期波动的时变机制进行了详细刻画.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以来,在全球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经济形势下,美国货币政策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货币政策的中性化和国际化。这些发展体现了美国货币政策的全球性趋向。  相似文献   

14.
基于蒙德尔—弗莱明模型及“三元悖论”理论,对中国货币政策效用进行了解析,指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提高货币政策效用,需要进行三个层次的优化:货币政策工具及内部组合优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优化、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优化。  相似文献   

15.
现代金融创新对凯恩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创新扩大了货币供给主体,使货币定义和计量复杂化,金融创新放大了货币乘数。同时,金融创新减少了货币需求量,改变了货币内涵和需求结构。金融创新从政策工具、中介目标、传导机制方面对凯恩斯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出挑战。金融创新降低了存款准备金机制的作用,削弱了再贴现政策的效用,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金融创新对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等中介目标进行着影响。金融创新使传统的传导机制受阻。  相似文献   

16.
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操作:比较和启示孙礼照,王勇西方发达国家经过70年代中期开始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影响,各国货币当局对其货币政策的实施方法和程序均作了不同程度的修订,中央银行的干预策略开始在这些国家中日渐相似和一致。因此,对不同国家货币政策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17.
[摘要]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创新金融工具的迅速推广对我国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传导渠道产生了影响。文章引入CC-LM 模型,首先从理论上分析该影响,得出理财产品通过影响信贷规模弱化货币政策银信传导渠道功能的结论。进而,文章采用VAR模型对理财产品与信贷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验证了上述结论。最后,文章提出相应对策,包括: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改革监管模式、完善统计监测制度。  相似文献   

18.
金融创新的发展对金融机构的运作和货币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 ,尤其是对各国的金融稳定性引发了潜在风险。本文对当前金融市场结构性变化的主要特点予以评述 ,并进行利弊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中心—外围”模式的国际货币规则安排下,尤其是在2008年内生性金融危机和外生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冲击下,中心发达国家频繁调整货币政策,必然会对全球产生溢出效应。基于此,通过构建TVP-VAR模型,实证检验中心发达国家数量型货币政策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实施及退出对中国主要经济变量的溢出效应及其存在的异质性。研究发现,中心发达国家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对中国主要经济变量的溢出效应保持一致,但该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对中国GDP增速、中国物价的负向溢出效应在中短期更显著,而价格型紧缩货币政策的长期效应更大,存在明显的长短期异质性;同时,在疫情时期,该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GDP增速、中国物价的负向溢出强于金融危机时期,而退出货币政策的正向溢出效应相对较弱,存在明显的冲击异质性。基于此,为有效防御外部输入性风险,提出坚持我国资本账户的渐进式开放路径、高度重视并正确引导心理预期的叠加作用、创新差异化货币政策工具以应对中心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负向溢出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金融创新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创新改变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和货币供给的可控性,直接影响了货币供应量这一政策中介目标的效果。从短期来看,由于我国目前金融创新层次较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还可继续沿用货币供应量;从长远来看,金融创新的日益丰富势必影响该中介指标的可用性,因此必然要寻求其他更具适应性的中介指标,对货币政策予以调整。发展方向宜将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合而为一,转向通货膨胀定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