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市场发育和权威基础:保护和开发政治资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政治体系的功能和活动方式必然要发生变革,以适应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研究:政治体系所能够调动和分配的资源。基本目标是:一方面要建立起合理的新体制结构,把逐渐转移到社会和市场的资源置于国家总的调控之下,另一方面要寻找政治资源的新的生长点,增加来自新生源的政治资源。从物质性资源的角度说,税制、国有企业、海外资产、涉外经济。现有资源等是主要的着眼点。从非物质资源来说,要注意加强政治体系的推动性资源、保障性资源和体制性资源。从功能资源来说,要注意强化安全提供、生产推进和科技开发等方面的资源。应该保护和开发尽可能大的政治资源来推动总目标的实现。政治资源的积聚和运用是现代化能否成功关键之所在。对政治体系的资源配置能力,不仅要有认识,而且要有恰当的战略。  相似文献   

2.
任何政治系统要维持、发展或有序化,都必须有一定的政治资源供给.政治资源的流失或不正当移动会造成系统政治资源短缺,轻者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重者导致政治系统瘫痪.本文从资源流动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党政治资源移动的方向、过程和后果,有的放矢地加强党的建设,减少政治资源流失,保持党和国家的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3.
任何政治系统要维持、发展或有序化 ,都必须有一定的政治资源供给。政治资源的流失或不正当移动会造成系统政治资源短缺 ,轻者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 ,重者导致政治系统瘫痪。本文从资源流动的角度出发 ,分析我党政治资源移动的方向、过程和后果 ,有的放矢地加强党的建设 ,减少政治资源流失 ,保持党和国家的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4.
社会资本是促进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资源。目前,我国社会资本发育还很不成熟,主要表现为:社会信任的匮乏导致公民政治参与行为出现集体行动困境;社会系统内部的信任缺失进一步加剧公民政治参与的无序化趋势;规范互惠社会资本的亏空导致公民政治参与过程出现制度短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壮大社会资本,加强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意识的培育,转变政府治理模式,完善有利于政治参与的法律制度,大力发展公民社会,为公民有序参政提供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5.
执政的政治资源是执政党最直接最核心的执政资源。转型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体制和机制的不健全,一部分党执政的政治资源受到削弱或流失。巩固党执政的政治资源,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讨新形势下巩固和扩展党执政的权力资源、组织资源、群众资源、人才资源的对策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理论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迄今,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理论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强调文学从属政治,到坚持文学疏离政治,直至主张文学与政治互渗的演变过程。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三:中国当代社会结构的转型;文学接受和创作实践的变化;文论资源和研究范式的更新。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与政治关系理论嬗变的经验体现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发展应呼应社会结构的转型,吸取多元化的理论资源,契合文学创作与接受实践。在中国当代文论史上,关于政治与文学关系的偏狭之见主要表现为二:将文学从属于政治;将文学与政治截然两分。破除政治与文学二元对立思维,刷新对“政治”概念的理解,可克服上述偏见。  相似文献   

7.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充分挖掘利用社会大系统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互联网络、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社会资源,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公民社会对政策过程的影响是动态的过程,其中存在着政治体系结构、制度环境、政治文化、民间组织和社会资本五大变量。五大变量之间既互为变化的条件,又互为变化的因果,即某一变量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变量的变动,进而导致中国公民社会对政策影响力的变化。因此,分析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变量关系,对于把握中国公民社会对政策过程的影响趋势,重构国家与社会的边界无疑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9.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资源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资源配置是变革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发展参数。社会转型时期 ,既有政治资源的配置结构有所松动 ,出现分散性发展的倾向 ,而其既有之高度集中性也愈益显示某些弊端。因应形势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有必要引导政治资源配置作出适应性调整 ,促使其向合理性和适度社会倾向性变革 ,并增强自身开发、掌用政治资源的能力 ,确保党在政治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美国联邦土地管理自进步时代开始,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变化,建立在科学管理基础上的联邦土地和自然资源管理机构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合作到合作保护的发展过程。美国合作保护的发展是政策系统内多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除联邦土地和自然资源管理机构自身之外,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公众和社会组织都发挥了很大作用。美国联邦土地和自然资源管理模式的实践和探索,可以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司马光不是一味反对变法的顽固守旧派,他主张对旧有体制应该有因有革。司马光的改革方案是渐进式的,是在总体肯定儒家治道以及宋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有所革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司马光提出的吏治、人才、军队、财政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对解决北宋的政治危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乡村精英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农村政治传播的重要主体。村民自治的过程,离不开政治传播。文章试图通过对农村的调查研究,围绕村民自治,运用政治传播理论,分析探讨乡村精英介入政治传播的原因及其介入政治传播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西方早期政治发展理论,是其时特定政治实践及欧美学术背景下兴起的一个理论流脉:其研究路径,体系功能、社会进程、比较历史、政治文化等;其内在主题,为低度发展国家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论证方向与条件;其理论阶段,强调发展普适主义阶段及偏倚政治权威理性化阶段。其理论缺失的根源是价值偏执。其理论现实意义:为政治、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政治学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4.
人民政协参与基层协商民主可激活宪政体制内的协商民主资源。在现行宪制框架内进行法治整合,将政治协商制度与相关政治制度有机衔接,是人民政协参与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化的必然之路。但是政协参与基层协商民主存在着法律地位不明与制度衔接不畅、基层组织不健全和纵向系统不完善、代表性偏低与实效性不足、协商内容不确定与协商程序不规范等法治障碍。应当明确政协参与基层协商民主的法律地位,加强多种制度之间的衔接,并且健全基层政协组织机构,优化政协委员的代表机制以及规范政协参与的程序性机制,以期在人民政协的体制框架内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相似文献   

15.
法治与政治文明相共生,法治是政治文明的外在标志,是衡量政治文明程度的尺度,是政治文明得以实现的基本形式。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其治国方略、执政方式逐步从人治走向法治。成长着的中国法治标识着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人治主政,蔑视法治,政治文明之路山重水复;健全法制,厉行法治,政治文明之路柳暗花明;法律至上,民主彰显,政治文明之路漫漫而修远。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基层政权公信力本质上是公众对基层公共权力合法性的一种政治认同,公信力资源流失也是基层政治认同流失的过程.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与公众利益实现关联度弱化、乡一村关系行政化对基层民主制度的架空以及农民价值认同的理性化和行动单位的原子化分别构成了后集体化时代基层政权公信力流失的利益、制度和价值认同根源.  相似文献   

17.
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深入剖析了社会经济变革、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以及现代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挑战和新压力,指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是稳定和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改进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思路,开辟新的工作途径,以确保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平稳推进。  相似文献   

18.
当前群体性事件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稳定。基于发展政治学的视阈,分析当前群体性事件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社会转型是其时代条件;社会发展不均衡是其社会条件;政治文化的偏差是其文化条件;制度供给不足是制度条件。要治理群体性事件则须采取以下措施:转变政府职能,建构服务型政府;提升公民政治素养,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建构和完善制度平台,形成利益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的政治文化是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产生的,是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的融合,其突出特点就是和谐性。政治人格也就是政治个性,与政治文化有密切联系,不同的政治文化涵盖着不同的政治人格。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和谐性及其追求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价值取向,对现代整合子人格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形成政治参与,营造一种宽容精神,为现代政治人格培育提供伦理支撑;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为现代政治人格的培育提供价值导向;有利于深化并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培育独立自主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