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爱情书写是文学中永恒的话题。千百年前《九歌》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抒情杰作,其中对于爱情的描写更是风流蕴藉、情致荡漾。人与神、神到人、神和神之间种种爱情姿态摇曳多姿。而到现代社会,爱情书写没有消失,却出现了新的特征。本文通过对《九歌》爱情描写的分析和对当代社会爱情描写的透析,比较爱情描写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情爱描写模式经历了爱的觉醒、革命 恋爱、商品化游戏性的爱情、田园牧歌式爱情、革命与翻身解放中的爱情、作为生命力象征的爱情等历程,不同的爱情描写模式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在《红楼梦》中,爱情既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又是描写得最为出色的部分,甚至可以说自它问世以来,主要是以其爱情描写打动了历代读者的。曹雪芹不仅在书中写了宝黛爱情,而且以宝黛爱情为中心,写了尤三姐与柳湘莲的爱情,司棋与潘又安的爱情,春龄与贾蔷的爱情,小红与贾芸的爱情,等等。这些爱情描写,不仅从不同的角度,放射着反封建的思想光芒;而且各以其独特的形式,给人以美感教育与性格陶冶。它们虽然有主次之分,浓淡之别,但曹雪芹却都能以其细腻的笔触,活现了恋人之间的痴情,刻画了在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们为追求纯真的爱情而反抗、挣扎乃至牺牲生命的动人形象。很显然,如果抽去了书中的爱情描写,其反封建的政治倾向便会大大减色,同时人物形象也会被毁坏。因此,研究《红楼梦》的爱情描写,无疑是研究《红楼梦》艺术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有人类就有爱,有男女就有爱情。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学中都有生动优美的爱情描写,而每一个民族文学中的爱情描写背后又无不显示了这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积淀,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又不断影响着这一个民族的未来的思维和发展。笔者试通过爱情描写这一窗口来窥探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浪潮的掀起,一批以改革为题材的小说应运而生,在塑造改革形象时,作者们往往要描写他们的爱情,这倒不仅仅是构思上的需要,而是反映了当代作家的审美追求。 爱情,自古以来是文学作品描写的主题。从爱情这根弦上弹奏出来的歌,唱出了万千世态人情,反映了变幻的时代风云,其中跳动着人性的觉醒与压抑,人间的欢乐与悲怆的音符。而改革题材小说爱情的系列描写,不也从爱情、婚姻、家庭这窗口,窥见出社会主义时  相似文献   

6.
张承志的代表作之一《黑骏马》描写了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在离去九年后重返草原,寻找往昔恋人的爱情故事。在对爱情的描写中,凸显了索米娅的两种角色以及白音宝力格对这两种角色的寻找,但这种爱情并没有落脚于具有个性的个体之上,因而是被架空的,不是真正的爱情。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与《西厢记》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艺术珍品,它们又同是产生在中国封建社会这一共同的历史背景下,有着许多我们民族文化的共同特点。本文试图就两部巨著的爱情描写做一个比较,从而论证我们民族文学的继承关系。首先,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红》与《西》在爱情描写上的许多相似之处。如在男女主人公爱情关系的确立上,崔张与宝黛的爱情都是一见钟情式的。男女主人公为了爱情都做了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西厢记》中的张生和《红楼梦》中的宝玉性格中都有痴和疯的特点,许多描写极其神似;而女主人公莺莺和林黛玉又都经历了假与真的内心冲突,在对待爱情方面也表现了相同的感情表达方式等;接着,本文进一步分析,除了上述四个方面外,《红楼梦》中围绕宝黛之间爱情关系的描写和《西厢记》中围绕崔张的描写也还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也就是说,《红》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描写框架与《西》是极为相似的,这是它们共同的地方。但是,《红》又不是完全照搬《西》的模式,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且比《西》在思想上艺术上又高出许多。说明,《红》的作者在写作时的确是借鉴了《西》,但又比《西》有所创作和发展,见出我们的民族文学遗产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8.
《百年孤独》是一部反映拉丁美洲孤独落后与封闭现实的伟大长篇小说。小说中 ,作家马尔克斯描写了马孔多小镇上布恩蒂亚家族整整六代人的生活与爱情。马尔克斯认为 ,“布恩蒂亚家族之所以孤独 ,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爱情。”[1 ] 但是 ,当“百年孤独”这四个字随着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字逐渐成为一个固定词组时 ,当人们在津津乐道百年的魔幻与百年纠缠不清的爱情时 ,甚至包括马尔克斯本人却都忽视了另外一段也许是很不起眼的故事 :那就是布恩蒂亚家族第四代奥雷连诺第二和其情妇佩特娜·柯特以及妻子菲兰达·德卡皮奥之间的纷扰爱情。而实际上 ,这段爱情虽不起眼 ,但却偏偏延续得历史最久 ,而作者马尔克斯也正是在对这段纠葛爱情的描写中表现出了他思想的独到和深刻。对这段爱情的描写 ,马尔克斯是通过三个层面来进行的 :那就是爱情的功利性、爱情的爱情性、爱情的亲情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牡丹亭》和《长生殿》两部传奇中的爱情描写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第一部分论述了两剧中描写的爱情显示的不同的倾向和思想意义;第二部分对两剧中相类似的情节进行了比较,议沦了两剧情节处理的短长;第三部分结合题材来源和历史背景,对汤显祖和洪升的不同的创作动机、艺术趣味作了介绍,从而挖掘了造成两剧爱情描写倾向不同,“貌似而神离,形近而实远”的社会历史及艺术创作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古代小说和戏剧中描写的爱情经常与死亡发生联系.爱情因死亡越发显得凄美和沉重,死亡也成为衡量爱情坚贞与否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王实甫《西厢记》的爱情描写具有鲜明的理想品性 ,具体表现为崔、张爱情的纯粹性、互动性和专一性。市民文化对题材的改造、元初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王实甫的思想素质是形成《西厢记》理想化爱情描写的主要因素。它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分别向性欲的膨胀、社会属性的强化、爱情内涵的深化三个方向流变。  相似文献   

12.
穆旦爱情名篇《诗八首》深受西方现代派思潮的影响,其对爱情四个发展阶段——爱情的开始、深入、宁静和回归的描写,体现了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交织,展示了不受束缚、回复本真、不断超越的强大生命力以及用审美的人生态度审视爱情的爱情信念。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凯瑟琳·恩肖对希刺克利夫的爱情的描写,阐述了凯瑟琳的爱情悲剧,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汉代,润色鸿业的大赋占绝对统治地位,使汉代文风平直呆板,缺少革新精神.汉末文坛巨匠蔡邕的恋情赋则独树一帜,蔡邕在赋中热情地歌颂爱情,大胆地表露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蔡邕的恋情赋对美女的描写细腻生动,对爱情心理地刻画淋漓尽致,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赋中以常人的口吻描写普通人的爱情婚姻生活,丝毫不带道德教化的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汉末文风,对后代的恋情文学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主要描写了四个家庭 :一是杜丽与奥布浪斯基失去爱情的家庭 ;二是安娜与卡列宁从未有过爱情的家庭 ;三是列文与吉提建筑在爱情基础上的幸福家庭 ;四是安娜与渥伦斯基建立在畸形爱情上的“合情”但“不合法”的短暂的“家庭”。作者通过对四个家庭的描写 ,既揭露了俄国社会“谁之罪”的问题 ,又试图回答俄国社会“怎么办”的问题 ,并且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宗法制婚恋家庭模式  相似文献   

16.
《长生殿》借传统的李杨爱情故事,描写了一对罕有的皇家夫妻的爱情在人间发生、发展、毁灭,又在仙界复活、长生的过程,描写了在这一过程中追求真挚、专一、永久的夫妻爱情的杨玉环与留恋多妻特权的李隆基之间的冲突,李、杨自身的爱情要求和他们的贪乐本性的冲突,李扬爱情和封建社会的冲突,揭示了合理的夫妻爱情与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观念的矛盾,表达了“愿教他人世上夫妻辈……永远成双作对”的夫妻爱情理想,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夫妻爱情悲剧。她表达的爱情况,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二三其德”的旧恶习和性自由之类的新时髦有针延意义。如果我们只注重《长生殿》中的几出政治戏而不能正视其爱情戏,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相似文献   

17.
爱情是文学描写的恒久母题。从现代生命美学的角度分析 ,男女合一之爱和离别之苦表现为两种美学形态 :和谐圆融的生命价值感觉———优美 ,对善的扼抑而唤起的理性超越力量———崇高。本文对爱情离合描写所包含的优美和崇高两种生命价值感觉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新写实派小说家池莉在她的小说里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人的婚姻与爱情真相 ,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婚姻与爱情的本来面目 ,她对传统的虚假的“爱情神话”进行了无情的颠覆和质疑。池莉还在其小说中描写了新形势下人们心灵的骚动与欲望的喧嚣。  相似文献   

19.
论《闲情赋》在陶集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闲情赋》在陶集中的地位王春来陶渊明的《闲情赋》,填补了陶集中没有爱情描写的空白,表现了陶渊明丰富的内心世界。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男女爱情的不可多得的名篇佳作。在陶集中占有显赫的位置。这样一篇表现陶渊明至性真情的作品,因为它冒犯了封建礼教,遭受到了不...  相似文献   

20.
《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中男女主人公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之间的爱情描写,不同于莎士比亚其他剧本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爱情描写那样,一见钟情就热情奔放,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他们都是经过政治风浪,爱情波折,在各方面相当成熟的成年人.安东尼原是有妇之夫,女王也不是一个初涉情场的豆蔻少女.他们丝毫没有一般男女青年在热恋时往往具有的盲目性.他们之间的爱情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他们不是一见钟情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