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资料信息     
发展理论研究的领域定位及逻辑分层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2月16日在京联合举办的“当代发展观的哲学阐释”研讨会上,关于发展理论研究的领域定位及逻辑分层问题,有学者指出,目前对发展问题的研究,存在着抓问题不准确、从哲学上没有很好地进行定位的问题。哲学上的发展理论研究不应该将所有具体的发展问题都归属  相似文献   

2.
赵磊 《社会科学家》2001,16(6):52-55
哲学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提出既是哲学史发展的逻辑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大的理论贡献.通过对它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许多闪光的理论和思想.这些无疑对我们全面、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一定的启迪和帮助的.  相似文献   

3.
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哲学自文艺复兴以来 ,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 ,即近代哲学、现代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是这三个哲学发展阶段的重要表征。由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及其向反理性主义的演进 ,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本文对这种演化的逻辑进行了分析和揭示。  相似文献   

4.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逻辑的批判虽然是正确的,但由于此时的马克思还无法从经济学—哲学的关联出发来理解黑格尔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还无法揭示黑格尔哲学的历史意蕴及其理论意图.只有到了后期的资本逻辑批判中,马克思才真正地超越了黑格尔.  相似文献   

5.
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和其哲学理念来看,马克思哲学有三大主题,即理性形而上学的终结和哲学的历史实现、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批判分析方法、走向自由历史。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终结了传统哲学中理性自律的形而上学,强调哲学在历史中的实现,将哲学批判推进到历史批判。在这一哲学转向中,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构成了马克思面对资本主义的核心主题。在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中,马克思要揭示的是资本运行中的内在矛盾以及人们如何从当下的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自由历史,只有这时,属人的历史才得以真正地展开。这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指归。马克思哲学的三大主题,既体现了对传统思想的深层透视,又体现了对现实资本主义历史的批判反省,是我们透视当下社会与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哲学逻辑是伴随着现代逻辑与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兴交叉研究领域。作为不同于经典逻辑的非经典逻辑、不同于理论逻辑的应用逻辑,哲学逻辑是一个内涵并非十分确定、外延具有开放性、包容量很大的概念,我们在使用或分析它时必须依具体的语境而定,不能笼统视之。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中世纪哲学的后期发展中,出现了一种朝向逻辑学转向的理论思潮。虽说这种转向在消解理性与信仰认知关联性的同时,摧毁了传统经院哲学的理论整体感,改变了中世纪哲学的进程,然而,中世纪后期对逻辑学的重视,把它作为一种具有独立意义的哲学进行研究,并不是一个突发的历史事件,它是长期以来理性与信仰之间张力关系的结果,是理性被限定为逻辑作为表达神学(信仰)工具之后的演变与发展。或者说,认知的工具性地位为逻辑在特定时代提供了一种理论的合理性,因而当理性与信仰的联姻或平衡被打破,它在这种联姻中所获得的理论成就就会为它挣得一份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它由此拥有的合理性也会演变成为一种独立意义。从历史的意义上,中世纪哲学从基督宗教哲学中演变出来的直接的或最早的哲学遗产是逻辑。或许,在现实可能性上,只能是逻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其方法论的视域中,必须澄明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能够进行中国化"的理论逻辑的根据问题。因为,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不能够进行中国化,那么,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就缺乏可靠的理论逻辑的根据。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和"主要理论"这两大维度,去探究和澄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能够进行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根据,以期对思考和解决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键性问题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一系列批判的摇篮里诞生的,作为其内在品质的批判性、科学性和变革性乃是其诞生、发展之逻辑脉络的生动展现,正是这种辩与变的逻辑脉络串起了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也正是在对实践范畴辩与变的解剖中,科学地再现了马克思哲学理论的深刻变革及德国古典哲学在其理论变革中的客观地位.基于深入地考察当时各方面学说的影响以及马克思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文章亦借此进一步消解了长期以来关于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中存在一个费尔巴哈阶段的理论悖理.  相似文献   

10.
可能世界理论,一直是哲学逻辑研究的热门话题,又是语义学发展的重要支脉之一。可能世界语义是一种形式结构的理论,但它又不只是哲学逻辑的惟一语义。可能世界语义理论的运用,应该与语言表达中存在着大量的虚拟句,或曰假设条件句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当逻辑借助于语言载体时,逻辑就不得不依赖于语言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知道,人在漫长的历史中,既有人能把握的东西,也有人不能把握的东西,而这样的情况,才为外在性的第三者假设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当今,哲学逻辑不仅自身研究得如火如荼,而且,还不断地向计算机科学、神经生理学、文艺学等领域渗透,这既体现可能世界理论在思维实践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又凸显出逻辑理论因素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奴录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的时期 ,政治冲突频繁发生。针对政治冲突老子提出了整合的方案 ,尽管其观点并没有上升到政治冲突理论的层次 ,但却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理论框架中 ,对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作为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老子不仅用自然哲学来框范人生哲学、社会哲学,而且,他的一些思想具有不可磨灭的美学价值.老子的"虚静"观,在自然哲学、人生哲学、社会哲学、美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老子以“贵柔”“知白守黑”为代表的行为准则,人们往往给予“消极保守”的评价。其实老子并非真是消极保守、否定进取:其一,“道”本自然,不具备价值判断;其二,“德”存于社会,但人不能做到“立德”,“德”需以“道”为体,才能复归于真德;其三,老子更看重“道”的根源性、统一性、自然性、和谐性,因此万事万物、人的一切言行的正确与否最终都归于“道”的标准。老子哲学的积极本质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安维复 《社会科学》2012,(4):108-113
一般以为,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哲学是两个互不搭界的研究领域,但希恩认为,这是来自于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双层误解。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包含着以科学为基础的世界观蓝图,而主流的西方科学哲学由于追求逻辑的纯洁性而遗漏了太多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作为科学哲学的伟大思想,这部著述提请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奠基于严格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人的解放理论,即科学的人论,那种沉迷于"资本实证论"的算法演绎和离开资本逻辑的生存论分析,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这对于我们复活自然辩证法研究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路径以及开拓科学哲学研究的中国路线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波普宣称他杀死了逻辑经验主义。但逻辑经验主义实际上既没有被波普杀死,也没有死亡。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最大挑战是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及其后来的发展。逻辑经验主义的证实原则对于科学研究仍然有效,他的分析方法仍然是哲学分析的基本方法。科学哲学研究仍然沿用逻辑经验主义建立的概念系统,当代科学哲学所阐释的仍然是对逻辑经验主义提出的基本问题的进一步回答。  相似文献   

16.
说“无为”     
董京泉 《云梦学刊》2007,28(2):61-63
作为老子政治哲学范畴的“无为”,绝不是无所作为之意,而是指人的这样一种行为原则和行为方式,即按照因循事物的自然本性和总的发展趋势的基本要求,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以道所体现的柔弱的特点和方式加以辅助、引导或变革,使其向着既有利于客观事物又有利于实践主体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成旺 《河北学刊》2006,26(6):15-20
西方哲学传统尤其是近代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这一理性主义传统,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批判对象,无疑是其内生性理论逻辑出发点,但马克思哲学的独特智慧恰恰离不开恶劣生存境遇下无产阶级的悲惨现实以及马克思置身其中的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可以说,马克思所面对的现实社会背景始终是其独特哲学智慧的"原动力";马克思哲学对现实解释和剖析力度的深化及其哲学思想的不断成熟,并非他在书斋中抽象地研究"哲学"从而其逻辑体系和理论建构不断完善的结果,而是首先来自于他对其所处时代和社会实际感知与认识的加深;在马克思哲学经典文本的当代阐释渐成"显学"的当下,要全方位廓清产生于多重复杂背景下的马克思哲学范式革命,就不能不对马克思哲学得以产生的"外史"予以深刻关注,这也将对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存在的"唯逻辑化"倾向起到另一种"纠偏"作用.  相似文献   

18.
老子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几千年来一直闪耀着智慧与道德的光芒。老子的不争思想在现代社会更是彰显了其无与伦比的价值——道德修养价值、和谐社会价值与企业经营谋略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尚建飞 《兰州学刊》2006,(11):38-40,37
圣人是《老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具有与道为一的玄德。《老子》经过对当时无道君主的批判和考察、分析“古之善为道者”的基本特征,提出玄德的内在规定性是自然无为。《老子》认为,圣人之所以能与道为一(其标志是拥有玄德)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圣人可以自觉地认同道所显现的境界;其次,通过“致虚极,守静笃”的工夫,他能洞察人与天地万物的本性;此外,圣人遵循自然无为原则来教化百姓,使其得以按照自己的本性生存。正因为圣人既可以通过“为道日损”的方式体认人与天地万物为一的最高境界,也能用自己的“德”来范导众人最终达到自然无为的理想生存状态,所以他才会具有玄德。今天,我们通过从哲学的层面来解读《老子》圣人观,最终会发现它向我们展现了一种以天人合一为指归,并凭借绝圣弃智的方式来实现人之本真存在的前形而上学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20.
李颖姣 《齐鲁学刊》2006,3(5):122-126
“经验”与“必然”在传统哲学中的对立,引发出我们对“马克思的‘经验’的方法如何获取其普遍必然性”这一问题的思考。马克思把一切先验的东西拉回现实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将对“先验”的无意义追问搁置起来。这种做法体现在他的哲学中就是:搁置了对“需要”必然性的追问,将其呈现为人类现实的解放运动;把充分彰显于生活中的人的“现实的需要”,作为更根本的动力源,承接历史发展的各阶段,科学地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历程。由此,“现实的需要”以其独特的客观性,为马克思的“经验”的方法提供了牢靠的必然性依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