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国、秦汉之际 ,月氏和乌孙活动的“敦煌、祁连间”即指今河西走廊敦煌至酒泉、张掖一带 ,分布于河西走廊东西部的沙井文化和骟马文化就是月氏和乌孙活动的遗存。不久 ,月氏打败乌孙而独占了河西走廊。约在汉文帝时 ,由于匈奴的崛起 ,月氏又被迫退出河西。此后 ,一直到汉武帝元狩二年以前 ,河西始终处于匈奴控制下。  相似文献   

2.
裕固族是我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生活于今祁连山北段及河西走廊一带。在历史上裕固族久经迁徙变动,这其中它的宗教信仰也在经历着一次次的变迁,它们先后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佛教和藏传佛教,今天的裕固族是以藏传佛教格鲁派为其主要信仰。然而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完善,近几十年以来在裕固族地区的藏传佛教信仰却越来越淡化。本文就这种状况做出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西北民族民俗剪影──今日阿克塞哈萨克族服饰中国的哈萨克族大部分生活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部,过着游牧式生活。甘肃的哈萨克人则居住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位于甘、青、新三省之交接处。总面积为33733平方公里,人口为3358人(1990年...  相似文献   

4.
"祁连小月氏"族源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单一族源"论的影响下,历来史家都将战国秦汉间曾活动于河西走廊地区月氏及"祁连小月氏"视为同源民族.不过中外历史文献与实物资料表明,河西走廊地区月氏本由突厥、乌孙和羌所组成的一族三源民族."祁连小月氏"虽曾是河西走廊月氏的一部分,但其并不与西迁西域的大月氏同源于突厥族,而实际上则源于羌族.  相似文献   

5.
酒泉一瞥     
酒泉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毗连新疆、青海,北与蒙古国接壤。酒泉因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时击败匈奴,汉武帝赐御酒犒赏,将军倾酒入泉与三军共饮而得名,自汉设郡已有2100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通往西方的陆路交通最东段,基本形成于秦汉,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河西路,”即是从关中过陇山,经河西走廊入西域;另一条是“居延路”或称“草原路”,即是从关中或今河南北上经阴山至河西走廊北面的居延海。其中“河西路”成为主要的干线。由于历史的前进,至公元九六○年,后周政权为赵匡胤夺取,当时的中西  相似文献   

7.
汉张掖属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张掖属国考李并成张掖属国,为汉代河西走廊地区安置游牧民族的重要的地方行政建置,东汉时属凉州刺史部所领12郡、国之一。对于其始置年代、民族构成、统辖区域等问题,曾有学者做过若干研究,但仍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笔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并通过几次实地踏察,...  相似文献   

8.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以前,现辖区称走廊南山或祁连山区,因其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迁徙频繁,故建制沿革较为复杂。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许多民族在河西地区活动,这里曾是乌孙、月氏游牧地,后为匈奴所据。公元前133年至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先后击败了占据河西地区的匈奴王休屠和浑邪,于公元前111年设张掖郡,祁连山一带正式归入中原版图。其后河西回鹘(裕固族先民)曾攻入甘州,随后占据河西走廊西部立国,设牙帐于张掖,统治河西约一百四十余年。辛亥革命后,设甘凉道和安肃道,肃南地区大部分属安肃道管辖,隶属酒泉、高…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偏处西北,远离中原,是一个独具特点的自然地理单元,从而使当地在西晋末年避免了兵连祸结的大动乱.后在前凉张氏、西凉李氏等政权的统治下,出现了相对安定的社会局面,这自然成了吸引中原诸社会阶层群体性入迁河西的重要条件,并使河西地区经济、文化在动乱的大背景下仍然保持发展,更为五凉时期河西地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文章梳理了位于河西走廊的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基本特征和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河西走廊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的人口流动与人类社会群体的整合,在一定层面上促进了该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为肃南县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历史与现实基础。改革开放后,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之间更深层次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于河西走廊自古至今人口流动的关注,能够帮助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民族关系发展主流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厘清民族交融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1.
西路红军     
西路红军西路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组成部分,是指1936年秋至1937年春与马家军阀血战河西走廊最终惨烈失败的二万余红军将士。10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经过长征在甘肃会宁会师后,四方面军总部及第五军、九军、三十军立即奉命在靖远西渡黄河,组成西...  相似文献   

12.
敦煌行     
从兰州坐上西去列车,沿着河西走廊,往西去,再往西去,到“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走廊最西端、一个叫柳园的地方下车,换乘中巴,又行110公里,便到举世闻名的敦煌了。柳园是安西县的一个镇。镇子很小,但车站很大。其实车站就是镇子。旅馆和饭店占去多半。居民少,旅客多,这现象别处少有。安西县在古代就出名,唐朝曾在这里设立都护府,这在史书里就有记载。而柳园镇的兴起则是近代的事。这可能与艺术圣地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有关。因为要去敦煌参观的人,必须在这里下车,人来人往就成集镇了。当地人说“如果没有敦煌,人不会来。”这是实话…  相似文献   

13.
贾学锋 《西藏研究》2003,4(2):36-40
河西走廊南临青藏高原 ,北接蒙古高原 ,是连接中原与西部边陲的交通要道。在藏传佛教向外传播过程中 ,河西走廊起了桥梁和基地的作用。藏传佛教自西夏时期传入河西地区后 ,逐渐在当地宗教文化中居主导地位 ,对这里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也加强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民族走廊”是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概念,是从整体性角度来理解中国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西北走廊”,是西北少数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包括了“河西民族走廊”和“河湟民族走廊”,以及尚未进入学术视野的“西河民族走廊”等,“西河民族走廊”作为一个区域文化空间,是甘宁两省区穆斯林族群与文化互动的重要通道.在对“民族走廊”概念反思的基础上,从文化板联结纽带的角度理解“西河走廊”存在的动因,并以民族及文化流动的实例佐证“西河走廊”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5.
国家认定的"非遗"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中熔铸了民族智慧和经验的重要文化符号.河西宝卷是彰显"走廊文明"和河西民间生态的"非遗"形式之一,其文本含蕴了河西人民的关怀伦理和价值诉求;宝卷活动体现了河西人民传承中华经验的"自组织"形式.作为陶冶精神和滋养宗亲惯习的资源,作为河西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河西宝卷活动演绎了河西大地的民风、 民俗和文化仪式,积淀了济世立人的民间智慧.对河西宝卷这类"非遗"的保护不应仅以其经济实用性来决定保护的力度,还应侧重其对民众文化心理的滋养和理想预期的认同与肯定.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历史著作和地方志书中,撰修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的《肃镇志》可以说是著录裕固族历史资料最多的著作。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本在明清两代河西走廊地方志书中创修年代最早、在裕固族历史文化研究上有独特资料价值的著作,史家未予足够重视,多种文献丛书和方志丛书都未予收  相似文献   

17.
繁花似锦,美美与共。5月,古都西安,象征和谐团结的石榴花满城绽放,中国—中亚峰会盛大举行,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又有了新故事。从长安出发,沿古丝绸之路穿越河西走廊,我们来到敦煌。曾经的丝路枢纽,见证历史风云,至今世人无不向往。这是“人类的敦煌”,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在此汇聚交融、偕行共进。“古城新读”,在这里我们将读懂中华文化,读懂丝路精神。  相似文献   

18.
王寅  冯旭  银兴 《民族学刊》2022,13(11):41-48, 14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统一之基础、加强民族团结之根本、提振民族精神之灵魂。厘清河西走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生成过程,把握河西走廊之历史定位,统筹规划和认识河西走廊在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大战略支撑作用,有助于在新时代战略框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切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强化地区经济互助,守正创新发展特色;深化爱国统一战线,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完善民族法治建设,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相似文献   

19.
论裕固族源流的两大支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裕固族源流的两大支系高自厚一在裕固族研究中,不少论著认为裕固族源于古代回鹘。这是很有根据的,笔者也曾发表过类似的见解。但是,这只是裕固族源流的一支,裕固族源流有两大支系,另一支就是古代蒙古。笔者在研究唐初回鹘药罗葛氏的一部分入居河西走廊、至唐末五代...  相似文献   

20.
诗二首     
故乡恋在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下,在一望无际的河西走廊,天苍苍,野茫茫,那就是我的家乡。蓝天白云给我腾飞的希望,戈壁草原是我驰骋的牧场。边塞诗写尽了人世苍凉,烽人台铭刻着山河悲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