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析英国意识流小说及其代表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风起云涌,发展迅猛,对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进行了猛烈的冲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美意识流小说异军突起,不仅在欧美各国盛行,而且在西方文坛掀起阵阵热浪。意识流大师沃尔夫独辟蹊径,别树一帜,他按照全新的价值观和文艺观不遗余力地投身于英语小说的重建工作。本文论述了意识流小说的心理基础、历史基础和文学渊源,浅析了以弗吉尼亚·沃尔夫为代表的意识流大师的作品,并揭示了英美意识流小说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
感觉印象,是现代派文学心理描写技巧之一。它通过纪录人物的瞬间感觉和意象来展示人物的心灵,表现对世界的认识。在意识流小说和新感觉派作品中,经常看到使用这种技巧的范例。英国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必须找到心理活动过  相似文献   

3.
弗吉尼亚·伍尔芙以意识流小说著称于世 ,通过探析伍尔芙女性观的成因 ,探讨了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分析表明弗吉尼亚的女性观只能是对女性平等地位要求的平和的呼唤和努力 ,而她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绝非女权主义者所推崇的反叛型女性  相似文献   

4.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文学评论家,20世纪意识流小说家的杰出代表。她与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享利·詹姆斯、马塞尔·普鲁斯特和詹姆斯·乔伊斯齐名。她蔑视19世纪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主张在创作上大胆探索,力图描绘内在的、主观的个人经验。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每一个经验,每一个感觉,每一个印象以至每一个极其微小的细节,不是按照一种合理的顺序去安排,不是放在现实的时间和空间中,而是通过她的一个人物的内心流泻出来,这就是“意识流”。这位20世纪最有独创性的女小说家在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上还进行了有别于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波浪>一文的深入剖析,探讨了<波浪>在内容、结构、心理分析、语言运用、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阐释了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在西方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对后来小说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时间技巧与沃尔夫的意识流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沃尔夫在她的几部长篇小说中都表现出她对小说时间问题的极大关注和巧妙处理,具体表现为《达罗卫夫人》中的"时间的浓缩",《到灯塔去》中的"时间的空缺",和《浪》中的"时间的象征"。文章阐述了时间问题的巧妙处理对沃尔夫小说的意义:时间的巧妙处理使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蒙太奇等意识流写作手法在沃尔夫小说中得以运用;时间的巧妙处理辅助构建了小说的结构美;时间问题处理技巧是沃尔夫传达思想情感,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小说节奏是小说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对现代意识流小说尤其如此。英国现代小说家弗吉尼亚·吴尔夫在其小说《达罗卫夫人》中 ,通过主导意象海浪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 ,从而创造了诗一般的小说节奏 ,使得整个小说像一首人物情感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初,意识流小说在西方文坛上异军突起,经久不衰,其主要特点就是侧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典型的意识流作品有法国作家爱杜华·杜夏丹的《斫却月桂树》(1887)和马赛尔·普鲁斯特的《追忆流水年华》(1928);英国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1922)和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达罗维夫人》(1925);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喧嚣与狂怒》(1929)和厄内斯特·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1932)以及当代女作家乔·卡·欧茨的《海滨姑娘》(1974)、《29条臆想》(1979)等。然而,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并非始于意识流小说。远的不提,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就不乏其例。19世纪后期的一些俄国作家更加重视人物的心理剖析,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问题在于现代派的意识流手法与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大相径庭。本文试图将这两种心理描写进行对比,就其不同之处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英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多萝西·米勒·理查森(Dorothy.Miller.Richardson),是二十世纪最早构思和使用意识流技巧的主要作家之一。她是写心理小说的先锋,并用这些开创性的写作技巧,写出了《人生历程》这部长达十三卷的自传性巨著,为英国文坛和世界文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这样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却在很长的时间里,被文学评论家和广大读者所忽视了,使得她的文学地位一直不明确。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从小说理论和创作实践两方面对英国小说传统进行了继承和创新,她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挖掘出了传统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因素,为自己的创作寻找"先辈",并和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彻底决裂,把写作的重点转到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描写上.  相似文献   

11.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奥斯汀(JaneAusten,1775-1817)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她以她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小说艺术的独特探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十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世界文学史也起了深刻的影响。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认为:“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澳斯汀经久不衰。”特别是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以下简称《傲》自从1813年面世以来,一直受到读者的欢迎,被著名文学评论家毛姆列为“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其艺术影响…  相似文献   

12.
意识流是风行于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独具创造性的文艺理论与创作方法。它完全脱离传统的轨道 ,摒弃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写 ,强调人的主观感受。本文通过对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精品《达洛卫夫人》的创作风格和写作技巧的阐述 ,表明意识流小说并非文人雅士的孤芳自赏 ,而是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表现现代人内心感受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揭示灵魂的真实的创举  相似文献   

13.
詹姆斯·乔伊斯(JamesJoyce,1882-1941),英国小说家,在西方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小说家。其主要原因是乔伊斯在小说结构方面的独特构思与他采用的创作方法即意识流。另外一位英国小说家、散文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1882-1941)在意识流运用方面与乔伊斯齐名。在意识流研究过程中,人们常常将二人相提并论,其实二人并不雷同。本文试从内心独白的使用方法来分析二者各自的独特之处。一、内心独白的定义与分类内心独白这一现象十分复杂,但分析起来,这一概念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即:“内心”、“独”和“白”。“内心”即…  相似文献   

14.
因为对笔下人物的刻画细腻、真实 ,注重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原因来描写事件 ,亨利·詹姆斯被人们冠以“心理现实主义大师”的称号。本文以亨利·詹姆斯的创作手法为切入点 ,指出心理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内在关联 ,以及与意识流小说在创作技巧、表现等方面的不同 ,从而明确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与意识流小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论曼斯菲尔德的《苍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曼斯菲尔德的《苍蝇》付灿邦1919年11月,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致默里的信中,严励批评了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黑夜和白天》。她写道:“……小说不能将那一场战争一笔勾销。人心必定经历过变化。看到人们居然如此‘安之若素’,确实今人害怕。我深深...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意识流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通过考察意识流小说的鼻祖詹姆斯·乔依斯所生活的时代及其成长的社会环境,分析了乔依斯创作观形成的全过程及青年时代的乔依斯选择的自我流放,认为促使乔氏自我流放的真正原因是为了实现其艺术理想和在创作中实现历代文学艺术家所追求的“作家升华”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在其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中,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象征性地表达了其追求内在真实的文学主张。该小说表面上似乎纯粹叙写"我"的纷乱的意识流动,而在纷乱意识的深层,存在着一种主导作者意识流动,引发作者无数体验和顿悟的对文学问题的关注,是关于文学发展之路的,深切的,具有强烈主体自觉意识的关注,也是代表新文学样式的明确的宣言。  相似文献   

18.
弗兰克·萨吉森(1903——1982),新西兰当代著名的作家。他在新西兰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与马克·吐温在美国文学史上、亨利·劳森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媲美。他以一个道地的新西兰人的思维构思出新西兰的小说,并最早采用新西兰的民族方言来表达新西兰的生活素材,使新西兰文学独具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格。因此,他被誉为“新西兰  相似文献   

19.
艾米莉·勃朗特是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她唯一的小说《呼啸山庄》集中代表和体现了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同时,她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从译介角度回顾、梳理和讨论了艾米莉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概况,并对其生平、创作情况、写作风格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剖析。  相似文献   

20.
试析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创作中的生死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欧美小说发展史上一名重要的开拓者,她关注社会,关注灵魂,从精神的高度重复远古时代人类“生与死”的主题。其小说创作中对生死问题的思考颇具特色、发人深省。她的主要小说《达洛维太太》和《海浪》表征了她独特的生死观———向死而生,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