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 1989年1月全苏总人口已达到28671.7万人,仅次于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三位。而其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12.8人;较1940年的每平方公里7.7人增加了4.1人,较1959年的每平方公里9.3人增加了3.5人。随着全苏总人口的增加,人口分布密度在缓慢提高。但是各年份的人口分布,不仅存在着极大的地域差异,而且各经济区、加盟共和国及各州区的人口分布密度,随时间的变化也表现了明显的差异。探讨苏联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和时间变化,进而研究其制约因素,不仅有助于了解苏联人口分布的特点和问题,而且有助于认识苏联人口分布变迁的趋势和规律,因而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贝阿干线地区的人口状况是涉及该地区经济开发成效,进而影响全苏经济和战略的重大问题。本文想就苏联建设贝阿干线的意义、该地区人口现状、结构、苏联稳定该地区人口的措施及困难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 号称“世纪工程”的贝阿干线,以东西伯利亚的乌斯季库特起直通远东的共青城,全长3,145公里,与现有的第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大致相平行。该干线穿越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区的伊尔库次克州、赤塔州、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雅库特自治共和国、阿穆尔州和伯力边疆区等六大行政区。贝阿干线地区面积约有150万平方公里,占苏联总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左右。  相似文献   

3.
二、回族人口的分布回族人口经过长期的迁移与繁衍,地区分布独具特点,概括起来即为大分散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特点。回族人口的分布可谓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典型代表。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1.回族人口分布的地域辽阔。回族人口总数虽然只占全国总人口的0.72%,但分布地域却十分广阔。回族人口达10万以上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就达17个,占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相似文献   

4.
一、人口密度非洲是世界第二大陆,面积约3,000万平方公里。1980年,非洲人口为4.72亿。全洲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人,不到世界平均人口密度34人的一半。和亚洲、欧洲(不包括苏联)相比,分别只有它们的六分之一和七分之一。由此可见,非洲的人口密度是相当低的。但在非洲内部,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极其悬殊。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分布在占全洲面积很小的地域内,因而形成各国和各地区之间人口密度的巨大差别。象尼罗  相似文献   

5.
一、引子在人口分布规律中,有一条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大陆,即随着距海越远,地区人口分布密度越低;反之亦然.我国疆域辽阔,从沿海到内陆,相距四、五千公里之遥,近海密、远海稀的人口分布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见表1),尤其距海岸200公里以内的地区,人口更为密集.若定义人口集中化指数为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与地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比  相似文献   

6.
苏联的人口难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出生率过低,导致自然增长逐年下降,造成劳动力的严重短缺。苏联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自然增长率显著下降(见联合国1979年《人口年鉴》)。据统计,1962-1978年的16年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下降了6.3%;整个八十年代苏联的劳动适龄人口一共只能增加550万人①,还不到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1976-1980年)所需增加的人口的一半。第二、各民族的出生率极不平衡。一方面,苏联欧洲部分的主要民族,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民族的出生率很低,其自然增长率低于整个国家的平均水平;另方面,该国中亚、外高加索和哈萨克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特点是低死亡,高出生,造成人口增长加速,其自然增长率要比整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口众多,国土辽阔,地区间人口与土地资源及其关系具有不同特点。探讨这些特点,对于合理分布人口,开发国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一、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的特点我国人口分布状况具有如下特点:1、人口较为稠密。1984年末全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8人,是世界平均水平(35人/KM~2)的3倍。在1亿以上人口的7个国家中,我国人口密度高于苏联(12人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人口分布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主要特点 中国有10亿人口,主要偏集在东南近海各省,例如东南近海11个省、市(包括台湾省)面积只占全国的13.3%,而人口却占全国的40%以上。中国北部的13个省(区)、市(东北、华北、西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0%,而人口只占27%,其余南方17个省、市、区,面积只占全国的40%,而人口占73%以上。如果从黑龙江省漠河到云南腾冲划一条直线,线以东的面积约占全国的50%,而人口却占总人口的90%以上,线以西面积约占50%,而人口所占比重却不到10%。  相似文献   

9.
<正>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的东北边疆,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复杂,各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经济结构。这些又共同影响了人口分布、人口构成和人口增长,使其显示了不同的地域特色。针对各地区不同的人口发展变化过程进行人口区划,不仅是研究各地区人口特点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能为确定人口的地域合理容量、协调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诸要素关系提供依据,从而对各地区人口特征有个全方位的整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贵州所特有的山地高原地形以及喀斯特地质条件,是形成贵州自然环境复杂性和脆弱性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该区人口分布不平衡性增大的主要因素。在高原地区,人口的分布明显受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地形坡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贵州高原人口分布又具有特殊性:人口分布并不完全遵循随海拔升高而减少,随海拔降低而增加的规律;喀斯特地质地貌成为制约人口分布实现空间转移的主要因素;在非喀斯特地区,人口分布受侵蚀区面积的影响程度较大,呈现出一种低地指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人口地理研究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ArcGIS为工具,以第五次人口普查分县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了中国2000年之人口分布,并在GIS支持下,直观显示了中国2000年人口密度图.研究表明,中国2000年人口分布仍保持东密西疏,东南部人口密中有疏,西北部人口疏中有密的空间格局;人口密度在100人/km2以上的地区占全国人口的91.19%,占国土面积的32.24%;人口密度在100人/km2以下的地区人口比重只有8.81%,面积占67.76%;在GIS工具帮助下,清楚界定了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浙闽沿海地区等若干人口密度超过500人/km2的人口密集地区.研究认为,1960年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地理格局并未发生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分布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土地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居全国第三位。内蒙古行政区划辖12个盟、市,其中地级市9个,盟3个。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有着多种多样的地理环境,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状况不同,民族分布各异,加之各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不同,这些都影响着内蒙古的人口分布。研究内蒙古人口分布的现状及规律,并探寻其原因,对于生产力的合理分布,对于促进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分布变动的测量人口分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广义的理解,如一定地域内的人口增长、人口…  相似文献   

13.
土地承载力与中国人口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早在1935年,著名人口学家胡焕庸先生根据对1933年全国各省、县人口数的分析,提出了爱辉——腾冲线,用以描述中国人口分布的东西格局。当时,该线以东部分面积占全国的36%,而人口则占全国的96%;该线以西(包含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部分面积占全国的64%,人口仅4%(见表1)。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人口的东西分布有什么变化呢?由表1我们看到,在近60年的历  相似文献   

14.
1980年代以来北京市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分布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荣清 《人口研究》2005,29(5):19-2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化步伐加快。人口分布变化的特点是从居住地看,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人口分布趋向于均等化;外围区人口迅速增长、地域人口密度差别很大;郊区人口缓慢增长。人口分布向单极集中。从工作地看,从业人口继续向城区,特别是市中心区集中,但城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减少,第三产业人员增加,且比例在提高。由昼夜人口算得,中心区的昼夜人口比提高,外围区的昼夜人口比减少。以上变化说明,北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地域扩大的同时,中心区的中心地功能也在加强,各地域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晰。  相似文献   

15.
1954—2005年新疆兵团人口发展特点及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月兰  汪学华 《西北人口》2008,29(1):98-102
本文从人口增长变动、人口分布、人口构成等方面分析了新疆兵团人口的发展特点.并进一步提出了制约兵团人口发展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50多年来兵团人口增长迅速,人口总数中,省际人口迁移量大且占有重要的地位: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实现了转变,出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率;人口分布不均;总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就业人口趋于减少,劳动力资源的供蛤严重不足。制约兵团人口发展的因素主要是自然环境差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低。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贫困原因及其政策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西部地区,这些地区同时也是贫困人口分布最多的区域。本文首先从地域、人口增长以及国家扶贫战绩几方面分析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与贫困在地域上的重合性,进而从区域发展、社会公平和政策效果以及贫困人口的人文因素等方面分析了造成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贫困的原因,认为虽然造成区域性少数民族贫困状况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区域发展的滞后,但在摆脱贫困的难易方面,政府提供的脱贫服务和民族人口的人文制约因素则起着更为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世界上地域最辽阔的一个大洲,亚洲的各个地区和国家及国家集团间不仅保持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特点,它们各自的人口现象:出生、死亡与迁移、人口增长速度与规模、年龄构成的特点与变化等也都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别极大。联合国根据不同的人口特点,将亚洲分为两个基本的地区:东亚和南亚。前者的人口1982年为12亿零4百万,占亚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人口重心及其移动轨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人口重心及其移动轨迹的概念和计测原理 我国人口的地区分布很不均衡。内蒙、新疆、青海、西藏四省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半,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3.73%;其余26个省区面积也占全国的一半,而人口却占全国的96.27%。这只是一个粗略的描述。怎样才能更精确地反映人口分布状况及其变化呢?人口重心就是测定人口分布状况的一个很有用的指标。测定和描绘我国1912至1978年的人口重心及其移动轨迹,可确切并形象地看出七十年来我国人口分布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苏共“二十五大”和“二十六大”上,都把人口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强调要制定和实行“有效的人口政策”。而且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发展纲要中,还制定了一个大规模的、全面的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苏联为什么对其人口这样重视?它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什么?它所实行的人口政策如何?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简要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国人口的地区分布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一带。西藏、新疆、青海、内蒙、甘肃和宁夏等自治区和省,面积占全国的54.66%,1982年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6.14%;而江苏、上海两省、市面积只占全国的1.13%,人口比重却达到7.21%。显而易见,我国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是很高的。我以为,对此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