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传统实践美学从认识论、价值论的角度规定“实践”范畴,导致其美学理论出现严重局限性,而后实践美学用“生命一元论”、“存在一元论”解释人类审美现象也是捉襟见肘.因此我们应重新认识“实践”范畴,从人类本体论(社会本体论)角度重新阐释“实践”范畴,吸收传统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双方的合理之处,建设新实践美学.  相似文献   

2.
关于“实践存在论”或“实践生存论”的论争,实质上关涉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及美学、文学理论研究应该建基于何种马克思哲学基础之上等基本理论问题。在当代语境中,“实践存在论”或“实践生存论”美学致力于在当代哲学思维方式转型的整体背景下打通“实践论转向”与“生存论转向”之间的内在关联。而董学文在“实践存在论”美学论辩中表述的基本立场与观点存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与缺陷,明确这一点,有助于祛除长期以来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遮蔽下的对马克思哲学及其美学的误读曲解,从而在当代语境下重新阐释和理解马克思的实践美学观点。在否驳“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论辩中,董学文提出所谓的“彻底的一元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或原理,不过是苏联模式的官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某种直接复述或再度重申。从本体论层面看,这种彻底的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或物质统一性的理论表述,其实质是一种传统的物质实体本体论;从认识论层面看,彻底的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的理论表述,其实质是一种主客二分的符合认识论;从价值论层面看,彻底的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真理的客观反映或认识的理论表述,其实质是一种客观中立的科学实证论。而 “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正是在此语境之下,显示出特有的理论意义与语境内涵。  相似文献   

3.
李泽厚是实践美学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学者,因此,对实践美学哲学基础的检讨将围绕李泽厚而展开.关于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李泽厚已经在很多地方说过,那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本体论(他也称之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实践”是李泽厚哲学和美学的核心范畴,而“实践”原初的也是核心的内涵,在他那里指的就是人类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也即物质劳动.因为突出地强调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中、进而在人类整个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所以,李泽厚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实质就是人类学工具本体论.工具本体论哲学不是全面解释人类历史进程和社会结构的合适理论,尤其是对种群生产在人类存在的本体论地位的无视,使其存在严重的理论偏误.如果李泽厚的实践哲学补上另一条腿——种群生产本原论,他的理论大厦也许要稳固安全得多.而在逻辑上,这是完全可能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已经这样做了,在他们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最终表述里,实践概念本身就包含有种群生产的内涵,只要回归这个最终表述,实践哲学就能够顺理成章地弥补这个缺失.  相似文献   

4.
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在美学界独树一帜.其以实践本体论取代和超越认识论美学,有力地推动了实践美学的发展.他既重视社会性又强调感性和人的个性,重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将美看成客观必然性与人的自由性的统一.他认为实践的自由是通过创造来实现的.从审美活动的角度,他将劳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在具体的论述中,他对西方现代美学有批判、有继承,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尤其能有所肯定,主张中国的实践美学应当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认真的对话和交流.他还结合具体的创造等问题对实践本体论美学加以阐释.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观值得我们珍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美学思想有所改进和发展,但两者的争论表明他们仍然没有走出传统美学二元对立思维的误区。真正的实践美学思想,既是对旧实践美学的思维方式的批判,也是在多元共存思维的基础上,从实践本体论和存在论角度切入美学研究,强调实践的艺术化和生存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6.
实践美学的哲学语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巴黎手稿>等马克思早期文本思想资源的深度发掘,实践美学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独特的哲学语境:它以实践观念构建本体论基础,又在本体论基础上逻辑必然地确立起主体的价值向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美学本质上就是人学美学,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超越"和新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突破",其实都是在实践美学所设定的独特哲学语境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实践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从以实践为本体的实践美学的角度对审美人格进行全面的审视,有助于我们打破以往单纯从美育这一单一的维度研究审美人格的局面,以推进审美人格研究向纵深发展。从实践美学的视野审视审美人格可以看出,审美人格不仅属于人自身生产的范畴,而且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态化;与此同时,审美人格也属于美学的基本问题,其与美、美感、艺术一起构成美学完整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实践价值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构成了实践美学的价值论维度。从实践价值论研究美学,不仅是世界哲学和美学的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而且使实践美学研究可以克服自然本体论美学和认识论美学的客体主义、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理性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偏颇,还可以在实践基点上统一利、真、善、美,使实践美学成为培养和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面对当代中国美学抉择的严重困境,认为应从“人生”(实践)的维度建构当代美学,即“人生美学”或“新实践美学”。这既是历史的必然,是对中国传统人生美学的发展,同时更是现实的要求。为此,着重从对“实践”的理解、以及与“人生”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建构“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的必然性及其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面对当代中国美学抉择的严重困境,认为应从“人生”(实践)的维度建构当代美学,即“人生美学”或“新实践美学”。这既是历史的必然,是对中国传统人生美学的发展,同时更是现实的要求。为此,着重从对“实践”的理解、以及与“人生”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建构“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的必然性及其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尽管对于语言学和美学问题没有做过系统全面的阐述,但是在他们所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之中,语言(言语、话语)是实践的一种类型,在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中,福柯等哲学家明确地把"话语"作为"话语生产"或"话语实践"来运用,一些语言哲学家也指出了语言的实践功能,从实践的对象性、意向性、目的性、感性活动性等特点也应该把话语生产作为实践的一种类型。话语生产无论在按照美的规律所进行的物质生产(人的自身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之中,还是在直接生产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艺术)之中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实践要素,尤其是在文学生产之中更是一种主要的实践要素。新实践美学揭示了话语生产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之中的中介性,从而发现了话语生产的审美本体意义,是对实践美学的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12.
新实践美学既要告别传统实践美学,又要告别后实践美学,走自己的路。新实践美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著对于实践概念本身进行了开掘,但是,其核心仍然是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制约着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审美活动就是在它们之中超越出来的。新实践美学要建设的是审美的家园,而不是历史的或审美的乌托邦,因为它立足于现实的实践,而不是主体间性的精神活动。新实践美学揭示了,人之所以需要美,是实践使人的需要由实用需要上升为审美需要,美是实践之中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新实践美学在运思上是回到现实的生活本身,在方法论上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元方法为基础,充分运用各种学科方法和各种具体方法,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美学为本根,综合西方美学精华的,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  相似文献   

13.
在考察和厘定“趣味”这一现代美学范畴在中国的形成时,我们发现,在西方,“趣味”由味觉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标志着现代性美学话语开始建立。而在中国,“趣”和“味”很早就有“审美鉴赏”的意思,但它们并不是在现代美学意义上的“趣味”范畴。“趣味”作为现代美学范畴的创立,必须建立在现代性结构的基础之上。因此,中国古典美学的“趣味”范畴需要经过现代转换,才是现代美学范畴。“趣味”范畴的现代转换,体现了中国美学现代性的特殊张力结构。“趣味”范畴典型代表了中国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转换过程中需要对支撑这一范畴的深层结构和基础转换的问题。在梁启超和朱光潜之后,摆脱了长久意识形态羁绊的中国现代美学,理应以“趣味”为关键之一的范畴构筑自身的美学理论,接续中国美学现代性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实践美学与生态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基础的实践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从人对现实的三个维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他人,人与自我)来看,实践美学当然要把生态美学作为自己的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研究人对自然所构成的生存环境的审美关系。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构想来看,生态问题、生态美学都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或维度。实践美学的最终目标———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体,就蕴涵着生态美学的对象、方法和目的。  相似文献   

15.
实践美学的批评论者错误地理解了实践美学的问题域,割裂了审美与现实社会、人生的丰富联系,他们从审美中心主义的视点出发,将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简单地等同于个人本位和感性本体,先入为主地认为实践美学片面强调必然、物质、群体、理性,因而断定实践美学“不具有现代性,还不是现代美学”,并宣称“实践美学作为一个具有理论规定性的学术流派走向终结”。这种简单的三段论式的思路无论是前提还是由此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商榷的。实践美学建基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现代性构想之上,坚持从现实社会、人生出发理解审美问题,反对后实践美学对超验彼岸世界的乌托邦幻想;坚持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群体的统一,反对后实践美学对理性的激进批判。实践美学不仅具有现代性,是真正的现代美学;而且作为对现代性(包括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反思,实践美学是一项未完成的现代性工程。  相似文献   

16.
叶茂根深的实践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践美学拥有得天独厚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实践的含义和结构决定了美学问题的特征和美的特征。语言论美学脱离社会实践,因此它发展到今天已举步维艰。从而后现代主义美学之后的美学应立足于实践。实践美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自我超越的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它有着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蒋孔阳是实践美学的总结者,但是,蒋孔阳不是实践美学的终结者,而是实践美学的创新者。蒋孔阳提出的“从审美关系出发”研究美学的思路,不仅是整个世界美学的发展趋势,而且也是对西方美学的主客对立二分思维方式的超越;蒋孔阳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美学资源,正好显示了蒋孔阳美学思想的开放性和创新性;蒋孔阳关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在创造中”、“美是多层累的突创”、“人是世界的美”等命题也体现了蒋孔阳对于实践美学的创新发展,不仅在结论上,而且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蒋孔阳对实践美学的总结和创新是新实践美学的宝贵财富,新实践美学将沿着蒋孔阳先生的创新之路不断前进和发展,创新出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  相似文献   

18.
从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伦理美学和文艺理论诸方面来考察崇高美是毛泽东实践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毛泽东的哲学精神表现出“真”与“美”的统一,毛泽东的伦理学思想表现出“善”与“美”的统一,而他的文艺理论则表明了把“崇高美”作为其实践美学的核心范畴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从学术上来说,生态美学作为美学是不能成立的,其原因在于:从文明发生学来说,文明与生态是天敌。从审美发生学来说,美在文明,不在生态。从审美本体学来说,审美是人的自由意识;审美是主观的,而生态是科学的对象,它是客观的。造成生态美学成立的两个误区是:将生态审美看成自然审美;将生态审美看成生命审美。生态与审美只能在生态文明的统一上实现兼容,而这属于生态文明美学的范围。环境美学是生态文明的生发地,它们都是文化美学,但是生态文明美学是全局性的美学、时代的美学,而环境美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生态文明美学的主体在环境美学。生态文明美学是一种新兴的美学,它以生态文明美为核心范畴。这种美学具有强烈的科学色彩,生态科学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调控作用。生态文明美学的核心是清晰的,但边界是模糊的。生态文明美学的建构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而进行,其前途无量。  相似文献   

20.
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为哲学基础和主要视点的美学流派。新实践美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元方法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美学为根本,综合西方美学的理论精华,充分运用各种学科方法和具体方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著对"实践"概念进行了进一步挖掘,它应当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实践美学终结论"者企图以认识论、庸俗进化论、双重标准、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思想等颠覆实践美学,是一种不利于学术多元发展的行为。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的完整体系,它不但不会终结,反而会开辟通向美学真理的新道路。新实践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是实践美学发展的新阶段,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