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本文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巩固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尽可能整合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凝聚现实的各种社会力量,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
民主执政作为党的一种执政方式,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处理党与各民主党派、政府、社会团体、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个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协调上述各种关系,不断缓解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冲突,以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状态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3.
徐莺 《江淮论坛》2010,(6):128-131,97
在中国农民的发展问题上,流动性是历史趋势,而不流动则是文化层面、政治层面的现实需要,这种悖论在社会心理上造就了中国农民的流动困境。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第一代农民工所遭遇的流动困境表现得不再明显,中国农民群体在乡土社会变迁过程出现了文化基因突变现象。农业、农村与农民三位一体的中国式农耕生活的消逝,也许是时代前进的必然结局之一。在"后农耕时代",新生代农民工已将中国乡土社会变迁的后遗症带到城市发酵,这不但会消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现代发展理念,而且将社会公正等敏感问题摆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网络的发展异常迅猛,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认同:来由、架构及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取得了全国性的执政权,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执政党。从此,人们开始从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效果及相关领导人等方面来评价我党的执政,并形成了自己认同或不认同的情感。由于社会成员的支持是政党执政的重要资源,因此我党必须从认同的主体和客体出发来增加认同的资源。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在整个社会中处于领导地位。党的领导要通过党的执政来体现,党的领导是否坚强、科学、有效,主要体现在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弱上。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取得执政地位以后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而且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执政文化建设与执政生态环境紧密关联,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结构变迁、社会意识形态多元以及执政生态环境的历史嬗变,使党的执政文化建设在时空转换中面临复杂的境遇、矛盾和挑战。只有深刻把握新时期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环境变迁的特点、问题及规避路径,才能保持党在文化上的先进性,防止和抵制各种不良现象和文化思潮对党的腐蚀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执政成本高,必然影响社会和谐。因此,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8):196-202
执政党的活动总是处于国际、国内和党内环境中,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党长期稳固执政,恶劣的环境则会导致执政风险,从而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面临着挑战和考验,中国共产党可以从三个维度优化和改善执政环境、防范执政风险:一是优化和改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防范主权丧失风险;二是优化和改善国内环境,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防范社会动荡风险;三是优化和改善党内环境,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防范失信于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李彦平 《理论界》2009,(6):40-42
党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政治能力的体现,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的具体保障,关系到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党的执政能力的形成与党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党的执政规律是分不开的,是党自我认知、自我改善、自我成熟的体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突出表现为党的执政理念的转换,党的执政方式的变化以及对党的执政绩效评价体系的转换.党的执政能力的不断提升给我们很多重要的启示,对于我们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完成党的历史使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站在中国共产党90周年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思考党的执政基础及其建设问题,应更加注重执政“地基”下面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基础性因素,即影响执政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和法律制度基础等问题。中国共产党能否“长期执政、执好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基础性建设的力度和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与执政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体制的内涵和关系。指出党的执政体制决定执政方式 ,执政方式反过来影响执政体制的合法性。为了使党的执政方式适应社会的发展 ,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体制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党在不同时期开发利用执政资源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法性是指社会公民对权力主体执掌和运用权力的认可与服从.它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态度",其基础是"对统治的同意"[1],与执政资源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政党执政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深化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是历史与现实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一个崭新的重大理论课题。执政党必须提高执政绩效,以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执政党必须全心全意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断扩大其社会基础;执政党必须善于把握执政方式,处理好党同其它国家机关的关系,处理好同其它党派的关系;执政党必须从严治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5.
执政论     
金东日 《河北学刊》2005,25(3):46-50
执政就是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反映和调节不同群体利益的过程,是掌握这一领域(政治领域)的意思。执政必须具备某种性质才成其为执政,这种属性包含有合法性、权威性、公共性、公理性、政治性等。由于执政者直接面对的是社会和行政两个方面,因此,执政与社会的关系界限和执政与行政的关系界限以内,就是执政的范围。从政策过程的基本视角看,执政是决定“做什么”问题的过程(即决策或政策形成阶段),完善这一过程的体制无疑是民主体制;而行政是具体“怎么做”或“如何落实”执政方针的过程(即政策执行阶段),这一过程的完善主要依赖于政府官僚制。  相似文献   

16.
公民社会的兴起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先敏 《学术论坛》2006,(11):69-72
公民社会在中国的蓬勃兴起,使党、国家与社会具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执政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发生一定程度的变迁。在公民社会的视野下,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既来自于与社会的合理分权和合作,也有赖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树立治理和“善治”的执政理念,提高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及党融入并主导公民社会,对于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推进执政党执政模式的转变,就是要推进其执政理念、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的转变,就是推进其从管理型执政向服务型执政模式转变。这种转变是因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提高执政能力、维护执政地位的需要。服务型执政模式的形成,要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形成党政分开的执政体制;运用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方式体系。  相似文献   

18.
民主执政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是推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必须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推进民主执政,实现“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监督执政”,提高党的执政安全。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是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理论基石。作为系统考察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科学原理,唯物史观全面揭示出社会政治运作的动力机制,深刻预见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详细阐述了政党政治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为党在新时期新阶段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指导,为深化和发展党的执政理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执政制度伦理的实质就是通过揭示执政制度的伦理属性和功能,对执政制度进行伦理分析.这种伦理分析必定关涉制度安排中的正义问题,因此,制度正义问题也就成为其研究的主旨.公平正义和权利正义代表着当代在社会正义问题上的两种不同观点,其分歧的背后隐含着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冲突,而和谐正义的提出有助于缓和、化解二者的矛盾,体现了制度正义在当下的走向.和谐正义不仅影响社会正义的诸形式,而且还统摄着执政制度伦理的基本论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