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但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环境的影响;二是教育问题;三是青少年生理因素的影响。对青少年犯罪的态度应是惩罚和教育相结合。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它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点 :低龄化趋势 ,文化素质差 ,财产型犯罪 ,团伙性犯罪。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家庭教育的偏激 ,学校教育的偏颇 ,社会环境的污染及青少年的自身素质不足。有效地防止青少年犯罪要从家庭、社会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有青少年三亿多,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青少年问题解决得如何,对我国社会的稳定乃至整个民族关系极大。目前,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青少年犯罪率呈较高增长趋势。二是青少年犯罪具有不同于一般成年人犯罪的特点。首先...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青少年犯罪研究学会成立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1月5日至9日在灌县举行。来自省内的理论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京、沪两地的代表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这次理论讨论会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环境决定论,即承认环境对青少年犯罪有决定性的作用。所谓环境,从宏观上看,包括社会风气和党风;从微观上看,包括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的教育不善,学校和工作单位的政治思想工作薄弱等。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1)人是环境的产物,一切客观存在都是环境,我国古代就有“孟母  相似文献   

5.
一、嫉妒动机是青少年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要心理原因之一 当今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犯罪率都在直线上升,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我国及我们浙江省在“严打”以后的青少年犯罪又趋上升状态。 为了抑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趋势、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现象,就很有必要认真探究一番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笔者前几年在大学工作期间曾在研究妒嫉心理过程中,发现严重的嫉妒心理很容易发展为违法犯罪行为,调到政法部门工作后,接触了大量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资料。终于证实:好多的青  相似文献   

6.
医学生的审美教育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育正逐渐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院校是培养直接服务于人、能创造人类美的人才的高校。医学院校在美育方面相对综合院校来讲还显薄弱,因此,对医学生加强审美教育犹为重要。加强医学生审美教育的具体思路有五个方面:树立正确审美观,把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构建医学生美育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在六十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占整个刑事犯罪的比例不超过20—30%,青少年犯罪并没有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自七十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日趋增多,尤其是八五年以后,青少年犯罪占犯罪率的70%以上,八八年达到75.6%,我国已经面临着严重的青少年犯罪的困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不断上升之势,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深挖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找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美育小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审美知识、审美技能、审美情趣和审美精神四者当是当代美育之基本内涵 ,四者应均衡发展。当代美育应走出只重门类艺术知识和技能教育 ,忽视审美情味和审美精神培养的误区。同时 ,面临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美育又不能只限于学校 ,美育的对象与范围不能只限于青少年学生。当由传统的学校学生素质教育走向社会 ,面向全民 ,使美育成为当代社会公众素质教育之一部分 ,当服务于大众健康文化生活与精神幸福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牵动社会治安稳定、众多家庭幸福和整个民族兴衰的社会问题。应当看到在新的形势下,青少年犯罪率日趋增长,这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尤为重要。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我国的青少年基本是生在红旗下,长在蜜罐里,始终处于“顺境”之中,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无疑有益于青少年成长,同时也因其诸多方面的不成熟而导致其在“顺境”之中缺乏免疫力和抗诱感力,进而易被腐蚀,心理结构发生畸变,走上犯罪。1.认识方面的特征。人的认知水平高低,对于个体行为有着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面向21世纪的学校美育课程应是一组课群,而不是一门课程.这些课群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小学至大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又包括学校第二课堂;它既包括活动类课程、赏析类课程,又包括理论类课程和渗透类课程;它的内容既涉及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类型的人类艺术经典作品,涉及到青少年的艺术能力培养,又涉及到美学、美育、艺术史、艺术批评、审美文化等基本知识.小学阶段美育课群的目标设置为感性教育(敏锐感知,激发情感与想象);中学阶段美育课群的目标设置为趣味教育(在审美赏析中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大学阶段美育课群的目标设置为人格教育(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塑造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犯罪既是西方发达国家难以治愈的社会顽症,又是我国我省群众极为关注的社会热点。我们不能低估,由于青少年所处的历史地位,其犯罪率的居高不下,势必严重危害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导致社会甚至政治的不稳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高度重视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和确立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战略和策略,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预防犯罪的态势青海解放后,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比较有效,犯罪率和全国一样,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由于改革开放后容易引起犯罪的因素大量增加,在计划…  相似文献   

13.
英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犯罪活动猖獗,犯罪率持续上升,侵犯财产犯罪成为犯罪的主要类型,青少年犯罪不断增长并呈低龄化趋势。贫困、糟糕的城市环境、传统管理制度失效等因素是工业化时期英国犯罪快速增长的主要社会原因。面对犯罪问题的不断恶化及其引发的各种危害,人们开始采取措施对犯罪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4.
实践转向对审美教育的影响特别巨大,因为审美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创造实践和艺术创造实践.实践转向将使审美教育由意识形态教育转向审美实践教育,转向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活动本身.审美教育的实践分析将由学校教育转向社会教育,不仅关注审美教育的学校实践,同时注意家庭和社会的审美教育实践.审美教育的实践分析还将由感美美育和立美美育的实践分析转向创美美育的实践分析,不仅培养和丰富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审美意识,而且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美和艺术的技能、技艺、技巧,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培养和造就审美的人.审美教育将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自由创造性过程中培养和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性犯罪是当前青少年犯罪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且呈上升趋势。本文通过对青少年性犯罪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对社会上性刺激信息增加,家庭、学校性教育滞后等社会原因的分析,论述了对青少年性犯罪的预防措施: [1]要对青少年开展性知识教育;[2]要重视对青少年性意识的引导;[3]要加强性心理教育;[4]要加强性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处于活跃的成长期,美的事物对他们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因此,将美育引入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会收到更好的实效。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以美为媒介和手段,通过人们对美的欣赏和创造,获得充分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启迪和教育,从而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高尚的人格品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一、美育增强了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无疑应十分重视革命理论学习,认真组织他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审美教育与理论学习决不是互…  相似文献   

17.
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美涵盖着真善,通过审美,审美主体的情感与审美对象中积淀的美好情感和理想形成了共鸣,在这种和谐状态中,人的智力和道德必得以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审美教育远远滞后于学科教育和道德教育,从而产生许多弊端,最终制约了青少年智育、德育的发展。改变这种现状的途径是加强审美教育,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犯罪日趋上升 ,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 ,既有自身方面的原因 ,更有社会外部环境的诱因。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记得一部外国电影中曾有这样一段怂恿年轻人犯罪的话:“去偷、去抢、去杀人、去放火”.联想到我国当前青少年物欲型犯罪突出问题,不能不引起深思.犯罪是不能一下子消灭的,但探究其中原因,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对策,未偿不是有效地预防犯罪、将犯罪控制在最低限度内的好方法。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犹如含苞待放的花营,极易受到外界干扰而误入歧途.特别是社会大环境熏染的好与坏,是他们选择光明与黑暗的试金石。不少人多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全方位分析青少年物欲型犯罪增多的原因,我只从社会风气这个角度,谈一下自…  相似文献   

20.
人的审美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对同一种事物或现象,有人认为是美,有人却认为丑?对人的审美心理研究,国内的学者多集中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领域的艺术创作与赏析方面。李红教授自师从我国美育心理学创始人刘兆吉先生研究美育心理、审美心理以来,数十年孜孜耕耘,致力于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探究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探索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变化。继参与编著《美育心理学》、《美育心理研究》之后,2004年1月其专著《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与教育》又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1999年获批准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