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存在着偏颇,那就是仅就孝文帝时期研究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是一个历史过程,实际上应该包括了从冯太后孝文帝到宣武帝的整个历史时期。如果没有宣武帝推行的深化改革措施和不懈的努力,孝文帝改革终究不过是昙花一现,不可能持久。宣武帝在很多方面继  相似文献   

2.
北魏孝文帝当政之前,北魏在军事实力上已超过了南朝,南北对抗的军事均势已被打破.孝文帝前期,其朝政决策人为冯太后,其时已有人提出灭亡南朝以统一全国的战略,颇合冯太后之心意.孝文帝亲政后,一再表达其南征与统一的愿望,并付诸实施,以致其排除各种阻力,迅速迁都洛阳,并在南迁草创之际,连续率师亲征,急于征服南朝.对于孝文帝急切的南征举措,朝臣中存在分歧与争议,其中一些鲜卑保守人物反对迁洛与南征,这与他们抵制汉化是一致的.河北与河西人士的态度有相似之处,对迁都与统一并不反对,而对进度和具体战术布局有看法,主张缓征.而南来人士和青齐人士则多积极支持,以争取功业.在强烈的统一愿望驱使下,孝文帝对反对意见简单压制.  相似文献   

3.
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改革家,同时又是最富才学的帝王之一,他博览史传百家,尤精于儒家经典,其改革思想和改革新政无不渗透着儒家思想的色彩。孝文帝改革自始至终都坚持以儒家学说作为理论准则,儒家经典、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的有机结合,成为孝文帝改革思想的基本来源。在孝文帝的整个统治实践中,都能够看到儒家思想的强烈影响。在诏书及君臣对话中,孝文帝经常征引《尚书》、《诗经》、《春秋》、《左传》、《论语》、《周易》、《三礼》等儒家经典进行阐述,所引言辞有的是儒家学派的政治理想,有的是思想家对历史经验和规律的概括性认识,有的则外化为孝文帝的日常用语。具体考察《魏书.任城王澄传》、《王肃传》等史传所载孝文帝言论中的用典,知其在许多场合引用儒家经典的文字时往往脱口而出,表明他不但将五经文字熟记于心,而且完全精通其涵义。孝文帝以中国传统制度为蓝本改革北魏制度,对北魏传统文化和民族特性实施全盘汉化,正是因为他对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汉族传统文化有全面深入的掌握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北朝时期,在异民族和异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妾的地位与命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孝文帝迁都前,妾似婢妓,地位卑贱;孝文帝迁都后,妾的地位复常,并能够与夫、妻抗礼。出现如此反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妻妾之礼在北朝的废阙与恢复。孝文帝迁都前,妻妾之礼废阙,庶子类于佣奴,使妾扩增子嗣的功能变得微乎其微,遂沦落到几乎与婢妓无异的境地;孝文帝迁都后,推行礼制改革,太和十九年(495)重新确立聘娶为妻,否则为妾的原则,这使传统的妻妾礼制得以重新确立,但传统的妻妾礼俗却一时难以回归。  相似文献   

5.
李凭 《江海学刊》2012,(3):171-178,239
北魏孝文帝南迁国都,工程浩大而繁杂,因得力于尚书李沖、任城王拓跋澄和皇后冯氏的襄助,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大业。李沖、拓跋澄和冯氏分别是汉族士族、拓跋宗室和皇室中最有权势和能力的人物,他们在营构新都、动员与组织迁徙的活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不过,他们对于孝文帝的迁都方略,或者事先并不知情,或者知情之后一度激烈反对。然而,孝文帝却坚定地重用他们,这与孝文帝欲藉迁都事件而达到分化平城旧政治集团之目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向南迁徙是拓跋鲜卑的历史传统。孝文帝舍平城而选洛阳作为都城,乃为实现其政治理想。孝文帝的正统思想和大一统理想体现了迁都洛阳的必然性,其后进行的风俗改革则彰显了迁都洛阳的必要性。从东晋迁都洛阳之争来看,洛阳是统一帝国的都城首选。孝文帝迁都洛阳正是看中了洛阳的政治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公元三八六年建立的北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统治地位比较稳定的、统治时间比较长的王朝。在北魏王朝建立前,鲜卑族拓跋部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历史阶段。而当时的中原地区,早已建立了先进的封建主义制度。公元四七一年具有远大政治眼光的魏孝文帝元宏即位,他和他的祖母冯太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鲜卑族拓跋部封建化的改革措施。于太和九年(公元四八五年)颁布均田令,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关于奴婢授田的规定。  相似文献   

8.
南北朝     
《中文信息》2007,(6):47-49
北魏长陵位于洛阳城西北约15公里处孟津县朝阳乡官村邙山之颠。此处存大小冢各一,大者高35米,底部周长141米;小者高23米,低部周长110米。两冢相距约100米,当地俗称“大小冢”。分别为高祖孝文帝长陵和文昭皇太后之陵。孝文帝拓跋于太和十长年(493)率军南下,翌年决定由平城(今大同)迁都洛阳。他实习汉化政策,并规定死后葬洛阳。  相似文献   

9.
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实行爵位改革。其中重要的内容便是确定新的诸王爵位封授制度。孝文帝规定道武帝直系子孙才可以拥有王爵,对宗室王、异姓王采取降爵措施,并且,实行虚封爵与开国爵等级一体化以及爵品与官品合一的措施,在制度上确立了王爵为最高等级的爵位。为确定封授诸王食邑的标准,制定了亲疏世减法。在诸王的封地设置内史和王官进行管理,因而,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由于诸王爵位封授制度的制定,使诸王成为在政治、经济上拥有很高特权的阶层。  相似文献   

10.
改革作为一场艰巨深刻的社会变革运动,若要想其顺利进行,必须得到统治集团的大力支持,而化解保守势力的反对显得尤为重要.以对改革的立场而论,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统治集团可划分为三个派别:以汉族官吏和宗室贵族为主体的改革派,主要由宗室疏属和代姓贵族构成的中间派和保守派.孝文帝改革遭到以宗室疏属元丕和代姓贵族穆泰、陆叡为首的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集中体现在迁都之初太子元恂的谋反和恒代贵族的叛乱.孝文帝采取坚决果断措施,废黜元恂太子之位,派遣改革派中坚大臣任城王澄平定恒代叛乱.在严惩首恶的同时,孝文帝又尽量缩小打击面,以免株连无辜.孝文帝从改革大局出发确定其对统治集团各派别的政策,支持、赞同改革者加以褒奖重用,反对改革者予以严惩,对部分保守势力还采取了一定的笼络措施,从而在整体上协调了统治集团意志,稳定了迁都之初的政局,巩固了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11.
朱林芳 《兰州学刊》2007,(4):188-190
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定姓族,用法律的手段来规定门阀序列.太原王氏由于先世的冠冕和通过婚姻确立的政治联盟体,借助孝文帝"定姓族"这一契机,得以成为"四姓"之一.  相似文献   

12.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南北朝颇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在位二十余年(公元471—499),史称:“听览政事,莫木从善如流”,“恒恩所以济益”太和年间,他厉行改革:颁布均田令、改革租庸调、厘定官制、迁都洛阳,政绩卓然。他的改革,既缓和了民族矛盾,恢复和发展了中原的社会经济,也加速了鲜卑拓跋部本身的社会进步,对历史复归统一,隋唐时代的繁荣,中国封建社会由上半期向下半期转变,起了促进作用。然而,历来对孝文帝改革的论述,较少涉及其法制方面,本文拟作探索,企求教正。 一 孝文帝的法制改革,先着手于立法。立法务求简明、宽疏,对于前代沿袭下来的残刑酷法,则予以废除、减轻。现述论如下:  相似文献   

13.
魏孝文帝,生于公元467年,卒于公元499年,名拓跋宏,亦名元宏,是一位杰出改革家,为北魏的改革作出了贡献,对历史进程起了促进作用。“孝文帝改制”上距西晋灭亡150余年,下离隋统一南北90年左右,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件大事。改革成功,对拓跋族来说,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对中华民族来说,有利于民族大融合。它历来为治史者关注。“孝文帝改制”的成功,除了它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有前人改革的基础等客观条件外,自然与元宏个人的素质,即他勇于改革的气魄、胆量和智谋有密切关系。对这些,人们似乎还缺少足够的注意,本文拟就此作一些…  相似文献   

14.
陆路 《学术月刊》2023,(12):146-159
作为北魏及东魏西魏的皇室成员及北朝最大的家族之一,元氏家族的文学活动是北朝文学研究的重要部分。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可以统计分析元氏家族的文士数量、传承情况及具体的文学与学术活动等。元氏文士现可知有九十余人,大部分出于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元氏文士多名士化,在文学、学术上较多具有南朝文化特点,由此可深入全面理解孝文帝汉化改革,亦证汉化改革在文化上较多受到魏晋河南新学及其流风南朝文化的影响。对元氏家族文学学术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北魏的汉化改革及其兴盛与衰败的历程、鲜卑文士的汉化进程等,亦为北朝文学学术的全面研究提供研究视角和材料。  相似文献   

15.
公元五世纪末发生的“孝文帝改革”,是我国历史上重要改革之一。史家在论及这次改革时,对于孝文帝的评价是很高的。但对于这次改革的关键人物——李冲,却很少有人提及,本文就此谈一些问题,不妥之处,望有关同志批评指正。 李冲,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父李宝为十六国西凉王李嵩之孙。北魏太武帝时,李宝内附,为北魏王朝“都督西垂诸军事’、“领  相似文献   

16.
孝文帝改革使河北大族在朝廷和地方乡里的权势地位得到承认和提高,河北大族由此成为北魏维持门阀统治的重要势力。六镇降户发动河北暴动,将河北大族推上北魏末年的政治舞台。尔朱荣家族执政,对北魏皇室、胡汉门阀的政治特权构成巨大冲击。拥有雄厚部曲武装的河北大族,是孝庄帝及胡汉门阀用来对抗尔朱氏的重要势力。尔朱氏在河北扩张势力,遭到河北大族坚决反抗。无力消灭尔朱氏、高欢转向承认门阀制,是河北大族向高欢让出冀州与之联合的原因。东魏是高欢六镇豪帅与河北大族在反抗尔朱氏专权、与北魏宗室胡汉门阀较量过程中相互联合妥协的结果,其性质是继承孝文帝汉化改革成果的汉化政权。  相似文献   

17.
北魏大和十年(486),李冲提出设立三长制的建议。经过激烈争论,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得以推行。党里邻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催督租赋,征发摇役和兵役。三长制配合均田制,使荫庇户口脱离宗主,成为均田制下的农民,对于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赋税收入,起了作用。三长制和均田制一样,在  相似文献   

18.
李凭 《学术研究》2012,(7):95-104
北魏太和之初,文明太后冯氏临朝听政,政坛的表象呈现为文明太后与孝文帝"二圣钦明"的格局。然而,在表象的掩盖之下,文明太后与宠臣王叡勾结成双簧专制。位于前台的王叡,成为文明太后控制朝廷的代理人。王叡因此暴发,"势倾都鄙"为时六年。双簧专制是当时政坛的真相,它体现了文明太后一圣统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南北朝在分裂对峙中存在着正统争夺和文化争胜的情况,多认为北朝因占据中原而具有地理上的正统优势,而南朝处于下风。北朝通过孝文帝迁都改制、军国文书的措施,逐渐建立起中原地理正统论,并在南北外交场合中多次使用。南朝则利用种族上的正统优势,将北方的地理元素与胡族相联系,并用江南的自然环境和物产与胡族色彩浓厚的风土物产拉开距离。  相似文献   

20.
在北朝史上,改革浪潮时起时伏,时断时续.其中尤以北魏改革为历代所注目.北魏改革很难明确详尽表述其起讫时间,但可以大致地认为,从拓跋珪称魏王后,北魏国内的各种矛盾就日趋发展.北魏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迫使北魏统治集团必须制定新策略,改变统治手段与方式.这样,在拓跋珪复国后,改革的轨迹初见端倪.中经拓跋嗣、拓跋焘、到拓跋弘时,北魏就起步进入改变轨道.冯太后,拓跋宏亲政后,掀起改革浪潮,给历史留下深刻的痕迹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