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性是青年志愿服务与生俱来的天然特性,"道德体验"也是早期青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最为朴素的精神追求。从青年志愿服务的主体动机或客观效果的演变来看,青年志愿服务萌芽、探索和全面发展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从追求"道德体验"到追求"社会效益"的发展演变过程。青年公益创业就是青年志愿服务"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有益尝试。青年公益创业不仅能繁荣社会企业,扩大社会就业,推动社会体制改革,促进社会治理创新,而且在促进社会公正,改善社会风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基于社会学观点探讨推广志愿服务的价值及意义。首先,本文采取社会学视角从价值观方向探究社会服务公益团体的发展概况;其次,探讨志愿服务发展的社会团体动力;最后探讨社会学视角下志愿服务的对策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罗婧  王天夫 《社会学研究》2012,(5):94-118,243,244
本文针对中国志愿者中最为庞大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使用了访谈资料与问卷调查数据,详细分析了支教活动参与者志愿意愿的持续性以及支教项目持续性的影响因素。本文发现,中国青年大学生的志愿活动更多的是一种非精英的、大众型活动,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参与者都积极参与其中;志愿活动参与者有着"利他"与"利己"的动机,并且其参与志愿活动的持续性受到所处社会网络的影响;另外,志愿者角色的自我认同与团体语境中的激励制度也可能促进其肩负使命,不断地提供志愿服务。而就志愿项目的持续性而言,资金支持、联络难易、投入需求等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教委在2015年发布关于将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政策,规定不少于60学时的志愿服务育人体验课程。高中生既有参加志愿服务的知识涵养,也有参加志愿服务的基本诉求,但是如何将志愿服务真正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让志愿服务具有真正的实效性,上海可以借鉴包括美国的"服务学习"理念、香港的"制服团体计划"和台湾的"志愿服务法"等新规和政策逐步完善评价体系和监督方式,让高中生愿意主动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切实发挥雷锋精神和志愿者精神。  相似文献   

5.
现今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依然成为一种社会活动的主流,各种赛事、展会到处可见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我校高举公益性办学的旗帜,在全校青年学生中积极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使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在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过程中,完成道德品质与社会技能的双重提升。通过大力弘扬志愿者精神、广开志愿服务渠道,磨砺学生道德品质、锤炼学生专业技能。实现志愿服务与大学精神塑造相结合、志愿服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志愿服务与参与地方社会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外来务工青年从事志愿服务活动与推动志愿服务的"全民化"是一种互构的关系,也是他们去标签化,重构身份系统的现代性行为表达。志愿力作为研究的概念工具,剖析了志愿力的三个维度,即意愿、能力和可为性。研究结果表明,外来务工青年的志愿服务参与意识、能力和可为性对于志愿服务参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要从志愿服务意识的唤醒、能力的提升和便利性增强三个方面提高外来务工青年的志愿服务参与性,减少新的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7.
志愿服务在社会发展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但我国这一领域的全国性立法却迟迟没有出台。今年两会期间,志愿服务立法受到多名代表.委员的关注,也再次成为志愿者团体最为关注的焦点。在这背后。是志愿工作推进中的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8.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体现,高校通过志愿服务践行实践育人、服务育人。高校通过加强志愿服务顶层设计,推进体制机制建设;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搭建平台,打造志愿服务项目;贯彻"学习—服务—创新"理念,建设规范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培育专业志愿服务团队;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形成社会合力,全面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的志愿服务与“做好事”、“友邻互助”的区别之一,就是通过社团、团体开展有组织的社会服务,并且建立科学持续的发展机制。然而,我国民众在长期传统社会与计划经济影响下,习惯了“统”“散”交替的行为方式,导致如今的志愿团队建设遇到困难——或是依赖官方化机械管理缺乏活力,或是短暂聚合活动之后就“四分五裂”,变成一盘散沙。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志愿服务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和倡导。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政府与企业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局限性。除政府部门与营利部门外,一个良性运行的社会还需要有志愿者与志愿服务发挥"润滑剂"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志愿组织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联合国更是将2001年确定为国际志愿者年。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目前高校探索培养实践型人才的一种有效尝试,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一方面回馈了社会,一方面获得了自我成长,鞍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阳光教室",就是学院在探索适合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之路时所作的有效尝试,并已成为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职业》2007,(24)
高职院校学生团体是青年大学生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自发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大学生志愿型群众团体,具有参与者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动灵活等特点。对学生扩大求知领域、完善知识结构、丰富内心世界,培养兴趣爱好及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中,各类学生团体和学生团体活动无疑是一道靓丽而独特的风景线。目前,笔者所在学院学生团体的基本概况是:全院学生团体共有34个,包括理论学习类、科技文艺类、体育爱好类、志愿服务类、社会实践类、综合类,形成了涵盖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百花齐放的社团布局。  相似文献   

13.
综合国际上对志愿者参与动机研究与我国本土经验研究,有利于深入分析城市青年参与志愿活动原因与动机。目前,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动机呈多元化特征:青年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体现出较明显的政府动员特征,而宗教价值驱动不明显;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更多是基于一种社会公益的奉献精神与互助精神,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也获得社会资本的积累。  相似文献   

14.
香港地区志愿服务活动从其创立之初至今,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传播社会正能量,而且其逐步发展的历程中呈现出了规范化、组织化、制度化强的特点,它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小政府,大社会"模式、非政府组织力量的推动、规范化管理、完善的志愿服务制度等经验,能够为优化和强化内地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中国社会导刊》2010,(15):11-11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不同于市场机制的社会机制,追求的是一种不为报酬的社会奉献活动。志愿者个体的选择折射出的公共意识、关怀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与公益奉献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千呼万唤的稀缺资源。  相似文献   

16.
虽然中国志愿精神和志愿活动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但志愿者和志愿精神、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服务领域的新概念.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的人,或者说是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  相似文献   

17.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社会活力进发的体现,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笔者就志愿服务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的促进作用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广东高校的某些学生在参加学校内开展的各种志愿活动时表现得冷淡和不屑,或是单纯地认为参与这类活动只是为了修学分这一校园现象,我们决定通过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与社会责任感对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与社会责任感实证研究调查,探索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培养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弘扬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析志愿服务精神与社会和谐发展内在要求的契合性入手,探究了志愿服务与青年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双重关系,分析了志愿服务在促进青年与社会共同发展中的双向功能,并对和谐社会视阈下如何深化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摸清JZ学院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度、认知度、激励因素以及各系开展志愿服务的具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参与度、认知度较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出发点较为理性且体现了较高的价值追求,但志愿服务的开展也存在服务对象单一、服务范围单一、服务形式单一,资金来源渠道有限、形式主义等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应从志愿者招募-培训-评估机制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项目化与基地化建设、学校相关配套机制建设三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