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贞 《理论界》2014,(2):179-181
近几年来,随着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持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和职业规划意识而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面对大学生就业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从学生、学校、政府和家长的角度对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试图从多方面寻找原因,并提出解决建议,尝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2.
何茂羽 《学术论坛》2012,35(5):211-215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民生问题。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就业岗位不足和结构性就业难问题并存。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就业同样存在就业难问题。高职大学生就业定位问题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问题,而解决好高职大学生就业定位问题,对提高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民众较为关心的问题,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关乎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因此,为了能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指导师,除了要及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之外,还要提高自身的就业指导能力,以争取在就业方面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关怀、社会关注、学校关心、家庭和学生关切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难,并评估由此产生的社会效果,对于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无疑极端重要。对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梳理,并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扶持政策,我国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应发挥主导作用,转变政策取向,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政策、法律和市场等环境,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5.
大学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影响经济健康发展,更关乎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扩大就业、稳定就业和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我市尚有未实现稳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2.2万余人,就业压力仍然很大。要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就要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是当前我们最为关心的话题。而大学生就业理想与现实矛盾问题也比较突出。这篇文章就是旨在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现实,进而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较高就业理想与现实矛盾之间的问题,实现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不分侧重点地对学生进行模式化、教条化、简单化的书本就业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需求。所以,根据就业市场实际情况,对大学生分阶段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以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是高校有关部门和人员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长,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对于中国高校生源占绝对优势的农村大学生,由于其可利用的社会资本相对匮乏等因素,就业状况更加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十一地市1783名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工作、生活状况的实证调查,了解当前社会转型期大学毕业生的生存状况,反映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问题和诉求,探究新形势下做好大学人才培养、就业机制的有效方法,以及推动高校和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9.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中在政策方面、就业市场方面及学校和毕业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0.
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年年攀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难题。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就业创业指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开拓就业资源、全过程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多渠道就业、深化校企合作、就业工作信息化、精准帮扶等途径,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引领作用、党支部的凝心聚力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关系到毕业生个人及其家庭状况,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问题。求职中的大学生认同社会招聘中的一些就业限制,自觉规避带有限制性条件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则以工作性质为由,拒绝某一类能力较强的应聘者,集体无意识现象愈演愈烈,本文是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框架下,对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的研究进行述评,以期能够让这一问题更加清晰地呈显出来。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失业现象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促进大学生就业也成为政府部门及高校的重点任务之一。而当前我国大学生尚未纳入失业保障体系类别,不能享受失业保障。因此,健全大学生失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失业保障现状、存在问题,阐述了健全大学生失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提出了相应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作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其稳定性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本文以人才嫁接视角,从大学生就业现状和人才嫁接模式研究入手,通过调查分析其内涵和特点,剖析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改善机制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栾培新 《理论界》2014,(2):164-167
在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引起了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显著问题是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不高。这一问题由多种因素造成,国家促进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力度不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缺失,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景气,毕业生本人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不强,都直接导致大学生创业率低下。促进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和毕业生自身四方的协同,而其中政府和高校应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15.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2004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占适龄人口15%,根据美国著名社会教育学家马丁特罗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化中的问题》一文中提出的指标,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越过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而当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分别为11·8万、29万和64万,增幅超过100%。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280万,未就业的在75万以上。2005年全国高校将有338万毕业生,据预测,不能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将超过100万,就业困难呈加大趋势。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则承受着更大的就业压力。一、经济拮据,影响贫困大学生学业成绩和能…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已经引起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嬗变。当前,实行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洽谈会形式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同,但也存在急待克服的困难和问题。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提出的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使毕业生更顺利地走向社会。从近几年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发现的问题和大学生就业情况,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用人单位、高等院校学生等方面相互关系看,为更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竞争形势,对高校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在择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冲击着大学生就业市场,使毕业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金融危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挑战,造成大学毕业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但同时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面对金融危机,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加快就业信息化建设,为毕业生提供丰富高效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加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做好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帮扶工作,以应对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乎社会民生之本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基层意识是指大学生毕业后积极到基层工作服务、锻炼成长,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教学课程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来培养大学生基层意识,对于大学生实现职业生涯科学规划、转变择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意愿、增强就业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愈突出。受自身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女大学生就业尤其困难,已引起社会普遍关注。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女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政府部门也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各地高校急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同时,有可能忽略或者没有充分挖掘现有的可利用资源.文章梳理了高校现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并对如何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扩大学生就业渠道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